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日本动画特点 美国、日本、中国的青春片各有什么特点?

不想看题外话的可直接跳正文→ →
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一些题外话,初三的时候喜欢上看电影,看的第一部日本电影是《大逃杀》,从此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疯狂看日本电影,认识了岩井俊二以后,我逢人就介绍他,恨不得告诉全世界,他的青春电影有多好看。可是如今大学毕业,上了社会,会在不经意间让我想起15岁到毕业前那段校园生活的,不是那些我看过的青春电影,而是电台里偶尔在播放的周杰伦的《七里香》,因为那张专辑发行的时候,我和好朋友第一时间用攒了一个月的零花钱去买了实体专辑,只为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能和全班一起讨论他的新歌;还有路过高中母校时看到学妹们穿着自己曾经穿到褪色的校服,缅怀一下三年的女中生活;看到湖南卫视播出05年超级女声的画面,一时感叹居然已经过去了10年,想起现在的高中生看到这些,可能就和我当年看到香港四大天王90年代末的演唱会画面一样,感觉已经过时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关于青春的回忆,从来都不是从别的地方看来的,而是在你走过这段人生旅途的时候,那些真实发生过,埋藏在你记忆里的东西,大多数人的青春都只是普普通通,但回想起来,却感觉连回忆都在闪闪发光,那些被我们在青春期无限放大的情绪,会随着时间慢慢平缓,甚至被我们忘记。
那么有些导演热衷拍青春电影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是为了教化青少年?抑或只是看到了一个好故事想要拍出来?怀着不同的目的,拍出来的作品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
→ →正文如下:
中日美的青春电影我都看过不少,下面我扯回正题。
首先要定义什么是青春电影,日本有很多纯爱电影,但不是所有的都是青春电影,我认为一部电影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拍青春期的电影,才能称得上是青春电影,这就排除了比如《绷带》、《她爱上了我的慌》之类的音乐电影;除了时间是硬性要求,电影传达的情愫也很重要,青春可以是多种情绪的,但绝对不能脱离实际,用成年人的思维和逻辑去拍电影,出来的效果是很糟糕的,比如《小时代》、《同桌的你》之类的。
说完了定义,来说说中日美三国青春电影的不同,一边说我也会一边推荐好看的作品。

先说日本,因为青春片可以说是日本电影的一大中流砥柱,所以日本的青春片类型有很多。
一、残酷青春
虽说岩井俊二拍《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是受了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王菲的影响,但说起残酷青春的主题,岩井俊二无疑是代表人物,莉莉周可以说是为后来无数的青春电影树立了标杆,大片绿色的麦田、迷茫的少年、符号化的文字都充满意味,摄影师筱田升功不可没;少年欺凌的主题也充满话题性,几乎每部日剧都会提到,但我认为这样的电影不具备可复制性,因为这是个让人不适的话题,如果只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视,那整个日本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已经够高了,再去拍摄更多这样的电影,恐怕只是为了猎奇和吸引眼球了。这类电影不是我的菜,不多做推荐。
推荐:《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告白》

二、纯爱系列
这个类型可以说占据了日本青春电影的大部分,好看但是狗血,最大卖点就是演员,比如新垣结衣,从《恋空》开始积累起的粉丝基础,让她演起青春电影驾轻就熟,卖座基本没跑,女优方面有上野树里、长泽雅美等,男优方面有生田斗真、冈田将生等。所谓纯爱片,只要演员年轻并且够貌美,基本不会砸,因为这类电影有固定的粉丝群体。
推荐:《前路漫漫》、《只是爱着你》

三、其他
作为热爱拍青春电影的国家,在这个主题下日本导演也进行了很多的挖掘,青春并不是只有茫然和懵懂,还有其他各式各样难以说清的情绪。比如《热血高校》系列这样励志且让人血脉喷张的、《水男孩》这类运动主题的、《花与爱丽丝》这样描述女孩子之间微妙的友情的、《燕尾蝶》这样搭建了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单纯讲了一个好故事的、《坏孩子的天空》、《青之炎》这样令人感伤的、《听说桐岛要退部》这样带些哲学意味、描写青春众生相的。把青春和各种其他电影元素捏合在一起,迸发了不少精彩的火花。
推荐:《听说桐岛要退部》、《燕尾蝶》


结论:日本的青春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类型,有固定的模式和粉丝,但一直在尝试创新。从特点上来说,相比其他国家的青春电影,日本可以说一直都是比较内敛的,无论是《情书》里世纪末的美少年对藤井树的爱,还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星野变态的根源,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电影并没有强迫去给观众灌输一些概念,而是娓娓道来,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多样化的类型让不同的观众都能买账,有猎奇的故事让你感到冲击,也有平淡如水的情节让你看完以后回味无穷,想起自己的青春,但很少会让人感到不适。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接下来我要说的中国青春电影,很多都有这个问题。


说到中国的青春电影,优秀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中国的青春电影不好,因为自从《致青春》以后,有太多打着青春和怀旧的旗号骗钱的电影,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也感到恶心,所以我想分两类来说,一种是真的青春电影,一种是假借青春之名的圈钱电影。
一、好作品
比起日本,中国的青春电影是比较接地气的,换句话说,更容易让一代人引起共鸣,内地来说,很少有专门拍青春片的导演,所以好的青春电影往往都打上了导演的个人印记,或者说,时代印记,而我们这个年代大多数优秀导演,经历的青春或多或少都是压抑的,所以有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有了娄烨的《颐和园》、有了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看过这三部作品的人恐怕都能感受到电影里传达出的绝望的情绪,看多了不禁觉得青春的本色就是忧伤的;相比之下港台要阳光一些,作为和日本关系很近的台湾,很多青春电影都有日本的痕迹,比如《蓝色大门》、《盛夏光年》,这里不多做赘述,但《那些年》的质感明显和普通的青春电影不同,因为每个看电影的人都能和主角感同身受,不管是胡闹还是懵懂的感情,都让人觉得很真实,这是一部很真诚又轻松的电影,也是我很认同的青春电影的拍法,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不能说的秘密》,在青春的外衣之下是一个用心讲述的故事,多年后看还是经典;香港有《早熟》、还有彭浩翔拍的很多作品也能算青春电影,即使不能说有多优秀,但至少是接地气的。
推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阳光灿烂的日子》

二、坏作品
这里开始我要吐槽了,似乎自从赵薇拍了《致青春》,电影界的人们就开始发现原来拍青春怀旧片是很赚钱的事儿,最关键的是,只要打着缅怀青春的宣传口号,找些粉丝众多的偶像来当主角,拍这种类型的电影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嘛~于是大家一窝蜂开始拍相同的类型片,高晓松拍《同桌的你》,张一白拍《匆匆那年》,郭敬明拍《小时代》,苏有朋拍《左耳》,何炅要拍《栀子花开》,发现共同点了吗?对,全部都是跨界!70后拍完拍80后,80后拍完拍90后,每部电影都爱提北京申奥成功、提非典,劈腿、打胎、背叛或者始乱终弃,总之什么吸引话题就拍什么,再找大牌唱首好听的主题歌,一部电影一个月就能拍出来了,观众只会越来越失望和恶心,然后劣币驱逐良币,最后甚至可能毁掉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市场。
结论:中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固定的粉丝群体,所以青春电影还没有到分类型的程度,但不乏优秀的作品,比起日本,中国的青春电影更能引起我们中国人的共鸣,但很难用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去形容,因为导演的个人经历对电影本身的影响要大过电影的主题。而真正要把青春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培养起来,我只能说前路漫漫,也没必要太过在意,因为中国电影市场那么大,青春片注定只是一个小众主题,只要电影圈这股趁机赚钱的浮躁气氛还没有消散,想要出现更多像《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优秀的电影,我只能说这是个美好的愿望了。


最后来说美国,美国作为一个电影工业很成熟的国家,青春电影不胜枚举,我觉得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一、以迪士尼为代表的青春励志片
这里说的青春励志片不一定全都出自迪士尼,但风格都是相近的,比如《歌舞青春》这类载歌载舞的电影,非迪士尼出品但风格类似的还有《牛仔裤的夏天》等,总的来说都是主演养眼,剧情阳光励志,比较偏少女向,当然电影里充斥的荷尔蒙的气息也会吸引少男们,但看多了容易审美疲劳。
推荐:《牛仔裤的夏天》

二、披着青春外衣的剧情片
和日本、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大多数优秀的青春电影,主题都很明确,青春往往只是辅助。比如《死亡诗社》讲述的是师生情谊、《阳光小美女》讲述的是家庭的温暖、《朱诺》讲述的是早恋和青少年怀孕问题、《珠光宝气》讲述的是青少年犯罪、《在路上》讲述的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也有《美国派》系列这样以性为卖点的青春片,看似是青春,讨论的都是社会问题。
推荐:《壁花少年》

三、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群体的电影
美国还有一种电影叫青少年电影,它们不是青春片,但演员都很年轻,故事有些中二,目标客户就是青少年,这种明确的市场细分和日本、中国是不同的,而且效果很好,无论是《暮光之城》系列、《饥饿游戏》系列和《分歧者》系列,就算被影评家们诟病为烂片,依然影响不了他们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小时代》,郭敬明也是瞄准目标市场的典范)。这类片子在我看来已经脱离了青春电影的范畴,纯粹是为了满足青少年中二的幻想而拍的。


这里和我开头的题外话遥相呼应,其实看电影就是一种消遣,有人会想从青春电影里找共鸣,那么情节真实的电影就是他们所需要的;也有人看青春电影是为了感受和自己现实经历不同的人生,所以很多人边看纯爱片边流泪、很多人热衷于主角是青少年的二次元作品,诉求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作品里得到的体验是不同的,不管别人推荐多少好片,先想好自己喜欢什么、想看什么,才不会浪费时间。
--------------------------------------------------------------------------------------------------------------------------------------------

因为收获了很多赞,所以想临时加一段对青春电影音乐的分析,和题目关系不大,但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探讨。
因为这也是个很大很大的问题,所以我总结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其中很大部分与我的个人喜好有关:
一、英伦摇滚
英伦摇滚真是青春电影最爱的音乐类型之一了,且不分国界,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英国的《猜火车》,英伦摇滚几乎是在《猜火车》问世的同时崛起的,Oasis、Blur、Suede、Radiohead也代表了一代人的青春,随着披头士的渐渐远去、KurtCobain的自杀,英伦摇滚的时代来临,为90年代蒙上了一层迷幻且清新的色彩,那个创造力竞相迸发的年代为后来的青春电影提供了无数的素材。
首当其冲的就是Radiohead(电台司令),除了那首烂大街的Creep(大神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都用它做预告片的BGM),他们的很多歌都出现在青春电影里,比如《告白》就用Last Flowers做主题曲(以下为饭制版):Radiohead的主唱Thom Yorke怪异但天才,极有个性的声音与中岛哲也怪诞的导演风格十分契合,让人印象深刻。当然也有结合不到位的例子,比如《致青春》里对Suede没头没尾的引用,只会让人产生装逼的感觉。还有其他诸如Coldplay的《Yellow》、Keane的《Somewhere Only We Know》都很是青春片的常客,英伦摇滚天生自带青春的属性。

二、翻唱经典
如果引用已经有的现成歌曲还不足以表达故事的情绪,那翻唱经典是很好的选择,比如Glee就靠翻唱俘获了无数电视机前的粉丝,又比如Skins里Sid翻唱的《Wild World》和Tony翻唱的《On 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前者深情,后者帅气,都给人物加了分:

因为题目是电影不是电视剧,所以想推荐《燕尾蝶》里Chara翻唱的《My way》,她声嘶力竭的嗓音很有特色,把这首半个世纪前的老歌翻唱出了自己的味道,配合电影的情节堪称完美:
如果你看电影的同时也想欣赏好听的音乐,那《壁花少年》绝对值得一看,导演的音乐品味非常好,整部电影和OST的搭配给人感觉就是两个字:应景。
We can be heroes and we are infinite~

三、原创音乐
有时候一首好的主题曲能拯救一部不怎么样的电影,比如当年《头文字D》里的《一路向北》,这首同样带有英伦摇滚风格的主题曲让人记住了这部电影;还有《匆匆那年》的同名主题曲、《80后》的《这么近那么远》都不失为好歌。
中国的青春电影里,台湾在原创歌曲方面,是做得最完善的,歌词的画面感很强,让人更容易将自己带入剧情。比如五月天演唱的《盛夏光年》、胡夏演唱的《那些年》都很深入人心,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不能说的秘密》,从侧面反映了周杰伦做导演的天赋:
日本方面,我之前就说过日本的青春电影已经成气候,几乎每部电影都会有一首片头和片尾,请的也是大牌歌手,好歌多得不胜枚举,我想推荐《NANA》的《Endless Story》:
虽然也很喜欢中岛美嘉,但更喜欢《Endless Story》的意境,尤其是娜娜第一次在唱片店看到莲所在的新乐队海报的场景,至今印象深刻。
美国有《歌舞青春》这样以歌舞为主题的电影,除了前面重点推荐的《壁花少年》,《朱诺》的音乐也很值得一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80103/5543.html

更多阅读

美国打朝鲜中国打日本:美国和日本向中国宣战:

美国打朝鲜中国打日本:美国和日本向中国宣战:半岛局势眼下战争一触即发,金正恩摩拳擦掌导弹上架,美韩各种武器进场耀武扬威。其实说局势发展到目前格局是相关各方都期待的并非胡咧咧,从朝鲜的角度来说,在安全被无时无刻地威胁的情况下,在类

中国与日本——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二 经济发展模式

三、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从资本形成的角度讲,日本完全依靠内生的资本,而中国兼采用内生和外来的手段。外资在中国的资本形成方面在2004年大约为17%;而在日本,这一比例连1%都不到。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日本的金融体制比较健全,能够把

声明:《中国美国日本动画特点 美国、日本、中国的青春片各有什么特点?》为网友我是你们的后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