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访制度批判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国教育制度,这种制度依旧岿然不动?

因为立场不同,评价标准也会不同,立场间的矛盾就足矣阻止真正的改革发生。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教育,特别是高考的准则。如果没有大家都接受的准则,那么所谓的改革也就没有具体的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改革,只是借着改革之名的党同伐异,无论教育政治还是经济,概莫能外。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而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目的是什么?往大了说,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往小了说,是使更多的人得到尽可能全面的深层次的发展,使每个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具备更大的价值。

一直到这里,应该都是没有问题的,都是可以得到社会广泛认同的,所以以这个原则来做事是不会产生矛盾的。此原则指导下的工作,往往是量大面广的,具有普遍性的,大方向的。比如,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高等学校扩招,高等教育社会化平民化,本专科逐步提升录取率,中小学提升入学率,开办职业教育,提供更丰富的专业技能培训等等。这些举措是这个国家教育中具有奠基意义的,如今这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开展,许多也已经基本完成,对这些举措社会上反对的声音微乎其微。恐怕也只有那些希望垄断读书识字机会的老古董,才觉得泥腿子读大学坏了斯文吧。

而这些意义重大的决定性工作,恰恰是诸君包括媒体,包括文人们最容易忽略的。没有这些工作,又哪来今天的呢?往大了说,这些工作是今天国家和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石。而且,这些工作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式。还有许许多多地方高中甚至初中入学率很低,职业教育严重缺乏,高等教育覆盖面狭窄,这些工作还将继续推进下去。

其次,才是矛盾和争论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广为诟病的地方。先说高考,高考问题可以分为高校教育资源和录取问题。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本质上是地方之间的博弈,即便在中央层面,也是代表不同地方在博弈。我们清楚的知道,中国高等教育自古就是极其集中的,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就在首都。古代的府学县学也就在府治县治。到了近代开办现代高等教育,集中程度更甚,只有具备一定交通条件,一定工业经济基础和相当的商业水平的地方,才可能有现代教育。所以,高等教育也就与工业分布,与经济格局呈现出伴随性。

说到底,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建国的前三十年,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分配方式是逆向的,也就是反经济梯度的,典型的比如交大内迁,比如中科大,哈工大南迁,比如中央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拆分。主要的工作是把集中的教育资源分开,集中于长三角的往中西部倾斜。集中于同一学校的分成若干学校,往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分配。一方面是战略准备,更主要的是平衡区域差别。本来的分配已经不均衡了,作为管理部门不能推动其更加不平衡,而是应该做适当的再分配,逆分配。

那么,今天需不需要这样做呢?我认为仍然需要。许多人决定觉得,行政对大学的干预就应该降为零,就应该一切交给大学。那么,假如大学不拿拨款,校方自负盈亏呢?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教育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进一步集中,因为大学自由必然来自于经费自理(否则拿着拨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自由,就好比子女拿着父母的生活费就永远谈不上独立一样)。

经费自理会带来两个直接结果,一是学费随行就市,必然的结果是许多原来能上起大学的人上不起了,而对于校方就是招收到的学生会比原来更有钱,而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校方就会向高收入阶层倾斜自己的招生指标,相应的就会在分数之外增加比如艺术修养,社会活动等“综合考察”,得到的学生阶层就会进一步固化。如此循环几年,招生的家庭出身就越来越难以改变,教育就走向精英化。二是学校发展方向的市场化,校方自负盈亏就会把发展方向更多的倾向于能带来收入的领域,而相应的,学校与经济发达地区就会结合的更紧密。这样,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学校就面临两个结果,一是自身发展较好,但为了更好的发展逐步靠拢发达地区,直到最终迁往该地区。二是自身发展越来越差,师资生源流失,最终被发达地区高校兼并。

所以,放开手脚让教育资源由市场配置,会加剧资源的集中,特别是向发达地区,向大城市的集中。但人口是无法做到如教育资源这般集中的,这就带来了教育不公平的加剧。这时候是需要各级政府来做平衡者,这样的平衡不是为了面子上好看,也不是一味的公平,而是缓和社会矛盾,特别是地区矛盾(当然本质也是阶级矛盾),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尽可能适合的环境。

但这种平衡,是会损害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比如高校自主权特别是校各级领导的,比如教师,还有就是享受教育资源的发达地区人口。但这其中反应最激烈的还是属于高校内部,因而各种课堂上的不满,各种流传的网文“当初x校多么多么牛x”,“万恶gf,拆我x大”,“知识分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等等,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情绪是教师与行政管理的矛盾。


再看高考招生的平衡问题。我们知道,南北榜,地域平衡自古就有。许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那是封建糟粕,现代社会就应该搞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公平。可大家活了这么多年,哪有所有人心服口服的公平呢?洪武末年,出现过春榜进士五十一,全为南方人的情况。然后引发了大规模撕逼,不得已夏榜全部录取北方人。那么许多人不禁要问,就全国一张卷,大家统一标准,然后排名按分数高低录取,考不过不就心服口服了吗?

不服,而且是相当的不服。还是要回到起初那个问题,教育和高考,目的究竟是什么?当然,目的还是和之前一样,是要促进社会发展,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不妨推演一把全国大排名之后发展过程。即便在古代中央政府强行搞南北平衡,从朱元璋到光绪,江苏的进士就是多,不但进士多,状元也多,其在中央机关任职的高官也多。而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或者说国家高级干部,本身又成为一个地方的发展资源。所以,明清两代,即便强行搞南北榜,全国各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依然越发严重。白莲教,太平天国,西北叛乱,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丧失,直到最后八旗绿营都不堪大用,不得已才用湘淮军平叛,也就是用一个失去控制的地方势力,去攻击另一个地区失去控制的地方势力。而叛平了,朝廷也没有能人阻挡湘淮军,直到1911年,地方势力建立的湖北新军造反,迫使清帝逊位的,不也是小站练兵的袁项城?

从当年曾李办团练开始,帝国就不属于北京政府了,直到最后新军埋葬旧王朝。而之所以需要曾李这些人来办团练,就是因为帝国已经无法平衡治下各区域的发展。一旦帝国做不到居中调停的平衡者,也就意味着对地方控制的丧失。丧失控制,就是丧失了帝国存在的合法性。

而科举制度,包括如今的高考制度,乃至于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地方差异的放大器,也是一个扩大央地、地地矛盾的正反馈调节。

而素质教育呢?就是在地方矛盾之外,再把阶级矛盾或者说贫富差距摆出来。既然大家要搞素质教育,要摒弃唯分数论,那自然我们就需要很多试卷以外的东西来参加评判。而争取试卷以外的东西,比拼的就不是孩子的自己,是彻彻底底的拼爹拼妈拼社会关系。艺术修养,国际视野,领导才能,满篇讲的是素质,可好像每个字缝间都写着两个字:出身。假如大学招生以素质论高低,那么具备艺术修养,国际视野和领导才能的精英子女,将更大程度地占领优秀大学。今天,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精英子女已经很大程度占领优秀大学了,而如果以素质论的话,这种情况只可能加倍而不是减轻,因为普通家庭无法在子女素质投资上与精英相比。


所以,高考不仅是地区差异的放大器,同时也是贫富差异的放大器,这个放大器把握不好,造成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的无法平衡,政府失去平衡能力,也就意味着基层社会的失控,基层失控,代表不起来广大人民,就是执政合法性的丧失。




中国信访制度批判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国教育制度,这种制度依旧岿然不动?
所以,这两个口子要是全面打开,就是一颗如假包换的大 ,前面的基础工作做得越好,后面的失败就越彻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80103/83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1 礼乐制度的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对研究中国礼乐制度既有之理念进行梳理辨析,认定中国礼乐制度并非在战国时期因“礼崩乐坏”而终结,并非秦汉以下两千年礼乐发展无制度保障者,中华礼乐文明在确立之后延续了三千余载。中国礼乐制度实际上是以《周礼》为本、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卷

-第一节 政治制度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涵义 制度及政治制度的定义 特点:(多选)稳定性、强制性、合法性、历时性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在社会各项制度中,根本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会的经济制度,经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中国现代教育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正好大约一百年,并被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鲜明地一分为二。20世纪上半叶,现代教育制度得以建立和基本定型。20世纪下半叶,伴随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的激烈变

声明:《中国信访制度批判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批判中国教育制度,这种制度依旧岿然不动?》为网友风暴来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