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客观 知乎是否能真正建立一个认真、冷静、客观的讨论氛围?

作为一个普通知友,表达下自己的看法。
已经有很多人对表达了失望,我也是其中一个。但这部分人中仍然有一些选择了继续呆在,也包括我。这些人其实知道,真相就是,不可能真正建立一个认真,冷静,客观的讨论氛围,没有一个网站可以。

但的确有很多地方可以完善。
摘一段我今天的笔记(不好意思又来现学现卖了,「」中为本人拙见)——

《社会性动物》第二章 ”从众“: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使得我们生活在两种准则相互矛盾的状态中,一种是与个性有关的准则,另一种是与从众有关的准则。

可能在大多数人持一致的判断面前,人就容易相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

可能他们是“表面上迎合别人”(内心却深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以便使自己能受多数人欢迎,或者是避免因持异议而被人讨厌。简单地说,这些人有两个目的: 1)想不犯错误,力求正确; 2)想通过遵照团体里其他成员的期望去行事以博得别人的欢心。


「的“政治正确”类答案,和“讨好某群体”类答案,实在太多了。
不过鸡汤为什么多起来了?还不是因为写了有人赞嘛,敢情都上这来做心灵疗伤了。
不过老实说,对真话的包容力也……那些真实过一次的人,很少敢真实第二次,这多悲哀。
谁来保护一下说真话的人?」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变因


要减弱个体对团体压力的遵从,一个方法是让个体先说出自己的最初判断。

影响个体遵从团体压力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受压力的个体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团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缺乏自信的人比那些自我评估较高的人更有可能遵从团体的压力。而且,在一定的情境下,任务的特点能影响人的自信。对一个任务,以前取得过成功的人比对此任务没有准备的人更不易遵从别人。同样,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眼前的任务,其遵从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是尊重专家的,但问题是,什么是“专家”外行往往很难分辨,真正的专业好答案经常被无视。所以,吸引人们来这里,到底是来追求真理还是来追求新鲜的?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说明白,让专家们都别费劲回答那么深奥了,直接搞点有趣的科普文,让专家把关内容质量怎样?」


一个团体若具备以下几点,就更容易使个人去遵从它: 1)由专家组成;对个人来说,团体成员是很重要的人物;2)它的成员在某些方面与个人类似。

即使在很小的事情上,人们更倾向于穿制服的人,胜过穿普通衣服的人。因此,权威的外表在此实验中是以制服为象征的能赋予一项要求以法制力,从而产生高顺从率。

「有共鸣所以赞同,我专栏里大部分赞是这么骗来的。

让我着急的是,很多人因为那一点点共鸣赞了一个答案以后,因为感到有了“同类”,所以反而不继续思考下去,而对自己的现实释然了。人类真是太容易被治愈了,或者说,根本就是跟着自己认为的“同类”在活着啊。

所以我们上,其实还是为了社交么?真理又不能让人开心咯。

很多人来了以后,都不知道上的意义是什么,因为似乎没有设定过明确的世界观。

人们需要一个现成的世界观,然后才能玩下去,不然很容易失去方向。

不给世界观是要乱套的,在这方面显然过于高估了……嗯。

至于那个“发现更大的世界”?啧,这句话也算的世界观?」


奖励、惩罚与信息

冷静客观 是否能真正建立一个认真、冷静、客观的讨论氛围?

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惟一指导。简言之,我们经常依赖于他人作为决定现实的一种方法。

在利昂费斯廷格看来, 当物理现实变得越来越模糊时,人们就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现实”,即更可能遵从别人的行为。这不是由于他们害怕团体的惩罚,而是因为团体的行为给他们提供了应该怎样做的宝贵信息。

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处于模棱两可的情境中,此时他必须把别人的行为当作自己的榜样,那么以后在类似情境中,可能不用别人暗示他就会重复自己所学会的行为,除非他后来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并不恰当或并不正确。


「有没有这种榜样我不知道,但绝不是以粉丝和赞的数量来决定,这个人是否可以作为行为榜样的。在,以身作则的行为榜样、不可违反的行为规范,我都没看到在哪里有呢。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别扯民主了,求依法治国。」


社会影响与情绪

当客观现实很模糊时,别人就成了主要的信息源。

甚至在评价像自己的情绪这种纯属个人的特征时,人们也常常遵从别人。

在叙述这个研究之前,必须先说明这里所说的情绪是什么意思。

按照威廉詹姆斯的观点,情绪既有“感觉”成分、又有“认识”成分。这种对情绪的二分法与自动唱片点唱机(放入硬币就可以放唱片)播放一首乐曲的过程相同。首先要投入硬币启动唱机,然后按动电钮选择你要听的乐曲。同样,一种情绪也需要先从生理上激发,而后才能认识它是哪种情绪。

「诸位论战前,可以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被他人“煽动了情绪”,有这个反思过程,大概可以避免某些纷争。当然也有人唯恐天下不乱。但不适合天天演狗血剧,想看戏的都散了吧,别处的戏更多。」


对社会影响的反应

上述两种从众行为的基本区别在于:1)从众行为的动机不同,一种是想得到奖励,免受惩罚。2)另一种是想获得如何恰当行动的信息;从众行为的相对持久性不同。

而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可分为三类: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恰当地描述了一种人类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其特点是,行为持续的时间与奖励或惩罚存在的时间相等。

认同是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反应,做出这种反应是由于个体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和依从一样,个体在认同时采取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不是因为这种行为能给个体带来内在的满意,而是因为个体满意地确定了自己与所认同的个人或团体的关系。认同与依从的区别在于: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虽然他对这些观点和准则的信仰还不够坚定。因此,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或感染力,他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容易接受其影响,并采取与之类似的准则和态度。他们的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依从那样),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或那个团体一样。

内化

将准则和信念内化,是对社会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把某种信念内化的动机源于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的愿望。因而,对这种信念的奖赏是内在的。如果我们觉得施加影响的那个人是可信赖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那我们就会接受他(或她)所提倡的信念,并把这些信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一旦它成了我们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它就可以独立于发源者而成为自己的准则,并将变得非常难以改变。

愿意服从权威而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人多得出乎意料。

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剔除了与可能的受害者近距离接触的可能性,因而使那些挥动死亡大棒的人更容易无视无辜者的痛苦。


「请更谨慎地点赞,多用感谢和收藏,让更多高质量的答案为人所知。」


个人觉得,稍微了解一下从众心理的由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些行为(有些可能真没意识到),对的健康发展大概是有益的。

谢谢看到这里,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我会及时改正。先干活去啦。

10.17新修正两处小错,你们看的时候没人发觉有点怪么=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90103/9952.html

更多阅读

知乎精选:什么是爱,爱一个人到底什么感觉?

2014.03.04文/知乎腐生: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乔楠:爱上他之后,突然听懂了很多情歌。尤魅:突然觉得,可以不用征服世界,不用出人头地,不用功成名就,不用腰缠万贯,也能感觉到幸福了。甚至有一点失了雄心壮志,觉得这样就挺好。P.S.其

电脑看书软件 知乎 上知乎和看书有什么区别?

谢邀。作为一名程序员,我体验过国内各大社交网站,还分析过各网站的优点和用户特征。当中有一点是:人人、微博、空间偏个人生活社交,天涯、猫扑、贴吧偏社会娱乐,果壳、豆瓣、知乎偏人文科普问题讨论。我在看到不少大学生说,当同学们在打

知乎精彩问答 知乎上关于男士的精彩问答有哪些?

整理这个答案花费了我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些答案有的来自记者,有的来自工程师,有的来自网络女主播,也有的来自公务员,虽然他们都在从事着不一样的工作,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看待事物的视角特别独特。在此也感谢知乎这个平台,为社会精英

声明:《冷静客观 知乎是否能真正建立一个认真、冷静、客观的讨论氛围?》为网友换我追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