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其实即复杂,又简单。
——————————欢迎讨论!————————————
首先是城市化。
这是我们国家近期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造成你家乡“村里几乎快没人”的根本原因。这是国家的战略,也是市场的驱动农民自己的选择。农业产值太低了,我想题主很清楚一亩地粮食多少钱。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放弃农业进城,从事价值产出更高的制造业或服务业。从国家角度来看,比起工业和服务业,农业能够拉动的经济增长与社会效益是极低的,城镇化可以迅速提升经济与税收。从农民个体角度看,比起较为偏远的农村,除了收入问题,城市里发达的医疗条件、子女可能享受到的教育水平、社会服务的便利程度都是农村远无法比拟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甚至定居城市。而妙就妙在这虽然是国家战略的需求,而整个城镇化的进城却是农民完全自发自主的,政府要做的只是放宽城市准入条件(户籍制度)并提供足够的城市公共设施。
图 世界各国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
图 世界各国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
(这图好难看好恶心啊,强迫症根本受不了啊)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在50%左右,万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80%以上,毫无疑问这个城市化还是要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的,如上所述,这既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农村人口迫切愿望。虽然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终点到底是多少还众说纷纭,但现在的城市化率是肯定不足的。
由此题主村子的人还要进一步减少,另外更偏远的中西部山区的农村人口也要加入这个城市化的大潮。
既然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下面回答答主第二个问题,地谁来种。
——————————欢迎讨论!——————————
上面有同学举到日本的例子,我倒是觉得一个例子也许更合适,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圈地运动”。
在到19世纪,出现了所谓的圈地运动。在这段时期,毛制品的销售量大幅增加,商人们为了增加羊毛的数量以满足市场,因此使用不同方法圈占、合并,而其中的方法包括了把公地、强迫小售出土地等,以增大面积。由到18世纪,整个欧洲的农业体系十分相似。的农业体系通常使用敞田制(open field system)。最早追溯到十二世纪,在,少数公用田地被圈起为私有田。而这一运动在十五和十六世纪迅速展开,此时羊毛成为相当具有利润的商品。16世纪至17世纪,圈地行为被公开指责,反对圈地行为的法令也被颁布。然而18世纪欧洲农业的机械化要求宽阔、集成的农田,之前的成为了瓶颈。之后一系列的国会法案,使圈地运动于1801年被合法化。由于农业产值过低,导致很多迁移到城市工作的农村人口甚至可以放弃这一部分收入,让良田长满荒草。我曾经关注并参与过某地区“空心村”现象的调查,那些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存在,即便是留守村子的劳动力也不愿参与耕种,大片耕地闲置。然而事情会一直这样么?当然不会。
粗略算笔账吧,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在1.1元/斤左右,非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小麦亩产约800-1000斤,以一个华北平原地区的农村为代表,作物两年三熟,人均2亩,除去化肥,农机,必要的灌溉等费用。那么半年时间的人均纯收入不会超过1500元,这1500元还要再包括你这半年时间内吃穿等等费用。而现在即使是东部省份二三线城市的零工,每天最低也在100左右。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地会没人种么?当然不会。因为用于农业的土地是有一定产值的,而农民的劳作是可以被更廉价的机械化代替的。我们刚刚算过种粮食的话每亩地半年不过1500元,而如果利用大型农用机械对成百甚至上千亩耕地统一耕种,这样即便每亩出产较低,巨大土地数量足以吸引资本对农村空闲入地进行整合利用。其实很多地方正处于一个节点,有一部分人在城市工作,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在耕田分散的情况下,大型机械化设备很难展开,现在的问题不是城市化率太高,而是太低太慢。
另外大可不必担心没有粮食可吃的问题:
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 增长2.1%一方面上述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依靠市场的逐步影响而并非全国统一的步骤,总会有的地方率先完成了农场式机械化,有的地方还存留有一部分分散耕种的农民阻碍机械化,更少偏远的地方还是以农民分散耕种为主。而我们也会常常看到一些国家和地方对所谓“种粮大户”的补助来加快这一过程的完成。即便是真有一天,粮食产量出现了补给困难的苗头,因为地还是在那的,只不过没人种罢了,国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强制手段让地里种上粮食的。
——————————欢迎讨论!——————————
简单结论: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城市化迫在眉睫,需要农村人口放弃农业向城市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转移,这一过程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在城市化进展到一定程度,个体劳作的方式也一定会被大型机械化的农场式劳作所代替。
幸运的我们将会见证这一历史大潮中精彩的时刻。
2014/05/22 子
——————————评论回答————————————
上面两个难看的图应该是某政府报告中的
下面是好看点的图:
图 Global urbanisation and wealth/全球城市化率与财富情况 (X轴城市化率,Y轴GDP)图 Global urbanisation and wealth/全球城市化率与财富情况 (X轴城市化率,Y轴GDP)
[图像来源 economis/经济学人 中国的城市化之梦与地区现实]
上述来源,只有图没有具体数据,如果要找具体数据,肯定要去数据库啦
这是我在某论文中找的,如果希望寻找更多国家的,去上述备注的数据库看看这是我在某论文中找的,如果希望寻找更多国家的,去上述备注的数据库看看
2014/05/22 申 update
——————————评论回答————————————
我们那再过几十年也不可能实现大型机械的。我想不出我们那以后的农业怎么办,没山没水,丘陵地带,毫无风景可言。十年九旱,一直到现在浇地都是个千难万难的工作。没有一块特别大的地,全都是高高低低的地形,很多地方机器根本开不进去。另外,前几天又打电话,我妈说家里两三亩油菜,我舅舅帮忙来收,最后只收了两袋子。不会超过两百块。因为太旱了。其实这一问题牵扯到的事情很多很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个体的农民,在像您家乡这样的农业生产难以开展的地区,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国家层面来说,放弃家乡而转投劳动回报率高的城镇是最终选择。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劳动回报率过低,繁重的劳动换来的只是很少的收入,并且因为不适宜耕种造成了无论是灌溉还是其他成本都投入过高。
我记得有一个“为何不拿外汇援助贫困山区”的问答,因为运输成本等等原因,援助的成本将会是市场价值的数倍以上;而交通不便,当地农民也只能继继续依靠低回报的农业。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村人口脱离贫困,就必须吸引这些人走出来,去机会更多,劳动回报更多的城镇,或是大力发展教育(如希望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后代走出来。也许不幸的是,或许终会有一些自然村会消失,但迁徙到更适宜生存的地方始终是人类活下去的选择。我们有祖先曾经生活在的温润的楼兰,如今那里是一片了无人烟的沙漠;我们有祖先曾生活在丰美的黄土高原,而如今那是一片支离破碎的沟壑。
关于一些既无法发展特色农业又没办法开展旅游业的地区的农业发展的问题。我想这还包含了一个提问“国家有没有必要持续投入农业困难低产出的地区,以确保耕地总量”。或者那个争论已久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问题。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蛮麻烦的,先挖个坑吧......
2014/05/24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