如何看待中国制造 如何看待新闻“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设计了一套很荒谬的指标,中国媒体脑补了一通中必输的解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研究员陈经写了一篇,揭穿了这个骗局。
近来很多新闻引用了“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这么一个结论。如这几个消息(以下引用):
1. 富士康50亿美元印度建厂 中国制造成本直逼美国()
事实上,中国制造的成本正逐年上升。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该报告分析了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可见双方的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了。
2. 境外媒体:大陆制造成本接近美国 印度欲迎头赶上()
境外媒称,美国专业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大陆的制造成本已达到美国的96%,与美国相差无几;《纽约时报》日前则表示,大陆的纺纱业成本,反而比美国高出30%。
据台湾“中央社”8月10日报道,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日前发布题为《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的报告,提及上述结果。这项报告指出,若比较全球出口总额排名前25的经济体,并以美国的制造成本为基准指数100,中国大陆的制造成本指数高达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这表明两者差距已大幅缩小。
3. 美国BCG报告: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即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那么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双方差距已经极大缩小。
(引用完毕)
总之,有一个西方机构(这次是BCG)发布了报告,公布了某种指数。有媒体直接介绍了这个事,如新闻3。还有媒体谈的是其它事,但引用这个指数当证据。这些媒体从业人员介绍或者认同了这么一个数据:
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
如果肯认真点去看英文原文,链接是这个:
The Shifting Economics of Global Manufacturing:How Cost Competitiveness Is Changing Worldwide()
简单说,就是根据2014年数据,BCG发布了一个“Global Manufacturing Cost-Competitiveness Index”,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指数越低越有竞争力,美国100,中国96。中文媒体脑补了一个“也就是说,同一件产品,若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大陆则需要0.96美元”,把指数100当成是一个成本价格了。不少人看了估计会嘀咕,中国的工资还比美国低很多,总成本居然已经达到美国的96%了?但又搞不太清。
同篇文章里,还有2004年的数据作为对比,仍然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是86.5。如果按前面的脑补逻辑,2004年,美国1美元能造的东西,中国也要0.865美元,并不便宜多少。媒体一般都说10年来,中国工资上涨到三倍,制造业成本上涨好多;又说美国搞了页岩气革命,制造业成本下降。结果10年过去,比例只从0.865变成0.96?这怎么也说不过去,所以媒体都不提2004年0.865美元这个数值。在这里我们要指出的真相是,2004年的0.865美元和2014年的0.96美元都是胡扯。
魔鬼藏在细节中。这个指数的计算方法见这里,先选定一个基准国家,把劳动力、电力和天然气三项成本加权考虑,再加一个数凑成100。媒体报道的都是以美国为基准的数据。美国的这三项成本是:
1. 劳动力综合成本,数值是18.2。
2. 电力成本,数值是1.1。
3. 天然气成本,数值是1.5。
三项相加,美国的成本就是18.2+1.1+1.5=20.8。三个分项的具体数值应该是根据占成本的比重给出来的。20.8这个数字不够整,就加上个79.2,变成100好听。这是美国的数值,2004年和2014年都不变。
为什么不把20.8乘以一个数变成100,而是要加上79.2?这就是人家“专业”地忽悠的本事了。这79.2叫“其它”,所有国家都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国家低于79.2。例如2004年印度是86.8,比中国的86.5还高。这意味着即使你的劳动力、电力、天然气成本都是零,你的最终得分也会是79.2,在媒体看起来就是你的成本接近美国的80%。制造业降成本最厉害的是产业聚集,BCG却故意忽略,你有没有产业聚集都是加79.2。自然科学的论文要是设计这么荒谬的统计指标,肯定会被审稿人批得体无完肤。
相应的,中国2004年的数值86.5是这么出来的:
1. 劳动力综合成本,4.5。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能做出4倍的工作量。
2. 电力成本,1.4,比美国高一点。
3. 天然气成本,1.4,比美国低一点。
所以,中国200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4.5+1.4+1.4=7.3。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三分之一。但美国加了79.2凑成100,中国也加79.2,就变成86.5。
同样,中国2014年的数值96是这么出来的:
1. 劳动力综合成本,10.2。相比美国的18.2,意思大致是,花同样的钱,在中国完成的工作量接近2倍。相对于2004年优势减少,但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 如何看待新闻“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
2. 电力成本,1.8,比美国高一些了。
3. 天然气成本,4.4,比美国高很多。
所以,中国2014年的三项成本之和是10.2+1.8+4.4=16.4。在这个数值体系下,成本是美国20.8的约80%。但加了79.2后,就变成95.6,略成96。“美国1美元,中国0.96美元”,就是这么来的。由于有个以不变应万变的79.2在那儿垫底,这个总数完全成了误导。
即使是这个指数的原始含义,2014年中国的16.4对美国的20.8,也很不合理。这相当于说,在中国进行制造,人工成本的考虑是10.2,电力成本考虑是1.8,从权重来看,也能说得过去。但天然气成本4.4,这就莫明其妙了。为什么中国制造业的天然气成本居然能到用人成本的小一半?中国企业凭什么要用这么多天然气?
这是BCG搞的障眼法。美国三项成本的比重是18.2:1.1:1.5,对它自己也许是合理的。但是把别的国家相对美国的各分项调整以后,会极度扭曲这三项的比重,这是极不科学的。美国天然气便宜,它就用天然气。中国用美国三倍价格的天然气去搞制造业不是扯淡吗?当然用其他更便宜的能源(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费来源80%以上是水和煤)
这种逻辑不是低智商的表现,而是高级骗术。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体系,目的就是营造美国“风景这边独好”的假象,打击投资者对其他国家的信心,诱骗资金流出其他国家,流入美国。利益相关者懂了,也只是会心一笑。相信并加以传播的,就是真傻了。
这个成本评估经过胡乱加减乘除操作,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它就利用媒体优势,扔出了这么个报告,得出了数个“重要结论”,黑的还不仅是中国:
1. 在美国制造,和中国成本差不多。
2. 中国和巴西的成本都在急剧上升。
3. 在墨西哥制造,比中国成本低。(解析具体数据,发现是墨西哥天然气和美国一样便宜,把指数弄低到91。)
4. 俄罗斯、东欧、西欧,除了英国,全部成本巨高,10年来一直高。
5. 印度稳住了制造业成本优势,成本一直很低,比中国有希望。
6. 最重要的,因为这数据,制造业有了向“美国、墨西哥、印度”转移的趋势。请赶快离开成本急剧上升的中国。
这些逻辑,通通是瞎说。例如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企业和家庭都要自备柴油发电机,不考虑这个,电价成本有意义吗?
用不着看这指数那指数,出口总额、出口增长率、全球市场份额、FDI,这些数据每个月都有。吹成就、唱衰、看趋势都很清楚明白。出动了高级骗术,正说明这些数据不够看。
为了掩盖美国自己制造业的没落,居然使出了这样的炒作手法,妄图吸引投资者的眼光,让不明就里的投资者撤出大陆,始终都是小道,也说明美国已经认识到自己制造业衰落的危机有多严重了。
回头再看看国内的专家和学者的引用与转发,加之不求真相与媒体的大量报道,此刻无言。
所以不用急,时间在我们这边!
本文刚完成,又看见了中金公司的正式报告《变革中国之“制造奇迹”》,不少内容还可以。但中金公司也中招了,在报告的第9页,又出现了这样的内容: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一系列制造业报告研究指出,中国过去十年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其中工资水平上涨达到187%,已经不具备吸引力;同时,在调查25个主要经济体的基础上,BCG提出美国综合制造业成本目前仅高于中国5个百分点,依此趋势发展,十年之后美国制造成本将可能低于中国。”
(@中科大胡不归 帮助修改本文,特此致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209.html

更多阅读

如何在中国制造网made-in-china 上做推广 made in china 标签

中国外贸市场中很多商家借助于B2B平台,其中很多人有自己的选择,今天简单介绍下如何在made in China上面做推广1、在中国制造网上轻松吸引买家,信息品质是关键---如何在Made-in-china上发布高品质信息?(1)外贸企业选择好的产

《跨越中国制造》观后感 跨越中国制造迅雷下载

《跨越中国制造》是一部大型现实题材纪录片,它记录了中国制造业在新的国际制造业的格局下,中国企业在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变化下如何实现自身的跨越。《跨越中国制造》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专题片,它以故事的形式,从制造的竞争力、民族品牌

为广告正名 为“中国制造”正名

      解码贝因美的品质安全管控之道  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一系列奶粉质量安全事件,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倍受打击,更让“中国制造”蒙羞。对于奶粉行业的企业来说,如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成了争夺

谢康:代工仍是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

     中国制造企业面临三大挑战  赢周刊:目前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谢康:中国制造企业主要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劳动力成本上升。第二,流动性不断提高。员工动不动辞职为企业发展带来困难。第三,新价值观挑战。大量90后

中国智能制造市场规模 中国制造如何决胜新兴市场

     目前,随着欧美传统市场的萎靡不振,如何开发新兴市场依然成为很多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与新兴市场双边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份额不断提升,贸易市场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2011年我国与金砖国家南

声明:《如何看待中国制造 如何看待新闻“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为网友我愿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