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布展大纲 故事大纲烂俗的作品却成为经典,是何故?

欢迎参观公众号:东岸书屋(donganshuwu)




文本最美之处,在于其丰腴多姿的细节。

参见公子的一篇文章——

《你写这么长想表达什么呀?能不能提炼一句话概括一下?》

以我所见,世上最尴尬的文字,就是悬念小说的内容简介。上世纪90年代,许多悬念小说的书背上都如此写道:“本书讲述了一个ABCD的故事(此处略去一段描述),当__(此处填人名)来到__(此处填地名),却发现等待他的是……”
这个省略号是简介的精华。它意味深长的引发悬念,而且保留了剧情的完整。当然缺点是,这口吻很有地摊读物的味道。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地摊读物的简介特别爱用以下句子:“乡长狞笑着,对缩在角落里的她伸出了罪恶的魔爪……”

我想说的是,简介这玩意,是件迫不得已、霸王硬上弓的勾当。如果你是杜拉斯,看到《情人》的简介来一段“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你也会觉得哪儿不对劲。如果你读完了《洛丽塔》,回头来看“本书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 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 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之名”的简介,一定也会觉得“等等,这说的和我读的,都不像一本书嘛”。
但没法子,书籍,以及电影、戏剧等一切叙事作品,既是商品,就必须有一个梗概,以便提纲挈领。这就像在文明社会,你娶一个女孩子前,哪怕不相处一段时间,至少得相个亲见个面,而不能在洞房才掀盖头初见面发现对方可能大你三十六岁之类的……

民俗布展大纲 故事大纲烂俗的作品却成为经典,是何故?
但作为作者,对梗概本身,未必会太喜欢。写东西的人大概有类似体验:你写了若干万字,把稿子给了编辑;编辑问,“你这几万字都写了什么呀,总结个一两句话。”你会一时找不到词。你写的过程越用心,越是会觉得“如果我的故事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清楚,我写几万字干什么?”但在中国,写字的人脾气没法太大,到最后想想,就还是算了。你编了一两句话,然后麻醉自己:对,这几句话就是这些字的真谛精髓所在,这几句话就是这些字的真谛精髓所在……然后就给了编辑。当然,这事情上,写字的还幸运些。画画的、写曲的、编节目的、做课件的,如果遇见“来一两句话总结一下”,那才真是气梗咽喉,千言万语从全身毛孔窜到大脑,不知该如何说起呢。

自然,有资格要求你直接来句“表达了什么”的,都是上头、财主、管事的。他们时间宝贵,能在高尔夫俱乐部茶话会和美女饭局之间,挤出些须光阴,垂怜过问一下你,已属天恩浩荡。但实话说,“你表达了什么主题”这种思维方式,实在不是一两个人喜爱。诸如“谁能给我解释下什么什么”、“一句话解读什么什么”、“人生的真谛就是什么什么”、“太长不看”和名著缩略本,其实都是这意思:表达了什么呢,尽量简明扼要一两句话说清楚吧。
这背后隐含的逻辑,可以这么表述:知道个大概就行,兄弟我不耐烦看这么长的东西!


你可以说,这是速读时代大势所趋:人类都偏爱一两句话言简意赅、挠到痒处的短东西。这事本身无害。但喜爱简洁和习惯于”一句话提炼中心思想“,却不是一回事。在我看来,许多逻辑是从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定下的。

我读小学时,语文老师会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后提问学生:这诗表达了什么?若学生答: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云云,老师就点头;考试时,老师会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你若答:“表达了凄凉萧瑟的秋意,作者落寞的心情”,老师多少也会给你分。

当然,你可以置疑:如果李白仅仅想表达思念家乡,他大可以吼一嗓子“老子好想念碎叶城啊”,何必写这么四句诗?如果马致远仅仅想表达凄凉萧瑟的秋意,大可以喊一声:“秋意凄凉潇洒,老子心头落寞”,工工整整写一长段,图的是什么呢?进而你会提问:是不是有许多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提炼表达的?——但我们那时候的老师,并不太鼓励我们这么想问题。

然后,我们上政治课,从小到大,记了一脑门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我后来长大了些,回头看时,发现如下分别:如果一段话,姑且不论是与非,至少似乎有因果有逻辑,那应该是马与恩两位先生说的;如果一段话并无因果推演过程,只告诉我们“这玩意就是这样的”,那多半就是编教材的老师加的……实际上,在义务教育阶段,我认识的大多数人,会接触到严格的因果推演方面,也仅是几何证明题和化学式配平。我觉得,经历了这样的教育后,我和我那一辈人,多多少少,都有以下问题:
相对缺少“这玩意为什么是这样”的好奇心,而希望直接记住“这玩意就是这样”的结果。

然后,我上学时放假回家,跟乡下亲戚一起玩。偶尔闲下来了看书,就会被乡下亲戚们赞叹:“看哥哥多用功,一直看书!看看你们,只知道玩!”被他们一夸,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在看武侠小说了……久而久之,我大概获得这么个印象:在我们这里,读书是件很功利的事儿。大多数人对阅读,抱持的概念是“读书就是学习,就是上进”,而很少会相信,“阅读是可以取乐的”。我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里,很少教导人如何寻找好书,并从中获取乐趣。实际上,在我们这里,如果你爱读书,却又没有什么实际成果——简单说就是发大财、娶漂亮老婆、开豪车、做一些大家能够回去啧啧感叹的事儿——就会被人觉得奇怪。就像你每次行房之前,大家不会在意你是否行房愉快,而是告诫你“要光宗耀祖,要后继有人”。久了之后,见你并没有成就,大家还要指点:“这个人很奇怪哎,老是喜欢行房却又不生孩子”。

如此这般,最后就形成这么个结果:

我知道,有相当部分人,相信读书——以及学习知识——是苦差,并无太大乐趣可言;觉得一切知识,都可以被提炼总结,以此略去阅读过程。这两者一交加,就成了这么个心态:我们知道这玩意在表达什么就行了,形式和细节,能忽略就忽略。于是这玩意成了大势所趋:如果一本书可以被吞下肚、转眼间印进记忆,人类会立刻开发出上万种书籍烹调法,以略过阅读、琢磨、消化的时间。世界需要立刻能够满足的快感、当即就能被消化的知识。电影的寓意、小说的结局、音乐的思想、绘画的内核,一切都应该能够被语言提炼解释,然后直抵主题。

最后,还有这么个因素:
人民都喜欢八卦。梁思成先生著述等身,但如今坊间传闻多的,主要是他太太和金岳霖先生;张先写词几十年,反不如他八十岁娶亲时苏轼一句“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戏语有名;陆游诗词数十万言,但大家都爱念叨他和唐婉的“错错错、莫莫莫”。秦观的世俗名气,一半倒来自子虚乌有的苏小妹,《史记》里只提了一句的虞姬,则是任何楚汉传说中无法忽略的女主角。唐伯虎的画与诗知者有限,秋香倒是天下皆知。最惹人民爱的戏份总是情爱闺房,所以有艳遇的皇帝,名气总是特别大。正德皇帝李凤姐,大小周后李后主。宋齐梁陈之间,被点名最多的莫过于陈后主,以及那曲《后庭花》。

实际上,人民与其说喜欢八卦,不如说,喜欢把有名的人物市井化。
江南民间传说里,徐文长是个有名人物。大概其经历类似于浙江版“聪明的阿凡提”,众人传诵他老人家如何刁钻古怪多智。提起徐文长本名徐渭,以及他自己的诗画,知者反而少了。苏轼的命运类似。各路民间传说里,苏轼常是个自恃才高,然后被村民们调戏的人物。至于乾隆皇帝,更是老少咸宜的故事主角。大凡各路传奇需要个皇帝做背景,都把他老人家拉来微服私访一番。

这种心理很值得推演,你可以说是人民发挥了创造性思维,也可以说,是人民为了获得某种心理平衡而刻意为之。应用在文艺领域,就致使大多数人,愿意这么相信:
“你这玩意,应该解释得我们都懂!深入浅出,这才是真有学问!如果不能,那就是你有问题!”

现代诗歌、现代音乐、现代艺术,在这方面遭遇了许多困境。他们很难对普罗大众解释清楚“我们在表达什么”,于是遭遇了各种攻击。当然,这些被攻击者里,确实有不少滥竽充数者,但大多数现代文艺方面所遭受的攻击,都不是针对他们本身的质地,而是,“他们不亲民,不能一两句话表达清楚!”


用这样的方式,提炼一切、市井化一切、让一切接地气、快速阅读一切的方式生活,当然也无妨,只是会错过许多东西而已。

如前所述,一首诗,哪怕只有短短几行字,也是无法被语言提炼的。其中的韵律、意象和情致,都是独一无二。同样,任何到位的评论,都无法取代你听到一首曲子、看到一幅画时的感受。在大多数时候,语言是很无力的。语言的提炼,最多能够让我们接近一个事物,但无法达到其本身。
比如,你相信了《洛丽塔》的简介,就可能错过一部美丽的小说。
你相信了“表达了凄凉萧瑟的秋意,作者落寞的心情”,就可能错过《天净沙·秋思》这样的好句子。
你相信了“生活的真谛是XXXX”,就排除了许多生活的可能性。
你相信了一些艺术史的概念杂烩和一些刻薄评论,就可能错过许多动人的画幅。
你相信了名著缩编本和一些名人名言语录,就可能错过许多让你相见恨晚的好东西——稍微想一想,你有多少次“看到这本书,真觉得晚了”的情况?
实际上,获取任何乐趣前,你可能都需要一点点学习的成本。比如说,会有人念叨“听不懂某某曲子,不知道那么多人听它干嘛!”但是想一想,谁也不是呱呱落地,就看得懂《西游记》吧?总得学了几年汉语,才能看明白孙悟空如何调戏猪八戒,并为之笑哈哈。

“一切事物都可以用语言归纳提炼”,其实是用来满足懒惰(可以免掉过程)和虚荣心(可以彰显自己洞察力)的手段。大多数要求文艺作品简明扼要、立意明确的,都是领导阶层。众所周知,领导们最爱越俎代庖,采取上帝视角俯视众生。比方说,埃及和中世纪的壁画故事,普遍没透视缺短缩,总之画得不太真实,而且不太像人。但非得如此,是因为“大多数人不识字,只能看画猜意思受教育,所以你们要画得老妪能解!”——就是说,为什么上头希望世上有许多能言简意赅迅速提炼主题明确的作品?因为是上头把大伙当文盲。

用这样的方式生活,当然也无妨,只是会错过许多东西而已。这就像男欢女爱:你可以选择直接到达结果,保证高准确率受孕,但是会错过其中许多好玩的过程。

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事情的过程——比如阅读,比如听曲子,比如享用其他智慧的结晶——是饱满丰盈的,而结果则大多干巴巴且很无聊。如果你总是企图用一两句话来统摄一切,最后只落了一堆很枯燥而且以偏概全的总结。就像,有些人旅游完了,或者见了某位智者,或者读了某一句语录,就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固然是好,但想一想:如果你的漫长人生,每一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的意义,都被一两句人类语言统摄尽了,这人生活得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而且,上帝那么辛苦为你做了个星球生活,为你设置了个宇宙和其间万千规律,真的是几句话的事儿么?
虽然世事无常,你可能非常忙碌,没时间慢慢琢磨过程,但你还是有机会,在迅速的无聊和漫长的趣味之间做选择。
另外,将作品类比为人的话,可参考张公子在该问题下回答中得出的结论——


我觉得烂俗,就是毫无新意。

大多数人的人生剧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出生,上学,谈恋爱,工作,结婚,生小孩,挂掉。毫无新意,可谁愿意说自己的人生很烂俗呢。在弥留之际,恐怕没多少人愿意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大多数人会想到的,是一些细节——温暖的画面、兴奋的时刻比如穷困潦倒时与另一半相濡以沫、守在产房外即将当上父亲之时等等。


本答的所有“赞”连同最终解释权均归张公子所有。


大致如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80103/5821.html

更多阅读

C-AM-F-G 和弦转换技巧 和弦的转换技巧

C-AM-F-G 和弦转换技巧——简介和弦转换是初学吉他的同学的难点。基本要领就是,该放的要放下,不该放的要死死按住。这里先讲解一个基础的和弦进行的转换。用此和弦可以弹奏诸如春(Tian)里这样的烂俗歌曲。C-AM-F-G 和弦转换

就是做了一个烂俗不过的方锐压倒林敬言的梦。 林敬言

  前面是啥,记不清了,总之就是老林跑去西湖边小别墅找方锐,然后两人小卧室许久,然后方锐大大抱着亦师亦友的腰,说了一句猥琐与深情并重的告白,然后,推倒……向后倒身,随意地将手挥一挥,眼看着就要敲上床头了,林敬言有点累,也没太在意,手?以前很

骑士与白天危情谍战 危情谍战免费观看

其实这部戏更名无数,在定为《knight andday》之前最后一个名字是《维奇塔》。港版名字,《恋战任务王》,台湾地区译名《骑士出任务》,我们再看大陆地区的,《危情谍战》……其实相比之下,也好不到哪去。烂俗的名字啊。不过观众都纷纷表示,我

麦家和麦家永 麦家永

麦家和麦家永,两人绝无关系,如有关系,纯属扯淡。把这两个人联系到一起,只因为最近听说了一句话:“我不知道麦家,我只知道麦家永”。麦家,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的作家,省优,部优,葛优的什么奖都得过吧,要在体育圈里,这就算是“大满贯”得

2014.6.1淮上《银河帝国之刃》★+ 银河帝国之刃 淮上txt

淮上《银河帝国之刃》(未来星际 机甲 重生 ABO设定狠辣霸道帝王Alpha攻&睿智腹黑狂傲Omega强受 受由Beta重生为Omega 有狗血烂俗梗 生子)推荐指数:★★☆☆本文出来的时候,就备受争议,所以我一直没敢下口,就是怕被噎着。自《金牌助

声明:《民俗布展大纲 故事大纲烂俗的作品却成为经典,是何故?》为网友梦一样的人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