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不是万能的 人民日报 2015 年 1 月 23 日《社保不是万能的》一文,这是否社保政策变化的前兆?

本来是闲着没事爪机打的,才发现第一位评论的是题主,并且修改了问题,我还是认真点答吧,更新在最后
--------------------------------------------------------------------------------------------------------------------------------
企业年金快强制执行了,这一点很明显啊。商业保险也许会被扶持?
吐槽也没用,即便延迟了退休年龄、强制了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大窟窿也很难补上。其实一直在想办法补嘛,朱镕基要求做实个人账户空账、近年把社会统筹拨给个人账户那3%取消了、推迟退休年龄,都是在挣扎。
不过这些挣扎面对巨大的空账都是杯水车薪。我一直都觉得最坏的情况养老保险会破产,要么就是低水平运行苟延残喘,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社会动荡,一种特别激烈一种稍微和缓而已。现在看来是打企业年金的主意了,成功把养老保险的压力转嫁到企业,从而影响的是其他领域了,看的时候蛮崇拜该部门的,聪明!
国人对企业年金其实很陌生,有年金的企业应该在1%以下吧,还很多都是福利好的大型国企。商业保险范畴在企业比较流行的也是补充医疗保险,几乎没有企业会去想养老问题,而且面对那么高的缴费比例,企业和员工都乐于谎报缴费基数,所以养老保险的收入比应当收到的又得低很多。
题外话一句,曾经轰动一时的上海社保案,被挪用的其实是企业年金,但这个概念对大众来说太陌生,所以直接变成了“社保案”这种说法。
文章里列举发达国家怎么不全靠社会保险的时候引起我极大不适,尼玛怎么不说人家其他的基本福利、怎么不说人家企业年金是强制的!然后就看到说强制了…于是很明显了,不知道初期试点范围是多大,但肯定就快开始尝试强制企业年金了。
鉴于社保窟窿已经填不上了,肯定不会下调缴费比例的,所以企业年金这块就会成为企业的新增支出。羊毛出在羊身上,福利支出增加,薪资支出就得减少吧,所以工资涨幅应该会受影响。员工跳槽应当会更慎重,一定程度上参见日本。全面铺开后必然进一步影响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生存,现在的缴费比例已经让遵纪守法的企业不堪重负了。
应当会扶持商业养老保险吧?具体措施的话,我不了解保险行业,就猜不出了。
至于每次的政策变化,引发网络吐槽狂欢,也就是狂欢一下洗洗睡吧,政策只会越来越严苛,积重难返嘛。这一次要是推行年金,说不定是叫好声一片呢,大多数人把资方当仇人一样看,福利能捞一点是一点,现在国家帮我捞,当然是习大大天降伟人啦!呃,如果先从大型国企开始试点(很有可能哟),也许又是叫骂一片…
另外看这意思,养老保险大概要严格起来了,谎报基数的企业大概会不大好过了…恐怕假工资台账、给社保稽核的人塞钱塞卡都即将不如以前好使了。
纯属瞎猜~以上~


---------------------------------------------更的分割线------------------------------------------------------------------------------
一、明确一下:请问这是否是社保政策再度变化的前兆?
严格来说不算社保政策吧,社保政策目前会不会变我不知道,从这篇是没看出来,也可能是我太不敏感。
二、补充一下:如何做好「社会保险之外的功课」?
目前来看是商业保险+能力范围内的理财吧。看到有人说农村养老的问题,这和我们说的不是一个体系,我讨论的时候默认是在探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大概已经算保障程度最高的了吧,大家还是嫌低,那就只能在有能力的时候努力赚钱了。话说其实某种程度来说保险也是理财的一种形式。
三、文中提到的企业年金保障是怎样的?
(作者) 回复
我觉得百度百科这个条目还是不错的,说得很清楚。其实国内年金都怎么实现我也不清楚,根本没见过啊…偶尔听说的一个貌似是缴费确定(DC)的模式,但同时规定在职年限,保障水平只能作为小部分补充的那种。至于国家强制的话会怎么规定我就猜不出了,估计也差不多。鉴于我决定要认真点,就补充点其他资料吧
搜到一篇2013年12月的文章,里面说:
根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一共有5.9万个,仅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0.4%。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为5366.65亿元,实际运作金额为5161.4亿元。为缓解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支付压力,有关部门早已着手研究相关政策以完善企业年金制度。目前,财政部门针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方案已基本成形。证实了我那个有年金的企业少于1%的猜测,并且,那时候的税收优惠方案就基本成形了,看来很快就会实施了。
401K计划,是指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第401条K项的规定。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推行401K计划时,其前提条件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已经覆盖约90%的劳动者,并且已有第二支柱以确定收益型(DB)为主,即雇主承担投资风险和长寿风险。这是文章中提到的美国的企业年金。目前国内的企业主要采取DC还是DB的方式我也不知道,应该是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的人更有发言权,希望大家能帮我补充。DB更像一个缩小版的养老社保,有统筹部分,有一定抵御风险和再分配的作用。
感谢评论里 给出的另一种思路:
企业年金。。。
不幸单位确实有
不幸大家觉得比养老更不值,虽然个人与企业缴费比例1:5.还是觉得不值
自愿加入,当时没加,现在周围全是问怎么退出的

再怎样你也是要退休才能拿到钱啊。收益率还比不上外面买理财。
中途辞职,也是要退休才能拿到。有意思么?通货膨胀啊
不怕说,即便是各大银行,自己的年金运作的也是翔一样,5%一年的收益都不能保证。吃的就是单位给补的那部分。
但是年金可没有统筹。最后只能拿回自己交的+单位交的+可怜巴巴的收益。而且只有退休或者意外身亡。。

钱只有花掉才是正经。尤其是在普遍不够花的情况下这应该是风险偏好的不同了,大概类似这种想法的人也不会去考虑商业保险吧?如果有这样的企业年金我个人是会很开心,1:5的比例对我来说相当有吸引力了。说白了企业年金确实吃的就是单位给补的那部分,等于将一部分的养老压力转嫁给了企业,DC模式是你薪资越高越划算,DB模式是单位越有钱你越划算。

另外 反馈
好久以前就有企业年金了,缴费比例为1%这个1%不知具体指什么?企业年金也确实很早就有了,推广很慢而已。多谢反馈!

的反馈很具体
我们公司个人交4.167%。。公司交8.33%。。。醉了,一个月扣30%的钱这个缴费比例是1:2了,就比1:5的差远了。一个月30%看起来确实很坑,不过里面的大头是有点坑的公积金12%和很坑的养老8%,请尽情吐槽之~

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比社保得高多了,看有人吐槽说社保基金被政府拿去投资赚钱,其实啊,社保的投资是很谨慎的,必须是风险很低的项目,储蓄什么的,绝对不准碰股市之类高收益项目的。国发【1997】26号文《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是这样规定的:
七、抓紧制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条例,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财政、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

所以,不要上来就想当然地喷啊,您所担心的情况,本身就是法律禁止的~有没有人违法犯罪那是另一回事了


至于年金是鼓励推广还是强制执行,就真的是我说的纯属瞎猜了,我只是觉得此届政府是大刀阔斧的style。




四、如何在现状下做到老有所依?
赚钱!然后投资赚钱!实在不行,养儿防老吧,不过我觉得养儿更不划算啊…
要给出有效又不那么难的办法,臣妾做不到啊…

下面说一些关于养老保险的基本知识:
1、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的分类方法之一是按照筹集模式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
所谓现收现付是以支定收,按照短期内的支出预算来确定缴费比例进行征收,没有基金积累。我国1998年以前的可以算现收现付,带来企业养老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有些国企被养老重负压得生存都难,所以才有了后续的改革。

的答案说
你现在交的钱,不是养活你自己的,而是养活当下的老人的。
如果希望养老金让你过比年轻时更好,至少也是一样的生活,完全可以做到啊,从现在开始立马按照维持当前老年人高生活标准所需要的资金缴纳养老保险,等你老的时候,照样按照这个标准向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收钱。问题是,你现在愿意多交钱么?这种思路就就是现收现付制的。单纯从制度层面来说,我国的养老保险是现收现付和基金积累相结合的方式,个人缴纳的那8%是全额进入个人账户,日后发给你的。算上通货膨胀率,这其实是很不划算的,但唯有如此才能让养老金和你的收入挂钩。算上通货膨胀、老龄化趋势,对个人来说当然是现收现付爽啊,可惜养老保险是需要长久维持的,以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这样干就是作死。
2005年38号文关于养老金给付标准是这样规定的:
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变成公式就是介个鬼样子: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

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你每年的(实际的缴费基数÷社会平均工资)的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


很麻烦对吧?我已经尽量翻译成人话了,总之就是缴纳越多发得越多,但不完全成正比,要兼顾二次分配的。
所有经济相关的问题,我们还是基于经济人假设吧,不要动不动上升到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层面上去,不然说不清了。

2、空账的原因
1998年开始实施26号文,养老金都要从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分别出了,可那之前是不缴费的啊(不考虑试点),账户里自然没钱。政策一出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已退休和近几年退休的人养老金发放的问题。26号文以1998年为时间节点,那之前已经离退休的,完全没缴过费,我们称为老人;98年之前参加工作、之后退休的,我们称为中人;98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我们称为新人。处理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也就是说养老保险要能保证老人的养老金水平不下降,还要能应付新退休的中人养老金发放,这其中老人是完全没缴过费的,中人缴费年限很短,但发放的时候其98年以前的工作年限是视同缴费来计算的。所以从一开始实施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
另外征缴是严重不足的,有多少企业是完全按照规定缴纳,没有不缴也没有谎报缴费基数的?又有多少城镇个体户是有社保户头的?缴费基数是员工上一年的月平均收入,注意,不是基本工资哦~能足额缴纳的凤毛麟角吧?大概只有一些大型外企及(可能)一些国企能做到。这块也是亏空。
我国的养老保险替代率(退休金÷工资)是偏高的,是的你没看错,是偏高,全球范围来看,退休也是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的一件事情,不要幻想退休还能过着和工作差不多的生活了。而大家普遍觉得退休金偏低应该是两个原因:保障水平比以前完全国家养老的离退休制度有所下降、缺乏其他补充养老及医疗等措施。扯回来,替代率高也就是保障水平高,支出的钱多呗。
制度制定时候有没有充分考虑到老龄化速度、CPI涨幅这些因素,精算做得多大偏差,这,我就层次太低不得而知了。

3、扯点题外话说并轨
好吧这个是实在看不下去某些关于并轨的讨论了。
公务员养老体系和城镇职工养老体系并轨的利弊已经有很多专家做过很多分析了,我只说并轨前后当然是不!一!样!的!什么叫反正是财政给钱?脱了裤子放屁?并轨前饱受诟病主要是公务员的保障水平远高于企业职工,有数据说是高出100%-300%,但并未给出数据来源和样本,所以姑且看之。这是直接财政拨付,收入水平并不与我等体制外的人直接挂钩。并轨之后是财政支付社会统筹部分、个人缴纳个人账户(当然究其根源还是来源于财政),而这些资金是流入社保基金的,公务员的退休后收入水平就和你我一样取决于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和他个人缴费多少了。简单说,更公平,并轨前后财政的资金流向也不一样了。

4、未来的政策趋势
鉴于空账问题、老龄化问题(导致社会抚养比升高)、通货膨胀等因素,社保改革的一些措施是必然的,实施的早晚而已。(依旧只讨论城镇职工部分)包括但不限于:社会保险费改税、推迟退休年龄、扩大覆盖范围、降低替代率(提高缴费基数等)
具体到这个问题里的文章,我只看出了严格来说不属于社保范畴的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的变化。对个人来说是利好,对社会来说不一定。也许有大神能悟出更多?

已经毕业五六年的学渣啊!感冒中被点赞速度吓到,垂死病中惊坐起边擤鼻涕擦眼泪边打字啊!那真叫一把辛酸泪啊~只但愿这不是满纸荒唐言…
作为小透明,这个答案俨然已经成了赞同和感谢数最多的,多谢各位大爷赏脸,请打脸的大爷也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提前谢过啦……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5396.html

更多阅读

社保当然不是万能的 对你好不是理所当然

2015年1月23日的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是《社保不是万能的》。认真看了这篇文章,不,即便不看这篇文章,我也同意这个标题表达的观点。不仅社保不是万能的,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万能的东西。但是,这篇文章,论证了这

声明:《社保不是万能的 人民日报 2015 年 1 月 23 日《社保不是万能的》一文,这是否社保政策变化的前兆?》为网友独眠共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