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对拯救经济危机有过积极作用吗?

先讲个八卦吧,1929年9月26号,一个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胖子在登上赴美游轮之前,托朋友在未经自己同意的情况下买两三千英镑的股票。而他好心的朋友买了十倍于此的股票,于是他下船时,知道自己大赚了一笔。写信给妻子分享喜悦。
两周后黑色星期二,这个胖子在纽交所的大厅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化为乌有。
没错他是丘吉尔。
一般人遭遇这种事情大概反应如下「股市都是零和游戏」「童话里都是骗人的」「政府管一管」「美国太邪恶」
但是丘吉尔没有,他回国之后官运亨通,拉拢美国,死磕工党,拖垮纳粹,维持英联邦。重要的是他继续炒股。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要喝完剩下这点咖啡
敬丘吉尔!

我们知道经济史很无聊的,特别是扒某些具体专题史研究的时候。但是股市危机+财富/人生的毁灭会使得某些具体时间的经济史变得活跃起来。它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神话,单就上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戛然而止的原因;股市大崩溃与大萧条的原因;大繁荣带来的工业社会的产生方式等等。曾经有两种解释方法。
第一种是基于道德上的考量,因为「资本主义的贪婪,狂妄自大」导致的报应,也就是历史决定论。因为它并不是基于经济上的分析,所以仅仅可以作为床前小故事读一读。第二种是由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提出的,在国内依然很有市场。这种解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但它如今已经不再具有说服力。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事件诸如石油危机与滞涨。这些经济事件反而回头赋予了20世纪大萧条一层更新的含义。
补充一点:美国在20年代已经在实施干预货币供应及价值的政策了。一战前成立的联邦储备银行可以绕过国会的控制。方式不是印钞(20年代初的流通中货币是36.8亿美元,1929年是36.4亿美元)。而是总的货币供应,货币替代物,赊贷的有了巨大增长,1921年6月30日是453亿美元,1929年是730亿美元,八年增长了61.8%。联邦储备局自己也说过「我们在商业需要拓展时提供额外赊贷,保障商业衰退时的正常运转。」请注意这系列政策是在凯恩斯还没有形成理论前就实施的。而凯恩斯的理论是在原有正统的英国经济学说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小步。英国自身的经济哲学家们早已主张政府干预,一战以前的霍特就有此主张,1918年后成为了「经济学常识」。并通过《凡尔赛和约》传到美国。

有一种观点,普遍认为胡佛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偏爱古典自由主义,拒绝动用政府资金刺激经济。罗斯福推行凯恩斯主义的新政。使美国脱离了困境。还认为新政是区分1932-1933年旧式自由主义经济学与新的良性调控及社会福利学说的分水岭。这种说法起源于罗斯福的同僚及追随者准新闻式的宣传,接下来由两代左倾学者将其构建成一个定式。

这种观点风行一时,若不是70年代一系列经济事件的出现,甚至会风靡现在。然而它所叙述的事实较少,事实比它更复杂且有意思。

胡佛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一战使世界进入了社会工程设计的时代,「无私仁慈的改革者」「社会工程师」应该以人民的福利出发,代替商人的地位来管理经济,抛弃市场价值观及追求利润的动机。苏联全面信奉这种社会工程学。而且大体实现了这一学说的要求。胡佛不仅信奉它,本人就是一位工程师,在威尔逊战时政府任职时,他主导实施的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使他赢得了世界级的声望。高尔基,凯恩斯都曾经夸奖过他。继任者罗斯福与他的观点类似,曾经写信告诉朋友「应该让胡佛来当总统。」

对于胡佛的政策不再赘述,有兴趣的知友可以查下他任职商务部长时的作为。比罗斯福还罗斯福。

遗憾的是当胡佛1929年成为总统时,导致日后经济萧条的因素已经开始运行,并且他并没有采取唯一有效的办法----使人为的低利率上升到自然水平。无论从哪个方面,胡佛的政策都体现了后来的「凯恩斯主义」的特征
增加政府开支,1931年政府赤字22亿美元,政府开支占据GDP的比重由1930年的16.4%上升到1931年的21.5%运用政府资金激活经济,1931年通过金融公司的复兴将政府资金扩大到所有行业。兴建大型工程,旧金山海湾大桥,洛杉矶导水渠,胡佛大坝等通过紧急援助和建设法案,1932年通过新税收法案增税,实现了美国在和平年代税收最大的增长。攻击证券交易,调查股票市场。阻止必要的停业整理,将信贷责任推给银行。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提高了11项关税,将经济萧条扩展到了欧洲。
1933年初,胡佛任内的最后几周,美国的金融体制已陷于瘫痪。其干预主义政策将大萧条延长了四年。银行危机产生通缩。对于这一现象,胡佛愚蠢地加以阻止。其实1932年,大萧条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但是复苏是缓慢且虚弱的。

知识分子对相关的苦难也很关心,但有的知识分子报道他们目睹的事实,如《第三个冬天里的纽约》。他们注意到随着大量出租车的退出,剩下的出租车却更卫生了;皮埃尔饭店降低房费勉强度日,新开的瓦尔多夫饭店总是爆满,而且收费标准不变;帝国大厦只租出去了一半的房间,但有55万人愿意花钱去顶层观光;他们还注意到零售业因为受到干预较少,直接面对市场做出反应,反而较为繁荣。而工业却由于高工资等政策受到重挫。

然而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转向左翼或者投身政治。他们用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语言去描述国家,知识分子一直憎恨市场经济的野蛮体制,对他们来说经济萧条不是沮丧而是刺激。他们发现大商业市场经济意想不到的倒塌了。他们本能地支持计划经济。30年代计划经济形成了新的世界观,这一类图书充斥市场。历史学家比尔德鼓吹美国要制定「五年计划」;海里曼说「我们已经离开了个人主义的时代」;《商业周刊》嘲讽地问:「你还相信自由贸易吗?」还说「现在问题不是实行不实行计划经济,而是谁来实行。」

逻辑角度讲,胡佛这位伟大的工程师和奇迹创造者更符合他们的预期,胡佛的在任四年,大量干预并实行计划控制。可惜他的形象已经败坏。神话的传言和禁酒问题,以及自己的糟糕形象。使罗斯福在竞选大幅度击败了胡佛。吊诡的是,这种程度的选票领先在五十年后的里根身上重演。而其主张,却又截然相反。

现在我们迎来了主角罗斯福

最重要的问题,美国如何走出经济衰退。在当时的两党中并无争议,胡佛与罗斯福都主张计划控制,并且二者都是经济扩张政策的信徒。但是二者在竞选中相互反感,事后关系冷淡,他们的不和是不加掩饰的,这种不和也对罗斯福的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尽可能的使自己的政府在表面上不同于胡佛政府。而胡佛时期已经开始的经济复苏,在「罗斯福市场」上得到了体现,罗斯福坐收其利,他利用新媒体,启动「炉边闲聊」节目;他能够将问题变为答案,如在银行破产问题上,他说这是银行家的假日;国会是民主党的,所以罗斯福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情况下通过《紧急银行业法案》;不到一个月接触禁酒令;他的计划经济政策以破记录的速度在自己党派所主导的国会中获得通过。此即罗斯福「百日新政」。

罗斯福的政策给人以大刀阔斧改革的印象,但其计划背后并没有实质性的经济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一直对平衡预算的理念坚信不疑,他的政策并非基于凯恩斯的模型,因此他不可能如有的学者所言是「通过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总统」。当然在他任内,联邦储备银行是实施通胀政策的,但这样的政策已经连续施行了十年。他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胡佛的修修补补。
《紧急银行业法案》与《工业借贷法案》都是对胡佛金融建设政策的延续《房屋拥有者借贷法案》也是对前一个类似法案的延续《证券交易法案》《金融法案》是延续胡佛改革商业运作方法的尝试《劳动关系法案》更加方便地组织工会,赢得了工人组织的支持,但它依然只是扩展了胡佛的《诺里斯--拉瓜地亚法案》《农业调整法案》削减了政府的调控能力,这与《泥土流失法案》和《土壤保护和家庭分配法案》直接矛盾。《国家工业恢复法案》是胡佛式的「暗示性经济」。但是因为罗斯福参加过一战,所以这种政策具有强迫成分,如果商人不「自愿」遵守政策的,将会「受到惩罚」。也因此该法案被批评为《极权主义》,在最高法院宣布其违宪时,也并没有什么人为其辩护。使用105亿美元,雇佣850万人,新建12.2万楼房,7,7万座大桥,285个机场,66,4万英里的公路,2.4万英里的水渠,以及大量操场,公园和水库与胡佛的作为完全相同。
罗斯福政策与胡佛政策不同点在于他重启了威尔逊一战时的经济计划,为田纳西流域提供便宜的能源,不过这是个孤立的计划。用以抓住南部选民的政治策略。

所以罗斯福与胡佛的经济政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支持罗斯福的学者们说「罗斯福新政带来了经济恢复」。支持胡佛的学者们说「罗斯福法案带耽误了胡佛政策已经带来了效果。」从现在的角度看,二人都是通过通胀这一措施组织了经济的恢复。1937年是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生产达到了1929年的水平,失业率降低为14.3%,然而年底就开始下滑,1938年失业率达到19%。经济真正恢复是从1939年9月之后,当欧洲战争的消息传到纽约后,纽交所一片欢乐,1941年美元价值突破了1929年的水平。凯恩斯1940年曾经演讲说:「承认欧洲战争对美国经济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你们的战争准备, 不但不需要牺牲什么,而且还是对经济的刺激,这种刺激是无论新政成功或是失败都不能给予的。它促进了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因此,罗斯福在政治上的成功不是源于经济政策的成功,他的经济政策基本延续前任,但是经过时间转化成为了神话,罗斯福表现出了贵族出身的自由主义者对什么都好奇的特征。这与柯立芝,胡佛等通过个人奋斗而成功的平民作风不同。也因此赢得了知识阶层的忠诚。新闻记者们喜欢罗斯福,在罗斯福逝世之前,罗斯福的谎言,生活作风,对新闻记者的秘密指令,不顾后果等都没人曝光。新闻界的忠诚获得了回报,罗斯福称知识阶层为「智囊团」。他的随从有社会工作者,激进分子,斯大林式中央经济控制论者,反大商业者。并无多少杰出的知识分子。并且,社会上对他的批评只会加强他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在选举中获胜。

事实是罗斯福与美国30年代的时代精神比较合拍,这时期人们都批评资本主义的道德而欢迎集体主义的政策。20年代的英雄是商人,如爱迪生。30年代美国人感觉到了苏联的存在,而且苏联铁幕后抛出的橄榄枝又如此诱人,紧接着苏联模式获得了知识分子的推崇,并赞扬计划经济。美国过去与现在一直是一个奇怪的社会,一旦原本的期望破灭,很容易导致信仰丧失。在30年代早期美国没有移民国外的历史,但苏联招募时,有超过十万美国人应聘。他们认为在苏联没有失业与痛苦。「条条大路通莫斯科」「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了重生。」

在这种氛围下,罗斯福应运而生,他的伟人化,也就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他的新政与经济危机,只是细枝末节的边角讨论。讨论这种氛围的的形成有跑题之嫌,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我们不对造成20世纪可怕灾难的原因——道德相对主义,个人责任的衰退,对自身能力的自负等进行反思与改正,那这种灾难会重新降临。如果克服了根植于每个人内心的对苏联的冲动,那时候再来讨论罗斯福与他的新政,也许会有更多的见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5383.html

更多阅读

圣域谣传之迪斯马斯克、修罗和阿布罗狄 巨蟹座迪斯马斯克

有这样一种说法:圣域有这样三个人,恶名昭著,说到其中任何一人的名字,可以治疗小儿夜哭。三人各具特点,相同点是在圣域周围口碑极差,他们是迪斯马斯克、修罗和阿布罗狄。迪斯马斯克,男,23岁,出生于意大利,在地中海西西里岛修炼。修罗,男,23岁,

梁恒:和索罗斯一起走过的日子

梁恒简介:梁恒,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一九八四年在纽约创办中文季刊《知识份子》,并担任总编辑,同时受著名金融大师索罗斯的邀请,出任他的中国事务私人顾问以及在中国的私人代表。梁恒和夏竹丽合作著有《革命

索罗斯:资本市场就是永无止尽的上演假话和谎言

1)“赚钱,要依靠正常价值的商品出现折扣以及押注意外事件。” 如其它伟大的投资者一样,索罗斯非常关注“预期内价值”。预期内价值相当于潜在投资结果的平均权重价值。一个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投资理念只有在预期内价值积极的时候才是

尼科·罗斯伯格和刘易斯·汉密尔顿的青葱岁月 尼科.罗斯伯格

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Hamilton)1985年1月7日出生,迈凯轮车队英国F1车手,毕业于剑桥大学艺术和科技学院,F1史上第一位黑人车手,F1历史上最年轻的年度冠军,成为F1史上首位夺取分站冠军的黑人车手。到2008赛季结束共获9次F1分站赛冠军,13次杆

声明:《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对拯救经济危机有过积极作用吗?》为网友蔚蓝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