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子女教育 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并超越父辈的财富与社会地位?

人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几乎都犯了一个根本性错误,即认为/默认中产阶级子女基本上、不出意外、或说大概率能保持住父辈的阶层地位,虽然再往上爬升一个阶层是小概率事件。这种观念,首先从理论上违背了“均值回归”原理,其次实际中的案例也不予以支持。


先从理论说起,所谓“均值回归”,是指任何偏离平均值的事物都会大概率向均值方向回归,到达一个介于上辈水平和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位置(除了少数例外)。举例来说,高智商者的子女平均智商会显著高于社会平均值,但也会大概率低于自己的父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很好地提供了例证:在总共近千名获奖者中只有6对父子,但对比世界人口总数,又显然远超平均水平。同理,身高、财富、地位……莫不如此。


均值回归理论在适用性上是越极端,越正确(概率意义上),比如身高2米2以上者,或是顶级科学家的智力(高斯不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数学,因为不想让“高斯”这个名字被玷污)。有鉴于此,在审视中产阶级之前,不妨先看一下最顶层的情况。比如过去半个世纪内中国最顶层人物后代的阶层变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具体来说就是毛周刘朱邓陈),对这些人子女的社会位次取平均值,算一下与其父辈位次和社会平均位次的各自距离。我们知道,这个级别人物的下一代若想保持父辈阶层无异于痴人说梦,难度可谓顶级;但再往下一个层级,保持甚至超过父辈阶层虽然依然困难,只有极个别能做到,但难度已然降低不少;再往下,能保持阶层的比例进一步加大,虽然依旧是少数。


再来看中产阶级,按照一般定义,大约需要年收入几十万。如果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就知道这部分人数量少得惊人,不会超过5%,甚至可能低至1%(这一点远远超乎本身为中产者的想象,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物以类聚导致周围的人层次接近,进而误判了整个社会的情况)。无论5%还是1%都是一个远远偏离50%的数目,那么其下一代的阶层状况自然要由“均值回归”定律来决定——大多数人会明显高于平均线,但又远远达不到1%~5%的父辈位次,少数秉赋出众者例外。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在自己认识的范围内,父辈有身份者,子女普遍过得不错:重点大学学历和体面的工作,职位也会随年龄的增长、到点提升,退休时的职级也不会有太大偏差,因而不觉得阶层有所滑落——这里犯了一个典型的混淆“相对值”与“绝对值”的错误。


60年代上大学的那批人,毕业后就职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体制外和出国机会为零;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在既有体制内职位膨胀了数倍的基础上,还多出了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民企和外企高薪职位,同时出国留学机会也开始批量产生。进入新世纪,在大学招生数量增长了10倍的同时,中国经济体量也迅速膨胀(10倍以上),企业尤其是IT等新生行业的职位呈几何量级地增长,另一方面,体制内机构不仅未缩减规模,反而更加臃肿(当今在职副部级干部数量可能有90年代的3倍之多,由此可知干部级别已“贬值”到何等程度)。其直接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层次”大幅提升:从前80%的人口为农民,15%为产业工人,只有不足5%的人享有“干部身份”,从事较为体面的工作,比如公务员、国企干部等等;而今天从事农业劳动者不足10%,拥有广义干部身份者超过20%.


为了更好地理解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必须弄清楚“干部身份”这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专有名词。在上世纪90年代大学扩招、取消统一分配工作之前,每年本科、大专、中专毕生生可取得“干部”身份,区别于农民与工人,每年总数大约几十万(其中本科生数量不足一半),与今天的211大学招生总数相当。分配工作时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岗位:应届生公务员完全按照本科/专科/研究生确定初始级别;教育系统中,中学教师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幼儿园教师中专学历。可以看出,中专是获取干部身份的学历下限,比如护校、幼师,这些人的社会位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211大学毕业生——这对于90后年轻人来说是难以置信的。上述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及改革开放最初20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人事结构。


对比学历大大贬值、体制外高薪职位数目井喷、体制内干部数量成倍膨胀的今天,就不难明白前述阶层“相对值”与“绝对值”的意义了。八〇年前后出生的人如果在退休时做到了厅级干部,在社会位次上也就相当于父辈的处级,毕竟后者就业时局限于一个远比今天狭小的范围内,体制内有限的职位里聚集了几乎全部同龄精英,可谓竞争残酷。而年轻一代毕业时既可以到新生的互联网公司、软件公司、券商、咨询公司,也可以去旧时代即有的建筑设计院、银行、医院、高校、律所——职位数亦比父辈时多了不知多少倍。即便是到政府机关发展,虽然同龄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已不再进入这个池子竟食,但各级干部的编制数量却比20年前多出数倍。由此不难推断,同样是省/市/县级干部,父子两代人的实际社会位次已是天壤之别,这种社会整体大发展带来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蒙蔽了很多人,使之沉浸在阶层“绝对值”未下降的幻觉中。

中产阶级子女教育 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并超越父辈的财富与社会地位?

今天的一个农家子弟,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城找到一份出卖体力的工作,并买房落户,吃喝不愁,比起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劳作却进城不得,很容易产生阶层跃迁的错觉。同样,城市里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像父母当年一样考上大学,得到一份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面工作,按步就班,随年龄一步步晋升,也会误以为与父母的阶层相当,却未意识到,如果父母当年做到这一点需要百里挑一的话,今天只需要十里挑一。这种阶层错觉的产生,要归因于社会整体进步而带来的红利,这种红利同样存在于年轻一代的身高上(营养水平的提升)——今天身高一米八的男生、一米七的女生,比之自己同样身高的父母,看似完全保持身高优势,但在同龄人中的实际位次已经大幅降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90103/1180.html

更多阅读

世界上教育孩子最成功的智慧子女教育 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

一、政治世家:肯尼迪家族教育子女的十训——以此献给那些希望克服贫穷,梦想世代成为政治世家的父母们!1.亲手制作孩子的育儿日记与读书记录,然后进行彻底检查。2.帮助孩子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3.父母要经常向孩子讲述他在事业上所发

富二代子女教育问题 “富二代”如何教育,请向李嘉诚看齐!

眼下,许多国人教育培养起子女来真是可用娇惯无比、宠爱有加来形容!  有两条新闻为证,一则是又到了每年新生入学的日子,可记者在汉口火车站却见到乐一幕令人拙舌称奇的情景:一名女生来武汉上大学,除爷爷奶奶、父母、小姨、舅舅舅妈接

富二代子女教育问题 “富二代接班”不单是个教育问题

  据报道,近年来许多高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瞄准了富二代教育市场,不断推出各式各样的培训课、培训班。输入关键词,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出成百上千条的招生信息,富二代教育市场可谓异常火爆。此类课程一般都是利用国内外顶级的师资和

第30节:“子女教育支出”和“子女修养”成反比

系列专题:《如何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再启动》  “子女教育支出”和“子女修养”成反比  第二项就是教育支出。  一般到大学毕业,平均一个子女所需的教育支出大概在2200万日元左右。如果是两个孩子的话,则最低需要4000万日元

声明:《中产阶级子女教育 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并超越父辈的财富与社会地位?》为网友纷雪落葬千层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