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清华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他接着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上上周的社会学课上老师公布了开学第一天做的问卷的结果。
老师说:“我每年在清华上课都会让学生做这个问卷,每到一个大学讲课也会让那里的同学做一份。”
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不知道这个ppt的图能不能放出来不能我就删了…)
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一套职业评分表来换算的。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一套职业评分表来换算的。
有知友表示没看懂这个图,解释一下。
纵坐标是对根据职业做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评分,评分越高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比如政府官员银行家商人等。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比较特殊可以不纳入考虑范围),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
横坐标是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左边红色是全国的分布,右边蓝色是清华大学某个班的分布。
简单来说,这张图是清华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构成和全国的构成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
然后这是和另一所西部211大学的比较(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大家忽略掉电视剧电影那个……)重点在于“入学前活动半径”。然后这是和另一所西部211大学的比较(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大家忽略掉电视剧电影那个……)重点在于“入学前活动半径”。
有知友说和这所西部大学比较太偏颇了。其实只是因为老师正好去那里讲过课……用这个做比较也能更明显地反映差别。
不过还是补充一个老师也发过问卷的学校,中国政法大学,上大学前出过国的人数占比大概是清华和西部大学的中间值。
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照下来,就简述一下。
“入学前活动半径”这一项的统计数据非常稳定。
在社科学院,上大学以前到过境外的人13年入学和14年入学的都是40%左右;
而经管学院13年和14年的数据也是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和第一张图反映的一样,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这个问卷调查的样本比较小,也不是很全面,但是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感谢学长 的补充:那份调查表并非只有每年社科+经管不足200人的样本量的,老师带的学生团队在2010年前后在校内做过大规模的调研。】
下周上课如果我没有被社会学自传忙成狗的话一定去问一下老师。
上述结果并不是说清华学生都是凭家里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而是说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ta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和机会……
这也说明了目前中国社会流动性还不够强。(当然很多西方国家也是类似的情况。)
所以,回答题主的问题: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的。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评论里奇怪的内容太多,多说几句废话:
答主的观点并不是“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我认为在求学的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当然实际付出的努力因人而异)。反之亦然。
那么就必然存在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
当然大多数情况是: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努力,外地孩子和北京孩子一样努力,后者上了但前者没上。
并不是努力【就】可以上清北。
(个人认为智商因素对本科求学的影响不大,不作讨论。清华北大智商高的大神当然有,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勤奋的普通人罢了。)
无论如何,不要把智商和家庭环境当作不努力的借口。(这句话好土,但是我还是要说)
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的大道理大家都懂。个人认为,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比中国大部分的学生要努力得多,只是多得程度不同罢了。
再加几句题外话好了:
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
“我希望大家知道,你们能坐在这里上课是非常幸运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和你们同样努力,却没有办法来到清华。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学习社会学,我希望你们能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这个社会,去让它变得更好。”
最后是老师每次上第一节社会学课都会引用的一句话,感觉也挺适合的:
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
I have tried to be objective.
I do not claim to be detached.
——C. Wright Mills
答主去上下午的社会学课啦~
——————————————————————————————————
首先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答主只是清华一名普通的大一学生,才疏学浅,没怎么在回答过问题,有说的不全面的地方还望见谅。
统一回答一下评论里的一些问题:
1.关于这个问卷调查的问题我下面已经说过了,这只是我们老师就上他的课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样本容量只有一百多人。很显然没有考虑到诸多因素,样本太少也不全面。但是也能反映出来一些现象,相信也能够回答题主的问题。如果有知友能给出更科学的调查和数据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就不要再纠结这个啦。
2.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因为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所以老师选择了这个问题,并不是在说出国出省和上什么大学存在直接联系。所以看到诸如“去过六个省,不是清华”的评论也是让我感到很莫名其妙。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还是有很大相关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挺好理解吧。
3.关于电视剧和电影的调查确实不太科学,问卷上让我们一人写了最喜欢的三个而不是勾选项。老师是用文化资本的观点分析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会对ta的文化品位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对来说另一所大学的学生的喜好更倾向于受档期和流行的影响。当然这个样本非常小,不足以说明问题,如果样本更大的话应该会出现更有趣的结果吧。老师没有讲太多,如果有了解这方面的知友还请不吝赐教!
4.关于柱状图,刚刚咨询了助教,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
5.有知友希望我介绍一下老师,是一个毕业于隔壁的萌萌哒帅哥!个人非常喜欢他,有学者的高冷却又毫无戾气,开学第一节课跟我们说:“你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认知,要么是全错,要么错了一大半。”当时大家都很不服气,结果后来上课的过程证明他确实是对的。
6.有好多人私信和评论问社会学问题的。先解释一下清华的专业设置,答主的专业是社会科学实验班,大一是通识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都要学,大二才分专业。现在才大一,所以本身对于社会学也了解不多,没办法回答很多知友的提问,不好意思。
看到大家说对社会学产生了兴趣,想要讲课的ppt和视频。不过按照学校规定ppt不能外传,视频也没有,老师也没有开过公开课。所以只能列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推荐书目,如果对社会学入门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看看:)
参考教材:吉登斯著,李康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补充阅读:Dalton Conley, 2001, Honky, New York: Vantage Books
Garth Massey ed., 2006, Readings for Sociolog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Mills, Wright,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做读书报告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五本书:
《发条橙》、《华氏451》、《活着》、《杀死一只知更鸟》、《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7.大家都对第5点最后那句话很感兴趣啊,举个例子好了。
有一节课上老师问我们:“晋升快的部队和晋升慢的部队,哪个部队的士兵会觉得晋升体系更加公平?”大部分同学都想当然地觉得晋升快的士兵对升迁体系更加满意,但是现实截然相反。
二战期间,Stouffer在美国陆军的社会研究部负责调查影响士气的因素,根据他的调查,晋升慢的宪兵部队士气更高涨,对部队更加满意。宪兵部队中,几乎很少升迁,士兵很难发现不如自己的人得到升迁的例子,于是觉得还算公平。陆航部队中,升迁大量存在,飞行员很容易发现许多不如自己的飞行员得到了升迁,于是觉得不满。
其实就是相对剥夺的原理。
这样的例子发生在几乎每节课的课堂上,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社会学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老师的那句话肯定是过于绝对,但是他想传达的意思其实是:你们对这个社会还知之甚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学习社会学、做调查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能抱着先入为主和理所当然的观念。
(不觉得拽拽的萌萌的吗!)
最后!吐槽快乐大本营的!清华学生也是普通人好嘛!bigger是什么可以吃吗?
那些凭喜好和品位去judge别人,妄图从“看快乐大本营“这点开嘲讽的人,实在太不可爱了。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