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我曾发表于证券日报专栏)
作为一个曾经在华尔街混迹过多年的人,自认为在国人中对华尔街还是有比较深的认识。看完这个电影后感想很多,就像世界各地包括纽约人对这电影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我的感想也有些复杂,华尔街的“狼性”本来就是其存在的基石。
你要问我电影拍得有几成真实,我觉得八成以上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真的,尤其对人物生活的描写和刻画的确在华尔街有共性,我也认识很多类似的人,这部电影本来就是真人真事改编,主角乔丹和公司Stratton Oakmont连名字都是真的(即使传记电影中也很少用真名),的确用用直接的方式反映了华尔街很真实的一面;但同时,我也会告诉你真实的华尔街不是这样的,这电影有很多局限性,无法代表和概括整个华尔街,除了商业电影需要走极端抢眼球的本质需求,还有主角的背景和故事的局限性。我想用亲身经历客观的说说我所看到的和体验的真实华尔街,既不想让大家过度否定,也不想让大家过度神往,毕竟没人能几句话把这个神秘的既让人爱又让人恨的世界金融中心说清楚。其实影片根本说的不是正宗的wall street(顶级金融机构), 顶多算main street(普通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和这种小中介证券公司)的事儿,但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一部片子,足够让人去思考一些东西。
“金钱、性与毒品”感觉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主线,也是影片的卖点,尤其是对性和毒品的大胆描写,是以前任何描写华尔街的影片所没有的,可能很多人觉得夸张,我反而觉得很真实。这三个词的确是华尔街业余八卦最常出现的,而且的确是人们的兴奋点。金钱不用说,这是华尔街的源动力,也是这个物欲横流的金融中心的最重要标尺,我们稍后讨论。先说抢眼球的,看了这片,大家都会好奇性和毒品真的有那么夸张吗,华尔街的精英们真的那么需要这两样用来充满空虚的东西?我的答案是“yes, and no”。开篇,主角导师说的手淫,我知道的确很多华尔街的白人哥们为了平衡亢奋和压力都在上班时间干过,而且好多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干过。华尔街茶余饭后八卦也的确经常会聊到的就是前几天谁又和谁睡了,某个MD(部门董事总经理)和秘书去停车场“休息”了xx分钟,某个“mattress床垫女”在一个月内又滚倒了几十个帅哥,某个公司的会议室墙上的某个斑记是某两人的杰作之类非常露骨而搞笑的话题。但是这种八卦还真心不是国内讨论这种事情那么猥琐的感觉,更多是笑笑放松心情,而且大多数时候这些性都不是某种交易或者强迫行为。至于毒品,就我所知那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80、90年代可能盛行,现在这些高智商人群里面还真的不多见了,毕竟大学期间都玩过了,反而我认识的纽约的公务员和大跨国公司员工吸毒的比较多(可能工作比较无趣真心空虚吧)。
正如开片中主角乔丹的职业导师所说,华尔街人手上每天经手的资金量小则百万计大则亿万级别,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案例很多),压力非常之大。很多精英在这个全球超高智商最云集,竞争最激烈的地方,而且华尔街推崇的Up or out,还有白人男性主导的狼性氛围,非普通大众所能忍受,因为心理问题夭折(比如前段时间自杀的Nikita Guo)或者心理变态的案例很多。要在华尔街生存甚至飞黄腾达,必须要懂得平衡,而这种平衡并非普通人说的内心宁静,因为在华尔街不可能有真正的宁静,只有相对的平衡。要进入华尔街,你要学会的第一个词就是“Aggressive急功近利”,你需要变成一头非常具进攻性的积极主动的狼!凡事都要主动,抢在别人前面,从不掩饰你的欲望,积极努力,绝不放弃,正如影片主角说的never take no for an answer。
华尔街为什么这么推崇这种推销员式的氛围?因为华尔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卖场,华尔街卖的是”希望”!因为所有金融产品归根结底都是卖的预期,优秀的推销员最容易在这里成功。那这一切和性于毒品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卖一只笔还算有实体,那卖比空气还虚无的“希望”可能正常人会觉得可笑,但华尔街这么一百多年就靠卖”希望”成为了世界经济的中心,能卖掉“希望”的人其思维活跃度不是一般人可比。
华尔街常用的一个词叫energy level, 我不准确翻译为“亢奋度”,华尔街的人要保持的超快超高思维灵活度,亢奋度也必须高,大部分华尔街我认识的人都是属于长期极度亢奋“hyper”类型的人,华尔街女性平时稍好但进攻性其实比男人还强,而且绝大部分华尔街的人在百忙中都是坚持天天锻炼,就是为了保持这种亢奋度。就这样一群天天处于亢奋状态的人,对于性的需求强于正常人也不足为其,就好像四年一度的奥运会也是全球妓女大聚会一样。招妓在华尔街用于娱乐高级客户或变相贿赂还是比较常见,中高层开男性朋友们的私密party偶尔也会叫来玩花样,狼群嘛都是群居动物,华尔街很推崇的团队精神是有原因的。至于初级员工,在曼哈顿这个世界超模和美女云集的地方,下班去酒吧把妹get laid是非常正常的。
我个人认为,影片中那种夸张的公开性行为或许在那个年代真存在,现在肯定不会这么公开,而且现在的华尔街都是名校毕业的,表面是绝对冠冕堂皇的,不可能做出表面太过分的事,但我想说的是:这些长期处于亢奋状态的人有这种需求,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好多人认为strip club就是去买春,错,但凡有点自尊的老美都爱说never pay for sex,叫stripper是为了好玩。还有一点,我还认为,对于性或者更低级的毒品有巨大需求的人还都是处于没有接受到智商挑战的人群,更多是底层员工,华尔街大部分最成功的人对这两样东西都是没有太多兴趣的。一旦有了更高层的兴奋点,性也就微不足道了。
至于毒品,大麻不算啊,我感觉华尔街人和大部分美国人一样在大学本科时期都尝试过,好多人也给我讲过他们大学是嗑药嗨了的各种搞笑故事,但上班后大家都不沾了,因为他们发现了比毒品更让人high的东西——金融。客观讲,我觉得,一是现在大家都想多活几年,二是现在毒品纯度太高不如以前容易戒,三是大家都改为坚持运动和周末酒精的新配方让自己保持嗨。华尔街的产品和交易复杂程度也比以前大有提高,大家每天思维处于的亢奋状态已经不再需要毒品了,搞成一个deal的感觉肯定是如电影《华尔街》所说better than sex。我曾经就有种感觉,生活在华尔街的人本来就没有清醒的时候,要在这里成功的人和西海岸的技术宅们一样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面。
从金钱的角度,我再说说为什么这部影片不能代表整个华尔街,这个二三十年前的故事更不能说明现在的华尔街。大家都知道在华尔街钱几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华尔街人对钱的直白追求从来没有掩饰过。纯粹从钱的角度讲,影片的主角和他的公司Stratton Oakmont在纽约金融圈只能算是小角色,根本不算main street,即使当时街上的人肯定也不待见他的。主角Jordan最终被判刑时法院判定他一共骗了投资者2亿美元的血汗钱,影片中Steve Madden的IPO通过老鼠仓也只赚了2千万美元而已,这在当时的确属于天文数字,但在华尔街也只是小雨一场,比比迈多夫的500亿美元旁氏骗局简直连零头都不够。影片主角Jordan起家就是从华尔街看不起的垃圾股、粉单和场外交易券(相当于国内现在的新三板)经纪起家的,他的公司Stratton Oakmont很长一段时间也是位于长岛的穷人区,而且就连影片自己也说通过Steve Madden的IPO,他们才算“进入”了主流,虽然Stratton Oakmont该公司在80和90年代的确是最大的场外交易公司且几乎垄断垃圾股交易,但也和主板的巨无霸公司的规模差距很大的。所以整个影片描写的本身就是一个特殊年代(87年股灾后的主板股票市场平淡)的一个特殊商业模式(欺骗式推销垃圾股)的一帮特殊人群(没有良好教育的一帮乌合之众),除了影片本身对于华尔街氛围和人物的描写外,这部影片本身和真实的华尔街还是有巨大差距的,其实说的更本都不是华尔街的事儿,准确说是华尔街外围。就好像现在说新三板,其实和中国股市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真实的华尔街是怎样呢?如果一个词形容就是“蜂忙”,所有人都像打了亢奋剂的不知疲惫的小蜜蜂在忙碌着,通过把“希望”销售给他人来构筑自己的“希望”。而且大家都像蜜蜂一样,忙到不要命的程度,华尔街的敬业和效率真是举世无双的,在此我必须表现我由衷的钦佩。
举几个身边真实的例子吧,我的一个职业导师,以前是某一流大投行的MD,为了赶在某个截止日前给客户一套完整的收购方案,亲自带团队连着一周加班,最后一天完成pitch deck项目方案书后半夜3点穿中央公园走路回旁边的公寓,结果公园里灯不够亮被车撞断了腿,在病床上吊着还在每天继续指挥团队改方案帮助客户完成了收购;第二个例子,我去面试某一流大投行时,进门发现一个MD亲自面试我让我倍感荣幸,当我眉飞色舞的给他讲自己的故事时,我就眼睁睁看着他强行想睁大眼睛,但是几句话后他眼睛闭上,就这么睡着了!;第三个例子,就是我自己,当年为了赶某个项目方案书和团队24小时连续作战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在高兴得上传方案书后,我开车送团队们回家路上我们整车人包括我都睡着了,不用说,撞车了,车报废,所幸人都没事。这些绝非个例,在华尔街这太常见了,可能不懂的人都觉得,我们都是工作狂而已,或者都是为了钱,但我想说的是这种顶级智商的挑战才是最具诱惑力的,华尔街之所以引导世界的经济脉搏,不单是因为钱都集中在这里,而是因为这里的确有一大群世界最聪明的头脑和最激励的竞争。华尔街的金融创新速度和领先程度,以及对于各种数学、计算机、金融等各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的运用非一般人能想象,但这种没有束缚的强大到无人能及的强势群体集合的副作用会不会如08年的次贷危机一样再次爆发。
(我看评论中好多人对金融的理解仅限于中国的股市,基金和银行……我只能说中国的金融体系复杂程度只有华尔街的5%,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我们国内基本都没有,华尔街通过金融对抗国家和颠覆政权不是一两次了,其中学哲学的索罗斯最著名。最近20年美国名校毕业的数学系和计算机天才基本都在华尔街的各对冲基金)
另外,这部影片的故事基本也都是真人真事,男主角Jordan真人真姓真背景不说了,当年给他第二任老婆Nadine Caridi买的那艘超豪华游艇的确也是按老婆名字命名叫Nadine,船本来是1961年为Coco Chanel定制的,后来也的确毁在了从意大利到摩纳哥的暴风雨中。主角的原形服刑22个月后出狱靠出书和演讲以及销售培训,这几年又赚了几百万美元,电影火了以后他也来了中国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