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严重早泄的原因 东北的人口负增长是否是不可挽回的,是否是影响经济的首要原因,会造成严重的历史后果吗?

写的太烂不要转。

以下内容繁琐无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看黑体字部分,另新闻连接中可能涉及到的其他问题可移步我的另外一篇回答。

既然谈到了人口流动的问题那我们就看一看全国六普之后的整体数据是什么样的,大家被新闻忽悠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只看东三省的数据难免以偏概全,让我们看一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的整体情况,如果真的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东三省的情况算好的了,还有一些省份更惨。吐槽一下弱智编辑哪怕他写成“或面临后继无人”我也能忍,直接就面临“后继无人”难免有夺人眼球之嫌。


人口流动不仅仅是只从省份人口的流出情况来看的,同时需要参考很多因素,以下将从人口流动概念(可跳过不看),我国六普整体情况,东三省各自的情况概述,省际人口流动对省域经济发展的定性分析(结合六普情况自行理解人口流动对各省份的影响)。内容呈现,不做分析,结合新闻,看官自辨。


按题目,明确写东北地区但所附带链接中明确写明东三省即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不考虑“东北地区”概念下可能包含的内蒙古部分地区。

1.人口流动概念

1.1人口流动概念的提出

我们通常把英国统计学家列文斯坦(Ravenstein)在1885年发表的《人口迁移规律》一文看成是较为系统地研究人口流动问题的开端,对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能给出一个让人们普遍接受且较为明确的定义。

1.2学者们对人口流动概念的看法(习惯性摆设内容,可直接跳过不看)

1954年W.A.刘易斯(W.A.Lewis)提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中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只要城市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固定的维持生计的工资水平,就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城市为止。这个过程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G.拉尼斯(G.Ranis)和费景汉(JohnC.H.Fei)于1961年推进了刘易斯模型,研究了刘易斯模型未予考虑的一些方面,如农业本身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特征等。

同年,D.W.乔根森(D.W.Jorgensen)假定工业和农业部门的工资均由技术进步率和资本积累率所决定,人口增长由经济增长所决定,由于经济增长不会超过人口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因此,工资水平是上升的,剩余劳动不会出现。

1970年M.P.托达罗(M.P.Todaro)与J.R.哈里斯(J.H.Harris)所建立的模型把潜在的迁徙者对预期收益作为迁徙决策的主要因素,乡—城之间的预期收入差距越大,迁移倾向就越强烈。

1975年,G.S.菲尔茨(G.S.Fields)改进了托达罗模型,增加了除预期收益之外决定城市失业率的其他因素,如农村的潜在迁徙者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到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农村劳动力先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临时就业或从事兼职工作,然后再找到在正规部门工作的机会,受过更高教育的劳动力受雇的较高概率等。菲尔茨证明,在考虑了上述因素之后算出的失业率比托达罗模型得出的失业率要低。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再次掀起了研究人口流动理论的热潮。新涌现的人口流动模型除了对原有的理论模型进行一些修改之外,更加关注早期人口流动理论尚未涉及的一些领域,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人口流动、不平等与社会福利,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迁徙动机与汇款动机,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1.3适用于本问题的人口流动概念

实际上,人口流动由于出自不同的研究目的其界定标准就可能存在着差异,从题主的题意和所附新闻的具体内容看,这里所指的人口流动个人理解为: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从一个地理单元移往另一个地理单元并较长时期居住的社会经济现象。实际上,当下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农民即农村劳动力从较不发达地区的乡村向较发达地区的城市流动。

2.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流动人口状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省际流入人口角度看,东部地区(7省3市)省际人口流动规模高居全国首位,达到6813. 64万人,占省际流动人口总量的79. 34%;西部地区(11省1市)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次之,总数为1041. 07万人,在省际流动人口中的占比为5.33%;中部(6省)和东北部(3省)的省际人口流动规模最小,均未超过500万人,分别为457. 98万人和279. 94万人。从流出人口角度看,中部地区省份与西部地区省份为最主要的人口流出省份,流出人口总量依次为3823.82万人和2756.94万人,二者的流出人口总量在省际流动人口中的比重高达76.63%。从省际净流入人口角度看,东部地区是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地区,且吸收的流动人口规模庞大,达5300. 81万人;除东部地区之外,中部、西部、东北部均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其中以中部地区为甚,净流出人口数量为3365. 84万人,超过了西部(净流出1715. 86万人)和东北部(净流出219. 11万人)净流出人口的总和。

“六普”期间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及分布图


观察各个省区可以发现,省际人口流入规模超过1000万的省区共有2个,分别是广东和浙江,流入规模分别为2149. 78万人和1182. 40万人;省际人口流入规模超过500万的省区共有5个,除广东和浙江之外,还有北京(704. 45万人)、上海(897. 70万人)和江苏(737. 93万人)。在省际流出人口规模方面,流出人口超过500万的省份共有6个,分别是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其中安徽省省际流出人口数量最高,达到962. 26万人。省际净流入人口规模的特征与省际人口流入规模类似,净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广东省,净流入2061.72万人;人口净流入超过500万的省份还有北京(677. 02万人)、上海(872. 67万人)和浙江(997. 00万人)。最后考察省际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净流出人口超过500万的共有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四川5省,其中安徽省省际净流出人口最多,为890. 51万人。

五普、六普期间省际流出人口数量关系图

五普、六普期间省际流入人口数量关系图

在四大经济区域中,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流入人口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省际流入人口占流入人口总量的79.34%;流出人口分布则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两地区流出了占流动人口总量76. 63%的流出人口。东北部地区由于受地域和省份数量的限制,其省际流入和流出人口均在四大经济区中排名塾底。

从各个省区来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省际流入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共有8个,其中广东、浙江两省的省际流入人口数量均在1000万以上,另外上海、江苏、北京三省(市)的流入人口也均超过了 500万。上述5省的省际流入人口比重达到了流动人口比重的66.05%,分布集中趋势非常明显。省际人口流出排在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安徽、四川、河南、湖北和江西,这5省的省际流出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的53. 64%,同样具有明显的集中分布趋势。

超过500万的人口净流入大省共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4个,净流入人口依次为2061. 72万人、997. 00万人、872.67万人和667. 02万人,共计4608. 41万人,超过省际流动人口总数的50%。与人口净流入相对的超过500万的人口净流出大省共有5个,分别是安徽(890. 51万人)、河南(803. 41万人)、四川(777. 66万人)、湖南(650. 39万人)、江西(518. 75万人)。5个人口净流出省份的净流出人口达到3640. 71万人,占省际流动人口总量的比重约为42%。

省份的人口流动类型划分图

我国省区综合流入与综合流出选择指数图

3.东三省人口流动情况

3.1黑龙江省人口流动情况

造成严重早泄的原因 东北的人口负增长是否是不可挽回的,是否是影响经济的首要原因,会造成严重的历史后果吗?

3.1.1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简述

根据黑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黑龙江省流动人口为555.8万,其中,省内流动人口505.1万人,外省流入黑龙江人口50.6万,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数量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5%,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黑龙江省流动人口比重增加了4.6个百分点。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50.6万,省际流出人口255.4万,净流出人口达204.8 万,净流出人口数量比2000年增加了2.6倍。2010年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的GDP为3 665.9亿元,居省内第一位,成为流动人口首选的流入地。2010年有37.1%的省内流动人口和38.5%的省际流动人口流入哈尔滨市。人口流入的第二大城市是大庆市,有11.1%的流动人口进入大庆市。

3.1.2黑龙江省省际流出人口

2010年黑龙江省跨省流出的人口为255.4万,比2000年增长了2.2倍,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出人口最大的流向地是辽宁省,流向辽宁省的流动人口为 56.9 万,占总省际流出人口的22.3%;居第二位的是山东省,占15.9%;其他依次是北京(40.3万)、河北(19.6万)、天津(19.4万)。2000年人口普查时,黑龙江省省际流出人口流向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辽宁、山东、内蒙古、河北、吉林,相比之下,2010年北京和天津取代内蒙古和吉林,成为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这说明,黑龙江省跨省流出人口逐渐放弃依据地缘优势而形成的传统流向地,越来越多地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经济需求成为人们外出流动的主要

动力。

3.1.3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

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为50.6万,相比2000年的38.7万人,上升了23.5%。从省际流入人口数量上来看,吉林省流入人数最多,占总流入人口的23.8%,随后是山东(12.3%)、辽宁(11.4%)、内蒙古(10.4%)。山东省虽然流入总量位列第二,但是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相比较,山东省流入黑龙江省的流动人口呈现负增长,增长率为-18.9%。呈现负增长的还有江苏省,增长率为-25.6%。从性别构成来看,2010年黑龙江省省际流入人口以男性为主,男性比女性多出12.6个百分点,这与省内流动人口的性别构成有所不同,省内流动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说明女性流动者更倾向于短距离的流动。从文化程度来看,省内流动人口中的高学历流动者比例略高于省际流入人口,前者大学本科所占比例高于后者1.5个百分点,研究生高0.1个百分点。

3.2吉林省人口流动情况

3.2.1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简述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截止2010年,外省流入吉林省人口达45.6万人,省内流迁人口 400.6万人,两者合计446.2万人。同年,吉林省人口总数为2746.2万人,省内及省际流动人口总数约占全省人口的16.2%(表1)。根据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显示,在省内流动人口中,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56.5%,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占43.5%,大致可推算出省内跨市流动人口约226.3万人,市内跨县流动人口约174.2万人。可以看出,吉林省流动人口在数量上呈现的特点是:人数总数较大、省内流动是主流。

3.2.2吉林省省际流入人口

从全国四大经济区(中部、东部、西部和东北)对吉林省的流入数量来看,东北地区流入数量最大(不包括吉省省内流动人口),六普(2010)时已达到19.4万人,占流入总数的42.6%;东部十省(市)次之,为11.4万人,占24.95%;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居三、四位,分别占16.81%、15.49%。从各省市区的情况来看,黑龙江(占 28.6%)、辽宁(占 13.99%)、山东(占 9.76%)、内蒙古(占 7.61%)、河南(占 5.62%)、河北(占 4.47%)流入人口皆超过两万人,六省区流入人口占到全部外省流入人口的七成以上。西藏、宁夏、上海流入人数最少,流入人口皆低于 1000 人。 从流入人口的增长情况来看,四大经济区中西部经济区增速最快,十年内增长了79.19%;中部经济区次之,增长幅度也达到64.45%;东北经济区和东部经济区的增长幅度分别为47.7%和25.36%。受流入人数增长幅度变动影响,西部经济区在吉流入人口占吉林省全部省外流入人口的比重十年间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而东部和东北地区则出现了小幅下降。

3.2.3流动人口学历水平状况

下图是利用吉林省六普数据和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调查数据绘制的吉林省流动人口(包括省际和省内流动)和常住人口学历对比情况。可以看出,与常住人口相比,省内流动人口教育水平最大的特点是组别集中性: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及文盲比重远低于常住人口,与此同时,流动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仅为 6.96%,远低于常住人口的 10.43%。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的学历水平集中在初中层次(63.42%)。

吉林省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学历比较图


3.3辽宁省人口流动情况

3.3.1辽宁省跨省人口流动情况

2010年以来,跨省流动人口一直是辽宁省流动人口的主体。2013年监测跨省流动的占66.4%,高于2012年的63%和2011年的56.5%,持续走高。省内跨市流动的占23.7%,市内跨县的占9.9%。辽宁的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的占66.4%,其中来自黑龙江和吉林分别占21.6%和10.5%,明显高于其他各省。

3.3.2流动人口学历水平情况

2013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以初中为主,相比以往没有变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为55.5%,2012年为54.8%,2011年为54.5%;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5.9%,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9%。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与2012年相比,高出0.2年,与2011年持平。

4省际人口流动对省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定性分析

省际人口大规模流动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流动人口逐渐成为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在省际人口流动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处于不同地位的省份会受到人口流动的不同影响。因此,本节需要从人口流入省份和人口流出省份两个角度来分析省际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4.1对人口流入省份的影响

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入省份的积极影响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缓解人口流入省份部分行业的劳动力短缺状况。

人口流入省份多为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展体系健全的省份,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行业。以北京为例,北京作为强势人口流入中心,流入人口的就业80%以上集中在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五个行业。其中,建筑业是外来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行业,其比重接近100;住宿和餐饮业中的外来人口达到90%以上;批发零售业和居民服务业中的外来人口也在60%以上。可见,流动人口在流入省份的部分行业中发挥了支柱作用,是人口流入省份经济发展的可靠保障。

第二,有利于推动人口流入省份消费需求增长。

大量人口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又口流入省份形成一个由流动人口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进而带动消费需求,也就是说,流动人口的增加与流入地的消费需求促进是正相关的以上海市为例,根据《2013年上海市统计年鉴》的数据,上海市的年末流动人口为953. 5万,占上海市常住人口的40.06%。数量规模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居住在人口流入省份中,衣食住行等消费品均需要在该省份中购买,各类用品需求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此外,一般而言,省际流动人口有大量的房屋租赁需求,且这一需求具有较大刚性,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人口流入省份部分居民出租房屋的收入。

第三,有利于人口流入省份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聚集了较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以上海、浙江、广东为代表的人口流入中心也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达的轻工业和加工制造业也都需要为数众多的劳动力。省际人口流动极大地丰富了人口流入省份产业升级的劳动力来源,为推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贡献了力量。

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入省份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第一,流动人口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无法满足人口流入省份现代化企业的用人要求。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重达到46. 48%,上海市流动人口的这一比重为59.78%。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较低的受教育程度显然对现代化企业的用人需求没有任何帮助,相反可能会出现结构化失业。

第二,流动人口较低的人口素质可能会为人口流入省份带来人口管理难题。

流动人口一般具有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加之其年龄结构的年轻化特征,存在因一时冲动而难以自控的可能性,甚至会因外界的各种诱因而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主体。由于流动人口数量众多,人口流入省份一时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间接提高了人口管理难度。

第三,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可能导致人口流入省份环境承载力下降,间接阻碍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的结果之一是大量流动人口在人口流入省份集聚,北京、上海等强势流入中心各项资源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不断涌入的流动人口势必会加剧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并使人口流入省区人口数量突破适宜上限,导致经济发展因环境问题而减速。“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是经济发展血淋淋的教训,因此省际人口流动必须以适度为宜,必须以不突破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4.2对人口流出省份的影响

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出省份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有利于提高人口流出省份居民的收入水平。

省际流出人口在人口流入省份的劳动报酬高于流出省份,因此,流出人口除了在流入地的消费外,每年还可以为家乡寄回或带回数量可观的现金。这为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根据李强对农民工汇款情况的调查研究,有46. 3%的农民家庭得到的外出打工人员的汇款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可见,人口流动对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的居民收入水平作用显著。

第二,有利于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的社会就业水平。

在数量庞大的省际人口流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口流出省份的剩余劳动力,实际上就是失业或待业人口。随着剩余劳动力省际间不断流出,人口流出省份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与其他各项资源之间的配置更为有效,对人口流出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也会不断扩大。

省际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出省份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第一,导致人口流出省份人口结构恶化。

在省际人口流动中,青壮年是主要流出群体。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人口流出省份中,年轻人对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着更多的向往。省际人口流动在改善人口流入省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将结构较为单一的“613899”部队(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留在了人口流出省份。这种现象不利于人口流出省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会造成省区间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第二,造成人口流出省份农村土地资源浪费。

一方面,省际人口流动带走了大量人口流出地的青壮年劳动力,老、幼等留守人员对农村土地的利用目标仅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口流出省份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对于留守人员无力开发的耕地则选择闲置;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出省的省际人口流动并非永久性迁移,且流出人口很难在流入地获得户籍,因此在其返回流出地省份后会出现圈占耕地建筑房屋等行为,也是对土地、耕地资源的破坏。


写在最后:东三省的人才外流问题确实值得关注,但是若问人口外流的体会,有一些数据变动更为明显的省份恐体会更为明显,致使 “后继无人”、“雪崩式”一类骇人听闻报道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

继2013年经济明显减速后,2014年东三省这种颓势有增无减:去年经济增速位列倒数第三的黑龙江,今年前三季度,以5.2%的增速成为倒数第一,辽宁增速也收窄为6.2%。
国人最喜欢把关注放在正数第一和倒数第一这两个位置上了,倒数第一的黑龙江在过去的2014年吸引了太多媒体的眼球,以偏概全连带东三省也都备受关注,东北地区却因 中所提到的以及本人能力有限未能提及的一些原因近年经济发展放缓,正如本回答中所提到的“后继无人”确有为博人眼球而臭不要脸之嫌。
可能有人说我为发展过慢洗地,但实际上说它是“又好又快”却实言过其实,这里唐突的引用一句某空间传烂了的话来说不知是否恰当“中国,请你慢下来等一等你的人民。”
附: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数为评选标准的活动,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经济生活大调查》评选和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调查》评选最具影响力。注: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数为评选标准的活动,国家统计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经济生活大调查》评选和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调查》评选最具影响力。注: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另,提交答案前看到诸位的回答,有一些喷子借此表达自己对东北人的个人偏见看法对问题毫无答问之意且个人实在不敢苟同。若东北真有不行的那一天,全国人民都会感觉到的,全国人民每吃的十粒粮食就有超过一粒产自黑龙江,全国玉米产量的近百分之十五来自吉林,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4,绿色食品的产值占全国的16%……能不能行不知道,但若真有不行那天,大概大家都会感觉的到吧。

参考:
1.《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分析》 高洪
2.《黑龙江省人口流动新趋势研究》 罗丹丹
3.《吉林省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许世存
4.《我国省际人口流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研究》 钱程
5.《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理论的新发展》 马颖 朱红艳
6.
7.
8.《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中国化的实践与启示》 解亚楠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80103/959.html

更多阅读

造成男士脱发的原因 造成脱发的原因

造成男士脱发的原因——简介根据网络调查显示:20~40岁的男士脱发最为严重,比上一代脱发提前20年。脱发男士中,六成人从25岁前就开始脱发,有的学生刚上高中就开始脱发。专家提醒:20多岁的年轻人每天掉发150根,就要当心脱发来袭。西装、公文

易造成近视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近视的原因

  近视,是眼睛看不清远物、却看清近物的症状。在屈光静止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近视分屈光和轴性两类。其中屈光近视最为严重。屈光近视可达到600

造成脱发的原因 造成男士脱发的原因

造成男士脱发的原因――简介根据网络调查显示:20~40岁的男士脱发最为严重,比上一代脱发提前20年。脱发男士中,六成人从25岁前就开始脱发,有的学生刚上高中就开始脱发。专家提醒:20多岁的年轻人每天掉发150根,就要当心脱发来袭。西装、公文

声明:《造成严重早泄的原因 东北的人口负增长是否是不可挽回的,是否是影响经济的首要原因,会造成严重的历史后果吗?》为网友阿式精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