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什么样的应试方法是好的?

我高中时期就是个学霸,目前在做教育研究的工作,研究方向就是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经常给各个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做培训,以嘲讽老师们不懂学习方法为乐……


很多高中生私信我问各种学习方法,没法一一答复。就在这个问题下做个统一答复。


目前高中生学习,存在很多误区,有一些最简单易学且高效、理应人人都会的方法,其实很多人都不会。至于那些衍生提高、锦上添花的方法就更不必说了。


在本文中,我将分为上中下三篇来写,从多个角度讲述如何学得好、成绩好。

上篇——思维原理篇
中篇——学习环节篇
下篇——状态管理篇

广义上来讲,上述都叫做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中,有些是核心必备的,有些属于校本选修。另外,不同科目、不同人的情况各异,使用方法各异,我尽量说明每种方法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什么人适合用。不过找到最适合方法,仍然要自己亲自尝试选择。


另外,这些方法也可以说是所有学习的方法,对于大学生、成年人也是适用的。高中生从现在开始养成这些方法习惯,可以一直持续终身受益。


上篇——思维原理篇


结构提纲:

1结构化思维

2可视化思维

3记忆术


正篇:


1 结构化思维(推荐指数:☆☆☆☆☆)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必要的学习方法,是所有想要高效学习的人都必须掌握的。有结构化思维的人,学东西特别快——短时间内能够理解,并且保持更长的记忆。


但是很多高中生都不具备这样的方法。极少数高中生能够独自发现这个方法,大部分高中生能否掌握主要是看运气——你是否能够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来教你这个方法,或者你是否能够碰巧看到我的这个答案。


这其实是我们教育系统的一个严重失职。结构化思维的作用巨大,影响全局,理应是学校应该主动教授的思维技能,不应该让学生自行研究发明的。不过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推脱了责任。现在,希望各位能把这一点补上,受益终生。

先出两道奇怪的题目,让大家测试一下

第一道是考察记忆力:

方框中有有八个线条构成的图形,你能在30秒之内把它们记忆下来吗?


第二道是考察分析理解力:

你能分析规律,在2分钟之内,推断出第九个方框中应该是什么图形码?你能分析规律,在2分钟之内,推断出第九个方框中应该是什么图形码?

答案先不表,请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往下看——顺便说一句,带着疑问学习,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后面会详细讲。


1)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核心就是分类和层级,就是对整个系统有框架定位,有一种知识地图的感觉。

普通人思考问题的时候,非常容易本能的一头扎进繁琐的细节中,缺乏系统与结构的感觉。结构化思考的人,看到某个知识点,会先考虑总体大结构,再考虑细枝末节。


如果觉得抽象,就举例说明。

比如,高中物理的整个知识框架结构是怎样的?那就是:

以上6个部分就是高中物理的大结构。以上6个部分就是高中物理的大结构。

如果再细分,力学部分的细化结构是怎样的呢?

如果再细化,那就是高一的课本目录了(力学部分主要在高一):

这就是一个高一物理所有内容的框架结构。这个目录结构和刚才的整个高中知识结构是一样类型的,只不过一个是横着,一个是竖着。


如果还要再细化呢? 再小一点的结构呢?

比如说斜面摩擦的题型,可以分为:斜面静止、斜面运动。斜面运动又可以分为,斜面向上运动,斜面向下运动。


以此类推


说简单一点,就是要分类、分章节,要有系统定位。你一看到一个题目,立刻能够意识到:

“哦,这么个物理当中的力学部分,是斜面向上运动的受力分析型”;
“哦,这个是物理当中的电磁学部分,是电流功率计算的题型”

就像是一张你很熟悉的地图一样,你一看到就知道这个点在地图上的哪一部分。

2)结构化思维的好处

接着讲一讲结构化思维有什么作用。最核心的就是两条:

a方便理解;

b方便记忆


a方便理解

理解,是高中学习的重点。面对数学压轴题、物理综合题,又或者是文科论述题,以及语文的阅读、作文等,无一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老师也强调“要理解课文、知识、公式”等。


结构化思维为什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呢?

举一个例子。你做题的时候,从一个点开始寻找思维,发现找不到:

于是你继续换个方向找思路:

最终你发现,四面八方的思路全部找遍了,但是还是没有用,没有做出来这道题?你慌了,焦虑了,烦躁了,反复验证寻找,是不是哪里漏掉了?于是就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挣扎和循环之中。


然而实际上,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在这个结构中,题目A下面分为3类:B、C、D。这三个知识点中,解题思路有可能藏在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每个题目都不同。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你在BCD三个点,都做一些思路的搜索工作,分别尝试。在这个结构中,题目A下面分为3类:B、C、D。这三个知识点中,解题思路有可能藏在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每个题目都不同。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你在BCD三个点,都做一些思路的搜索工作,分别尝试。

然而,对于不具有结构化思维的人来说,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存在BCD三个点,他可能就根据自己的本能反应,随便找一个点进行探索了。比如他对于知识点B更敏感一些,他就本能旨在B点周围思考。这样,如果运气不好,思路突破点不在B点,那么他可能在考场上卡个十几二十分钟都没有思路,直接崩溃了。


比如,数学压高考压轴题,可能是解析几何的题,结构为 椭圆+直线+三角形 的结合。某个题的突破点,可能在于一个三角函数公式(比如余弦定理)的巧妙应用,而你没有把握到这个结构,反复的在椭圆的和直线相交的方程中做变形尝试,那么你就一直做不出来了。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上,一定要多多使用结构化思维,进行分类、分层,这对我们的理解问题、理清思路,有巨大的帮助。

具体怎么做,我会在中篇——学习环节篇里继续更详细的展开。




b 方便记忆

然后是记忆——结构化思维能够让你记忆得更快、更长久。


人对有规律、有意义的东西,记忆就会更快、更久。因为人的大脑消耗能量巨大,在长久的进化中,任何没有意义、浪费人体能量的东西都会被抛弃。大脑当中的知识点,如果没有意义的话,就会快速遗忘——被大脑抛弃了节约能量。


而结构化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被更好的记忆,是因为结构就是事物本身的一种规律(事物的规律有多种),有结构的东西,我们会感觉它是有意义的,所以能够记得更好。


下面来揭晓最开始两个题目的答案。


第二题:第九个方格里面是什么图形?

答案应该是:

这就是一个知识点,一道题目。假设我不做任何解释的话,你能理解吗?你能记住吗?3个月后再考一遍,你真的能做对吗?

还有,第一题,那八个图形背下来了吗?


现在,我把背后的道理说出来,大家再感觉一下:

你看,其实就是一个九宫格里的田字形,被换成了4个一行。

现在,是不是一下就理解了?然后一下就记住了?并且再过3个月也能够记得了?

因为这些原本零散的图形,现在有规律了,有意义了。


再给一个结构化思维的例子,高中语文课文的: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诗就可以做结构化理解和记忆。现在,我们对这首诗做结构化,看看效果如何。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结构化,我把它画成一张思维导图了。

有了这个结构,本诗的理解和记忆就都容易了。


理解:太祖(人物)在寒秋(时间)的橘子洲头(地点),看了看山、水、动物(起因),发出感慨,回忆起了当年和同学们一起装逼的往事(事情)。


记忆:人物——看(山、水、动物)——感慨——回忆(同学们一起装逼)

大家可以试一试,明显更好理解,更好记忆了


而且这样的记忆,有一个特点,就是万一你实在是忘记了,你只会忘记其中的一两句,不会忘记整篇,剩下的部分还是能够记起来。而如果是传统的线性记忆,则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一句话忘记了,后面所有的全部记不起来了——崩溃。

至此,结构化思维讲得差不多了。另外还有一个案例,我在问题 下提到的,是一个现实社会工作场景中的案例,跟高中无关,我就不贴过来了,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下。


2 可视化思维(推荐指数:☆☆☆☆)

可视化思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由于人的大脑对于图像的接受度高于抽象文字,如果能够熟练运用可视化思维,对思考的效率、深度,记忆的速度和长度,都会有很大帮助。


上面那张《沁园春·长沙》的结构化,我就是用思维导图画出来的。实际上,思维导图就是最常用的一种可视化方法。我平常自己使用的,以及给学校老师开的可视化思维的培训课里面,讲的更复杂一些,有很多其他方法,不过对于中学生来讲,把思维导图掌握熟练就够了。


思维导图这一种方法,是结构化和可视化的结合,用好了能够提高不少效率,这是有大量的成功案例的。很多优秀学生,整个高中阶段,也就仅仅用了思维导图一个方法,就清华北大985、211了。

再给几张图片看看吧,看不清内容没关系,有个感觉就行了。


高中数学——直线方程:

这是一个数学老师的备课思维导图:

一个学生的历史思维导图:


下面简要说一下思维导图的几个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思维导图的要点:

有一个中心点,一般是某个知识主题,

如:(物理)力学,(数学)立体几何,(数学)椭圆,(生物)有丝分裂,(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语文的一篇文章,等等

四散出去,建立分类和层级。思维导图是一种结构化的技术,还记得吗?结构化的本质就是分类和层级。

逐层展开:


分类之间尽量相互独立,并且是平行关系,最好不要重合。

思维导图的使用注意事项:

尽量自己画图,比用别人的现成的思维导图效果更好;
平时手写的不用画的那么精美,不用线条平滑、颜色鲜艳的,一般白纸+红蓝黑三色笔就搞定了。
思维导图用来做知识整理效果最好,在语文学科里,还可以用来辅助阅读理解和写作

如果还想更详细了解的,可以去买一本思维导图的书。市面上很多,大同小异的,随便买一本看看即可。

还有些复杂的可视化方法,这里略作介绍吧,不详细展开了。这是一个历史老师参加我的培训后,做的一个复杂的可视化模板:



这个难度较高,看看就好,不必强求。若有额外的兴趣,也可以尝试自行开发方法模板。



3 记忆术(推荐指数:☆☆☆)

刚才讲过,记忆可以通过理解来加强,理解了的,有规律的东西东西自然就容易记。

然而,在考试当中,有些东西确实就是没有规律的,就是要死记下来的。


比如:

化学当中,硫是黄色的而不是棕色的,Br溴是红棕色的而不是黄色的;

生物当中,植物细胞是细胞壁, 动物是细胞膜,苏丹红Ⅳ号用来鉴定脂肪而不是蛋白质;

语文当中,大量的同音字、形近字、易混淆的字,大量的文言文生字的意思等。

至于历史、政治、地理中,就更多了,不提了。

这些没什么规律的东西,一般人都是使用单调重复,反复背诵的方法记的,不过其实还有更好一些的方法——记忆术。


记忆术,简单来讲,就是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技巧——联想、谐音、图像记忆等——让难记的东西变得好记。


谐音记忆法

比如苏丹红IV号(4号),是用来检测 脂肪的,而不是检测 蛋白质 或者 糖类的,你可以这样记:

苏丹红IV号4号 → 死好 → 长这么肥,去死好了 → 肥 → 脂肪


图像联想记忆

简单举例:请记忆十个词语

乌龟 马桶 大海 气球 月亮 鞭炮 煤炭 楼房 女人 蜘蛛

硬背记下来不难,不复习,过一个小时再来背一遍,还记得住吗?

下面用图像记忆术当中最简单的一种图像故事法——来进行技术处理

在大脑中想像图片(注意,一定是物品对应的图片,而不是文字):

一只乌龟,在白色的马桶里游泳,突然,被冲厕所冲走了,冲进了大海里。

蓝色的海面上,慢慢悬浮出一只黄色的气球,气球一直往上飞,碰到了月亮尖尖的角上,爆炸了!!里面居然是个红色的大鞭炮!!炸得剩下的鞭炮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黑黑的煤炭,煤炭烧着了,熊熊大火!!引燃了一栋30层的高高楼房。楼房里面一个女人在尖叫!!但是没有人拯救她,于是她变成一个蜘蛛精,逃走了。

把这个故事,以图像的形式串联两遍,保证你两三天之类都不会忘记的,有兴趣的可以立刻测试。。


压缩记忆法

举例:

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内蒙台海福吉安。

诸如此类。


颜色刺激记忆法

比如化学上,溴Br2是红棕色的。有学生总是把它记忆成黄色的,这个严格来说是错的,黄色和红棕色是不同的。但是如果你在笔记本上抄一遍“Br2是红棕色的”,这个是没用的。


更好的方法是,你直接拿 红棕色的笔 去抄写上面这句话;

更好的方法是,你直接在笔记本上画一个烧杯里面装了Br2,然后把Br2画成红棕色;


这就是颜色刺激记忆法。

一般的,我们把核心重点用不同颜色的笔(一般是红色、绿色等)勾画出来,也有一点点效果。

当然,上面这么多记忆法,综合起来使用更好,比如还是刚才的那个Br是红色的,更好的方法是:

你在笔记本上写下: Br2—溴—锈—铁锈—红棕色,然后这句话也是用红棕色笔写的。这就是谐音、颜色的联合使用。

聪明人可以以此类推。


综合感官记忆法:

普通的记忆方法,对五感的调用非常少,纯粹是大脑的抽象活动。如果能够将五感融入到记忆的过程总,那么效果会加强很多,上面的图像联想法、颜色刺激法,其实就是视觉感官的一种应用。这里再提供几个方法。

听觉:

举例:背诵语文课文(英语文章、历史事件、法律条文)。

如果只是拿着书读几遍,然后试着背,那么效率比较低。如果你录一段该课文的录音(网上找,或者录音笔自己录自己的声音),然后没事的时候放给自己听,那么你就应用了听觉学习法。


这样,你应用闲余时间,如公交车,上厕所,看月亮思考人生,等,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学习。

看似简单不起眼的方法,效果绝对超乎你的想像!你需要知道的是,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加长的学习时间而已,而是会有非常特殊的效果,不信的去测试一下,效果很明显的。

触觉

举例:小朋友初学英语

初学英语,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学习法,名叫TPR学习法,中文为,完全身体反应学习法,就是触觉学习的典范。

如,你教授单词catch时,扔给他一块巧克力,他会本能的接住。在这个电光火石的瞬间,你大喊:catch!!小朋友感到一股热流从天灵盖涌入,顿觉英语功力就深厚了不少。


接着,你要教授短语run away,你一把抢过刚刚给他的巧克力,撒丫子就跑,于是他就追,你就边跑边喊:I run away!run away!run away啊run away!小朋友立刻通了任督二脉,从此不会忘记run away是什么意思了。


这是少儿英语入门最强的方法,没有之一。


高中生虽然不是少儿英语入门的情景了,但是也可以通用。比如 学习单词 punch(出拳,击打),你不仅要听这个音、口头发这个音(听觉),不仅要想像一个人出拳头的画面(视觉),而且要肢体实际做出这个出拳打人的动作(触觉),这样才是效果最强的。

当然,要找没人的地方练习。公开场合这样搞,是很容易被人punch的。

另外,还有一些可以参考的答案
关于改错题:
这个答案中额外提到了一种记忆法——综合感官记忆法:

------------------------------------------------------------------------------------

上篇——思维原理篇 小结:


--------------------------------------------------------------------------------

中篇(预告):学习环节篇

结构提纲:

1预习——为什么说预习并不浪费时间,反而能够提高总体效率?如何预习?

2上课——课堂应该怎么上最高效?有哪些可行的技巧?

3复习——如何复习最有效?为什么说大部分人的复习都有方法错误?


写的我累死了,有几张图还是现场做的。今天先到这里,争取在中秋节节内更新完毕吧。

------------------------------------------------------------------------------------------------

继续更新

中篇:学习环节篇

1预习——为什么说预习并不浪费时间,反而能够提高总体效率?如何预习?

2上课——课堂应该怎么上最高效?有哪些可行的技巧?

3复习——如何复习最有效?为什么说大部分人的复习都有方法错误?


1预习

对于预习,很多学生(包括我自己当年)都有一个认知误区:预习就是提前学习。

在这种理解下,预习是提前学习,正式上课就是复习,整体上是延长了学习时间的。然而,上课时候老师讲的很慢、很细,你又提前学了,觉得都懂,于是无所事事,干脆不听了,走神、发呆,这就造成了极大的时间浪费,其实整体上是降低了效率的。


更可怕的还有这种情况——把预习当提前学习,但是学得又没有课堂上老师讲的那么细致,却产生了一种自己都懂了的感觉,于是上课时候继续走神发呆无所事事,结果反而比不预习的时候效果更差了!


我们必须意识到,预习就是预习,不是提前学习!

破除了错误的旧以后,还要立新,下面的内容就十分重要了:

1) 为什么要预习?

2) 具体该如何预习?


1)为什么要预习:

预习,是为了降低总体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很多时候,人的大脑和身体肌肉的运行道理是相似的。以肌肉为例。你用右手、右胳膊,用力打出一个冲拳,会有什么感觉?好像没什么感觉吧?那么,当你用力打出一个冲拳的时候,你的右胳膊会不会脱臼?

你说,当然不会啦!人体的肌肉和神经是有自我保护功能的,它是不允许你用出过大的力量去伤害自己的。

然而,有一种方法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你早上起来,睡得迷蒙模糊,四肢还软软无力的时候,不经预热,突然就用力打出一拳,这种时候,你就很容易脱臼!(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类似的还有,没有活动开膝盖、脚踝就开始剧烈的短跑冲刺;没有基础的拉伸压腿活动就开始用力踢高弹腿等。 你都会很容易把自己弄伤。


你的身体,本身是有这些自保的能力的,本来是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些动作的,但是你没有进行预热,于是这些能力就无法发挥出来了!


大脑活动也是类似,想要让脑神经细胞活跃起来达到最好状态,也是需要预热的。

这就是学习当中预习的作用——让后面的正式学习更好,更有效率。


2)具体该如何预习

现在你明白了,你是要预热,而不是正式开战,所以,一定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疲劳了。预习,一定要短、快、高效!

a 时间

一般来说,第二天要上课的科目可以预习,没有课的不用预习;感觉有难度的、需要提高效率的科目要预习,感觉毫无难度的不用预;预习时间,每一科,长的顶多10分钟,短的1分钟即可。

这个时间很重要,预习时间一定不要太长。刚开始不适应、不知道怎么预习的时候慢一点,可能要10分钟;后来熟悉了,每一科平均3-5分钟就好了,一般高中生需要预习的科目每天不超过3科,也就是,每天预习花费的时间,顶多15-20分钟就好了。


b 方法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听课的时候,我们都想永远保持注意力集中,不要放过每一句话,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不是你不愿意这样做,而是,不论多么想这样做,你的生理状态都是无法达到的,你的大脑机能本身就不支持这样高强度的注意力集中!


我们认真听课的时候,大部分基本都是这样的状态:

高度集中注意力听一会儿,大脑感觉累了,稍微休息一下(表现为我们走神开小差了),等休息得差不多了,大脑再继续集中精神听课(表现为我们突然回过神来——哎呀,刚才走神了,赶快回来)。



悲剧的事情就在于,很可能这节课的重点就在你走神的那一小会儿(3分钟?)已经错过了。于是你只好课下再花30分钟去补回来。(3分钟变成了30分钟,这就是你的时间亏损)


那么具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还记得我前面最开始“顺便”说过的一句话吗?——带着问题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


这就是最核心的预习方法。预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给自己提问题。一般来讲,我们在预习的时候,要给自己提出这些问题:

本课大致是在讲什么问题?本课的内容需要哪些基础?和前面的知识是如何衔接的?我估计哪些东西是重难点?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要模板。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性添加不同问题。


另外,不同的学科所提出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数学的预习问题偏向于这种:这个公式是由哪个公式、公理推出来的?怎么变形?

语文的预习问题偏向于这种: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参考第一部分的结构化思维)?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诸如此类。


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把他们提出来,然后大致找一找在课文、课本当中的对应位置和步骤,但是不要刻意去解决它!具体的问题解决,是明天正式上课的任务,今天我们只需要模模糊糊的了解一下就好了。


我们只是要给自己产生疑问,并且把这种疑问感带到明天的课堂上。所以我说,预习应该是非常快的,熟练以后3-5分钟就搞定了,因为只需要你大致浏览,不需要具体解决。


如何知道自己的预习是否是有效的?

一个最简单的检查标准就是,你是否产生了明确的问题和疑惑?你的问题够具体够清晰吗?我上面给出的问题模板,是比较大而空的,对应到你每天的预习,应该是具体的。


比如,问题“本课的内容需要哪些基础?和前面的知识是如何衔接的?”就应该变成——“明天学习三角函数变化的半角公式,跟基础公式是什么关系?跟二倍角公式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能相互推导吗?如何推导?”

产生了这种问题,再把这种疑惑带到明天上课,你的预习就成功了。


这样预习的好处是,你听的时候会很清楚,很有条理,而且不会漏掉重点。刚才讲过,当你的大脑很疲惫的时候,它会自动进入休息状态——走神。然而,它什么时候回过神来呢?你原来是没法控制的。然而当你预习过以后,你提出了“半角公式和基础公式是什么关系?”的问题后,相关的区域就被激活了一些。只要老师说“下面我们来从基础公式把半角公式推导出来。”哪怕你当时是在走神期间,只要听到这句话你就会突然自动回过神来,继续跟着听课,这样就不会漏掉重点了。


当然,也有一种偷懒的预习法,那就是直接在上课之前的3分钟开始预习。这样的效果也类似,而且那种疑问感更强烈,更容易让自己保持集中,理论上是效果更好的。


然而,这会挤压你的课间休息时间。本来课间休息,应该出教室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做些活动的,如果挪用去预习,有可能你的身体状态变差,大脑缺氧等,脑细胞活性更低,学习效果更差了。所以一般不建议。

除非,你效率极高,提前1分钟,加上课前老师进教室、其他磨蹭的同学说闲话、慢慢找课的1分钟,能够在这短短1-2分钟内完成预习。


具体怎么操作,个人自行衡量自己的能力吧。反正原理和方法就是这些了。不是高手就不要装B,提前一天预习,花费不过15分钟而已。


2 正式上课

如果你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了预习,应该是形成了一张问题清单的,上面大概有个3-5个问题。上课时候,你可以一边听,一般对照自己的问题清单——老师讲到哪了?正在讲的内容是解决什么问题的?


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可以把课程内容做一个结构出来——又用得上之前讲的结构化思维了。语文学科最需要这种方法,基本上每篇课文都可以画一个结构图或者思维导图。其他学科也一样,都要做结构化。


这里介绍一种特殊的学习视角:每门课程都是一篇特殊的语文课文。

你想想,语文课程里有议论文、说明问、记叙文。数学、物理等不就是一篇说明文吗?政治历史等不就是记叙文(历史事件等)、议论文(观点、原因分析等)的混合文章?


所以,每一门科目,每一天的课程,都可以当做一篇语文课文一样做结构化。反过来,你要想,每天上数学、物理、政治课等,都会对你的语文文章分析能力有提高。


你甚至还可以做一个特殊的练习,这个练习对你学习数学、物理等科目有很大的促进理解作用!那就是——把数学、历史等课本(单元、章节),改写成一篇语文议论文。

以数学为例,以三角函数公式变化为例。你的议论文可以是这样的:

题目:论三角函数的变化核心

论点:所有三角函数的变换,都可以从和角公式推导出来。

分论点1:差角公式可以从和角公式推导出来。

分论点2:二倍角公式可以从和角公式推导出来。

分论点3:半角公式可以从和角公式推导出来。

结尾:综上所述,和角公式确实是三角函数变换的核心。

这篇议论文,完整写出来大概20分钟吧,两三百个字而已(但是结构很完整)。如果是简写的话,5-10分钟就搞定了。


当然,这种议论文可长可短,可以在脑子里模拟,也可以简要的写出来。短的、模拟的可以课堂完成;长的、手写的,可能要放到课后完成。

另外,上课的时候要专注,如果老师的水平不是很差,那就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如果老师水平太烂了,你就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比如做题,比如花15分钟把上面的论文完整写完。


3 复习


复习环节,既包括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再次学习,也包括完成对应的作业、试卷等。

复习可以分为即时复习和总结复习,以及对应的错题本。即时复习是指复习本节课的,昨天的内容;总结复习是指,一个单元章节、一个学期学完后的综合复习,甚至是高中阶段的总复习等。

很多高中生的复习方法有问题、效率低,就在于他没有明确区分即时复习和总结复习——这两者需要的方法是有差别的。


即时复习

即时复习相对简单,当天学了什么内容,推导一下公式,做个结构化梳理,或者完成一下上面的各课程小议论文,或者背背文章之类的。


即时复习,关键的是态度。要有一种绝对不能拖延,不能把问题留到明天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尤其重要,因为这些学科是有严格的逻辑递进的,今天的内容出了问题,很容易影响到明天的学习。你拖了两个星期的问题不解决,基本上一个学期的课程就崩了。


所以在时间分配上,碰到问题了,尽量以数学等为重,英语语文等适当让路、调整时间。注意,这不是说让你学数学的时间更多一些,更偏科一些,而是说,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要临时调整顺序,语文、英语的问题什么时候都可以解决,而数学的问题必须是现在解决。各门学科的学习总时间也许是相等的,但要保持数学的时间稳定性,而把英语、语文等的时间做灵活变动(比如拖到周末去解决、或者下周放假的时候去解决)。


综合复习

综合复习,关键的是方法。大部分人的误区,主要出在综合复习上。很多人把即时复习的习惯和方法带到了综合复习上,这就有问题了。


即时复习的时候是什么习惯呢?大家想一想是什么习惯?是不是脑子一愣,感觉没什么习惯啊,就这么直接复习、做题不就完了?

对了,即时复习的时候没有什么刻意的习惯,就是根据本能,按照顺序线性的复习就好了。但是,这种按照顺序线性复习的习惯,在综合复习的时候就完全行不通了。


比如,高一物理学习力学,进行力学章节复习的时候是怎样的?


第1题是关于斜面静摩擦的,第2题是关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第3题是天花板悬挂小球的受力分析,第4题是高空水平抛物运动轨迹,第5题是4个方向的力的合成与分解……

这就是大家平常做的章节复习试卷,感觉好像没什么问题啊?然而实际上,它完全违反了我们最开始讲的结构化思维的原则。


结构化思维的,是要做分类和层级。每个小结构作为专题进行单独复习。比如,这两天专门复习摩擦力的题型,过两天专门复习加速运动的题型,下周再复习粗糙斜面上匀变速运动的综合性题型(这种就是前两种的综合运用)。


甚至还可以细分,今天复习摩擦力的题型,先集中复习单体斜面静摩擦的,然后复习单体向上/下滑动摩擦的,然后复习两个物体叠加斜面摩擦的。以此类推。


这种复习方式,就是结构化的复习方式,比线性的复习有效多了。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高三总复习。

高三总复习的时候,很多学校、老师、学生,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做模拟试卷,然后改错。以物理为例,一张总复习模拟试卷是怎样的呢?它是这样的:

第一题是电路分析题,第二题是圆周运动的题,第三题是电磁场的题,第四题是受力分析题,第五题又是电磁场的题,第六题又变成了电流做功的题。

而你复习、改错的时候,也会很容易的跟着它的思路走:改错本上一会是电路分析题,一会儿是圆周运动的题,一会儿是电磁场的题,一会儿是受力分析题,一会儿又是电磁场的题,一会儿又变成了电流做功的题。


这种复习就更加散乱,更加缺乏结构化。正确的复习,依然是进行切块的专题复习。那种混合性的模拟试卷,基本没有练习提高的作用,只是检查评估而已。

请记住,练习提高 和 检查评估 是两种不同的事情。混合性的模拟试卷所以顶多放到高三最后几个月模拟一下考试情景就好了。

复习初期,慎用综合模拟卷,多用专题复习卷。


错题本

复习的时候,既要做题练习,也要做错题本集合。错题本的制作,也要运用结构化的方式,同一章节,同一类型的题集中在一起,不同章节分开。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一个学科肯定是要有不止一个错题本的。尤其到了高三总复习的时候,错题本应该有很多个,每一个主题单元分一个。即使每一本都没有用满,都还剩了很多,也要分开,这种时候,千万不要节约钱——节约到死不过100元以内。


而且,每一本错题本内部也要结构分明。比如专门准备一本力学的本子,那么,加速运动的题型从前面开始记录,受力分析的题型从后面开始记录!中间空着就空着,不怕浪费!(你也可以把特殊电磁学与力学结合分析的题型写在中间。


为了操作起来方便,这里推荐用活页本。就是那种可以灵活加纸、调整纸张位置的本子。由于可以调整位置顺序,就很容易把同类的集中在一起,形成结构了。

最好买可以单独买纸、加纸的。


在复习的时候,还有一个比较有用的东西,叫做刻意练习理论,属于方法与心法的混合体。我在问题下有介绍,建议过去看看。

----------------------------------------------------------------------------------

中篇——学习环节篇 小结:


--------------------------------------------------------------------

下篇——状态管理篇 (预告)

1时间管理——学习的时间策略

2精力管理——不仅要拼智力,还要科学的拼体力!

3情绪管理——如何调节情绪,以及如何管理高中的人际关系


放假了还不能休息,中篇又写了一上午……有时间就更新下篇,好累……

----------------------------------------------------------------------------------------------------


9月16日补充:下篇——状态管理篇 今天更新没法更新了,因为有人邀请我回答了这个问题:


下篇正在拖延中……

------------------------------------------------------------------------------------------------------

不好意思,临时出差了,去北京参加了一个教育博览会。在宾馆里强行写,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言归正传——

下篇——状态管理篇


1.时间管理。


时间和学习是什么关系?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学习时间越长,学习越好。很多想要好好学习的人,也确实是如此执行的。于是他们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包括走路时,坐车上学的路上,课间休息时,以及半夜12点。


这倒不算错,可是在这种粗糙的认知下,我们仅仅只是把时间当成一个不断流失的物品,想要狠狠的抓住它而已。


我所说的时间管理和一般人的不同。在我的学习策略研究系统中,我要把时间管理 上升到 时间策略 的层次。


要在时间这个角度上形成一个分支策略系统时,至少有这些问题是可以问的:

是连续时间学习好,还是分散时间学习好?
是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学习一个学科好,还是多个学科交换着学习好?
学习之间的间隔时间(即休息时间)多长比较合理?
一天学习多长时间比较好?
早上几点起,晚上几点睡比较好?
……

首先解决问题1:是连续时间学习好,还是分散时间学习好?为了弄清楚问题1,我们先来看几个心理学效应:

首因效应:

人们总是对事情最开始阶段的信息有更强烈的记忆。在人际交往、学习、工作等领域,上述效应同时成立。


近因效应:

人们总是对靠近结尾处的信息有更强烈的记忆。在人际交往、学习、工作等领域,上述效应同时成立。

这两个心理效应非常好理解。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把一整块的时间切成小段小段的(比方说切成5段),这样我们就从1个开始、1个结尾变成了有5个开始、5个结尾。对应的,我们就从2个学习高效期变成了10个高效期。

比如,你背英语单词,连续背诵1个小时,累了,休息20分钟(累计80分钟),这个效率就不一定高。如果你背诵15分钟,休息5分钟,如此循环4次(同样累计80分钟),这个效率就更高一些。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分散时间的学习比集中时间的学习更高效。这个结论,也是被很多心理学家多次证实过的。


但是——


最关键的就是这个“但是”。你可能要怀疑,不是有很多心理学家已经验证过上面的结论了吗,怎么还会有但是呢?


各位同学,千万不要迷信心理学家的结论。他们的研究是有价值的,但是绝对不是完美的。比如在这个地方,心理学家们做实验的时候,他们所指的学习,大多数都是背些单词、做些简单计算题、阅读一篇(简单的)文章检查看看读懂意思没有,诸如此类。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哪个心理学家,是用中国的高考数学、物理压轴题这种难度的题来做心理学的学习实验的。


也就是说,上面那个结论——分散时间学习比集中时间学习更高效,对于简单学习(背单词、背课文、简单的阅读理解等)来说是成立的,对于复杂的学习内容是不一定成立的。


具体来讲,当你背诵语文古文、背诵英语单词,甚至是背诵一些基础的数学公式的时候,需要分散时间的学习——一般是5-20分钟。但是,当你系统的研究数学大题,研究物体压轴题时,则需要用整块的时间来学习。


为什么呢?

因为数学、物理压轴题等复杂体系的理解,拥有很长、很复杂的逻辑链条。


数学、物理的难题,其学习主要是理解而非记忆。对于一个拥有漫长的逻辑链条的题目来说,一定要把他的全逻辑链条完整的梳理过一遍才能叫学入门了。


假设一道题目,它的逻辑理解链条是这样的:A→B→C→D,然后(D+E)→F→G,G是最终结论。文字描述就是,从初始条件A一直推导到结论D,然后D+E两个条件推导出F,最后得到G。


A→B的理解不难,你只花了3分钟;B→C也不难,3分钟; C→D,又是3分钟;D和E是什么关系呢,符合推导到F呢,稍微复杂一点,5分钟;F→G,3分钟。最终,把整个逻辑链条连贯起来整体思考,3分钟。

就这样,20分钟已经过去了。


这样一个完整的20分钟,你只能理解一个题型当中的一个例题,还来不及反思,来不及对比其他题目,来不及寻找核心规律。什么深度思考和衍伸思考都来不及做,20分钟就过去了。假设在这个时候你突然终止了,那么很容易,你上面好不容易联系起来的逻辑链条就中断了。等到下一次你再想学习同一个内容时,又需要重新花时间去梳理这个逻辑链条,效率大大降低。


甚至,你稍微慢一点,20分钟逻辑链条只走到了F,这个时候如果你停下来了,那么整个逻辑链条全线崩溃,基本上是白做功了。


到此,我们做一个问题1的总结:

对于简单难度的内容,分散时间的学习比集中时间更高效;
对于复杂难度的内容,集中时间的专题学习比分散学习更高效。

问题2:是一段较长时间内连续学习一个学科好,还是多个学科交换着学习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心理效应:

干扰效应:

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效应,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学习一些内容十分相近的材料时,学习的内容之间可能会相互干扰抑制。

比如,星期天上午从8点到11点,你背诵20分钟英语单词,休息10分钟,如此循环6次,累计3小时,效率就不是很高,很多单词最后会混淆起来——这就是干扰效应中的时间干扰。

如果你是20分钟背诵单词+10分钟休息+20分钟背诵语文古诗+10分钟休息,如此循环3次(累计还是3小时),效率就会高一些——第二种情况下,你学英语的时间是第一种方法的一半,但是效果会超过一半。


顺带说一下干扰效应中的内容干扰。比如,有些人背单词是按照书后面的字母顺序的单词表背诵的,第一个是abandon,第二个是abalone,第三个词是abort……全是看起来很像的词。这样背诵会产生严重的内容维度的干扰效应。所以,背单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顺序背诵(形近的单词岔开排列的),而不是按照字母的顺序背诵(形近的单词联接排列)。


问题1和2已经回答完了,剩下的问题3-5,不是单独的时间管理就能够回答的,需要把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结合起来才能有答案。


不过到现在,我们先来对问题1和2做一个复习和应用——如果把上面的几个效应和对应的学习策略结合起来,具体该怎么做呢?比如,在某个星期天上午8点——11点30分,我们准备学习语文、英语、数学三个科目(数学的内容为数列的高难度变换题型梳理总结),那么在我们的学习时间安排中,如何兼顾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逻辑链条和干扰效应?


请先试着自己想一想,然后再看我的建议。


这是拖时间用的,赶快自己想~~~~~~~~

这是拖时间用的,赶快自己想~~~~~~~~

这是拖时间用的,赶快自己想~~~~~~~~

这是拖时间用的,赶快自己想~~~~~~~~

这是拖时间用的,赶快自己想~~~~~~~~

这是拖时间用的,赶快自己想~~~~~~~~

这是拖时间用的,赶快自己想~~~~~~~~

这是拖时间用的,赶快自己想~~~~~~~~


好的,现在看看我的建议,大致可以做出如下安排:


20分钟英语单词背诵

+10分钟休息

+20分钟语文文言文背诵

+10分钟休息

+40分钟数学大题总结

+10分钟休息

+30分钟数学大题总结

+20分钟休息

+20分钟英语单词背诵

+10分钟休息

+20分钟语文文言文背诵

这样,我们——

兼顾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语文和英语背诵都是小块时间;
兼顾了数学高难题目的逻辑链条长度——数学是40+30分钟的连续长时间;
兼顾了干扰效应——英语、语文、数学三个科目轮流来。

总的来讲,时间策略是诸多学习策略中比较复杂的一个维度,很多东西只能领悟其道(上面的各个效应和原理),而不可局限于具体的数字(也许是20分钟,也许是15分钟)。希望这一部分我表述清楚了,有疑问的可以及时反馈评论,我再做补充和修改。


剩下的精力管理和情绪管理,继续拖延中……但是我会尽快更新的……

----------------------------------------------------------------------------------------------------

我又开始更新了。


2 精力管理

在时间管理之外,精力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上面的时间管理中,我提过,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是受到精力状态的影响的。比如“学习之间的间隔休息多长比较好?”“一天学习多长时间比较好”,这些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精力特别好的,休息5分钟就充分恢复了;而精力很弱的,课间10分钟也休息不好。

精力管理分为三个方面:

锻炼
饮食
作息

锻炼

基本所有人都知道,锻炼身体是重要的;然而基本所有人都不知道,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到底有多么强烈


普通人对于锻炼的认知,就是觉得它有用,可以让身体更健康,力气大,体力好,少生病之类的。这种认知是非常局限的。说句老实话,如果锻炼身体的好处只有这么一点,我是绝对没有兴趣去锻炼身体的,亚健康就亚健康,完全无所谓,只要不生重病就行了。


然而实际上,锻炼身体的作用非常大——它会影响到你的大脑运作效率。


我们都知道,大脑的运作是不稳定的。你状态好的时候,大脑会表现的很聪明,可能一个高难度的题目,瞬间灵感爆棚,分分钟解出来了。而状态不好的时候,连一个简单题都要想半天。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想长期让大脑在一个低水平下运转还是高水平运转?你如何才能保证大脑的长期高水平运转呢?

这就是锻炼的好处。合适的锻炼,能够让你的大脑长期维持在高水准上,不论是考试的临场发挥还是日常学习,都受益无穷。


尤其,由于高中学习压力大,身体弱、精力差已经成为很多高中生的关键限制因素了。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锻炼身体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的必修项目。

具体怎么锻炼呢?这也是要讲求方法的。因为高中生,尤其高二高三的学生,每天时间少,如果胡乱锻炼——比如去打篮球一个小时,激烈的对抗运动——效率是很低的,起不到真正的锻炼效果,只有体育娱乐效果。

体育锻炼和体育娱乐并不是一回事。


对于高中生来说,我最推荐的是各种伸展、拉伸运动。可选项有很多,比如手臂平伸、手臂垂直上举、扩胸、手臂后拉、正压腿、弓步压腿等。利用课间的零碎时间做一做放松一下,以及早上和晚上的固定时间(但是不要刻意在睡前做),会对整个精力状态有很大好处。

这类运动,对高中生来说特别合适。其他类型的活动也有一定的益处,但是这类运动对高中的益处更大,是直接命中高中生的特性的。具体原因就不展开讲了,太麻烦。


另外,中短距离慢跑也是可以推荐的。注意是慢跑,不是急速狂奔;是中短距离,而不是5km以上的长跑。


饮食

饮食方面,主要是提醒几个注意事项。

首先是早餐问题。有些学生早上时间赶,不吃早餐,或者课间去吃点垃圾零食之类的。这种习惯不好,不仅仅是对身体不好,而是长期下来会降低大脑的运转效率。


然后是一些重口味的食物,比如辣条、泡椒鸡爪、辣豆干之类的东西,或者狠辣的菜。很多学生吃这些玩意儿,是因为胃口不好,对普通食物没兴趣,只能吃这些重口味的食物来刺激食欲。

这在高中生中是比较常见的。高中学习压力大、用脑过度,很容易得肠胃上的毛病。一旦肠胃消化有问题的,立刻就没胃口了,很自然的就想吃些重口味的东西。


不过,这样对身体影响很大,对大脑的运转效率也有负面影响。肠胃问题和胃口问题,需要用体育锻炼的方式去解决,而不应该用重口味食物去解决,那是饮鸩止渴,只会愈演愈烈。


我知道很多学生对吃这些玩意的健康问题并不在意,反正也不是很严重。但是我从你大脑运转效率的角度来考虑,劝你还是少吃点这玩意,多锻炼身体调整肠胃吧。


睡眠


理想状态下应该在11点前入睡,不过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可能有点太奢侈了。我的建议是,至少在11点30前上床。

高中学习,真正的高手拼的是效率而不是刻苦。有些熬夜熬的太晚的,到半夜1点这种的,长期积累下来,对大脑是有损伤的。说得简单粗暴点,人是会变笨的。

更何况,睡得太晚,第二天精神不好,上课打瞌睡,其实连勤奋的效果都没有,完全没必要。


晚上稍微早一点睡,早上早点起,中午再睡个半小时的午觉,每天的睡眠总时间8-9个小时,一般人也就够了。

另外,人对睡眠的需求也是与身体健康状态相关的。身体差的人,老是睡不够,就算睡个9小时,精力也还是补不上来。而经常锻炼身体好的人,7个多小时的睡眠就够恢复精力了,相差两个小时。


实际上,在高中3年中,身体好不好,差别可能只在于你每天有没有拿出半个小时来锻炼。每天使用半个小时进行锻炼,能够保证你在精力恢复需要的时间上减少1-2个小时。你看,其实锻炼身体是帮助你节约时间的。

早上和中午睡醒后,做一些拉伸运动,会有额外的好处。


小结一下,在精力管理中,有锻炼、饮食、睡眠3个要素。其中,锻炼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要素,然而实际上,它可能是最重要的。在上面文中我们已经发现,锻炼既能够调节饮食,又能够影响睡眠质量,是贯穿所有主线的。在下面的情绪管理一节中,我们还会看到,它甚至还有调节情绪的强大作用。



3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的情绪策略;第二部分是关于如何排解负面情绪。

学习的情绪策略

人的情绪状态,是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大家都知道,如果情绪很差,完全学不进去,当然会对学习有负面影响。然而,我这里要讲的不是这种常识问题,而是更深刻一些的基于情绪的学习策略。


1)调整正确的压力水平

很多人习惯于自己给自己压力,用压力来促进自己的学习。这个大方向不算错误,但是压力是越大越好吗?什么程度的压力才能够促进自己的学习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心理学定律——耶基斯-多德森 定律: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 定律,从事任何工作都有一个最佳的压力水平,即处在这种压力水平下,你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压力更大了不好,压力更小了也不好。这个最佳压力水平不是一个定值,而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而变化的。对于低难度工作,较大的压力更好;对于高难度工作,较低的压力更好。

(动机水平和压力水平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压力是一个重要的动力,这里的结论是通用的)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一律单纯的给自己加压,而是要充分衡量所面临的学习任务的难度。对于一些特别难的知识点和题目,比如数学物理政治等综合性大题,或者其他高难度知识,应该是保持专注而放松的心态;对于老师发了几张中低难度的试卷,那种属于题海战术刷熟练度用的,则可以给予较高的自我压力,规定时间强硬的完成。


2)用积极情绪启动自己的学习效率

毫无疑问,带着积极的正面情绪来学习效果更好(激动、兴奋、好奇、愉悦),而带着负面情绪学习效果较差(焦虑、害怕、自卑、厌恶)。这已经被心理学家们反复验证过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会亲自体验到。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去主动调节情绪。有人觉得,调节情绪很困难啊,我不会啊怎么办。其实,深度的心理治疗是一回事,简单的情绪调节又是另一回事。为了带来良好的学习启动,我们只需要有一些临时的微弱正面情绪就够了,其对应的调节方法也很简单了。

比如:

课间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聊聊天,开开玩笑;课间听一听歌,比较舒缓的、放松的可以,或者那种体育背景音乐,很激情的,也可以;

附上一些我曾经用过的背景音乐,各种风格都有,强烈建议大家都尝试一下:

Remember the name: 体育背景音乐,NBA经常播放。推荐指数 ☆☆☆☆


Manjushri: 这一首曲子风格极端诡异,看个人喜好吧,我比较喜欢。推荐指数☆☆☆☆


Fighter:Christina的著名歌曲,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词曲都很有味道。推荐指数 ☆☆☆☆☆


绿色的森林 : 很有韵律感的非洲鼓,非常灵动的自然感觉。推荐指数 ☆☆☆☆☆


千年的祝福: 日本音乐大师姬神的名曲,有一股充满希望的感觉。推荐指数 ☆☆☆☆☆


The River of Light:充满灵性的宗教歌曲,一种很深邃的光明的能量。推荐指数 ☆☆☆☆☆

或者有些男同学喜欢用手做一做这个动作,也有用,一个动作就可以改变情绪了
课间去室外稍微跑一跑,跳一跳,用身体的活动带动情绪的兴奋;
也可以在大脑里想象一些积极的画面、音乐、电视情节、积极的事情等;
甚至最简单的,鼓掌这个动作就有相当的调动情绪的作用。当然,自己在家里可以做,教室里的话还是算了,以免别人这样看着你:


好了,以上就是一些基于情绪的学习策略。另外一个方面,如何控制(消除)负面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部分我在里讲得很详细了,有兴趣的建议过去看一看。

-------------------------------------------------------------------------------------------------------------------

以上就是这篇超超超超长文章的全文了。

我TM终于更新完了啊!!!!!!

全文回顾:


全文统计1万7000字,大概是最长的干货答案了吧?我感觉人已经虚脱了。。。


学习策略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1万7000字也远没有完全讲清楚。不过,本文中的内容已经不少了,能够消化吸收20%以上,就会有相当大的进步了。


另外,我建了两个qq群——


高中学习策略qq群:227317784(已满)
高中学习策略qq2群:584112520
学习的策略qq交流群:519061329
学习的策略qq交流2群:284211560


高中生加专门的高中学习策略群,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加学习的策略1群。

(我的id即是入群密码)(入群修改id,格式为:省份+职业(学生标注年级)+姓名。 如:浙江+高一+李明)


群里讨论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和职场人士欢迎加入交流。


同学们,下次再见吧~

   1/9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40103/1571.html

更多阅读

学习英语的好方法

学习英语的好方法——简介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梦想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学好英语对将来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落后和教学方法的不得当,给学习英语带来很多的困难。这篇文章是根据你老哥10年的

高中学习,什么样的应试方法是好的?

我高中时期就是个学霸,目前在做教育研究的工作,研究方向就是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经常给各个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做培训,以嘲讽老师们不懂学习方法为乐……很多高中生私信我问各种学习方法,没法一一答复。就在这个问题下做个统一答复。

如何学习唱歌的技巧方法

如何学习唱歌的技巧方法――简介歌唱中的“呼吸与发声是怎样控制的”  一位声乐专家说过: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因此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说。其实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式不仅能让你在KTV大显

学习英语的好方法

学习英语的好方法――简介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梦想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学好英语对将来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落后和教学方法的不得当,给学习英语带来很多的困难。这篇文章是根据你老哥10年的

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仅供参考。高一学生学习

声明:《高中学习,什么样的应试方法是好的?》为网友青丘白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