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诺同学说,这个女孩子不喜欢香港,也融入不了香港,她描述了迎新时候她的反应,我便想到了我自己,我的经历和她何其相似啊,虽然我的成绩远远不如人家,不过我也是抱着一颗追求学问的心,毅然来到了这个城市,可不多的时间(一年)已经让我体会到,我多么不喜欢这里,这里也多么不适合我。
香港是一个不自由的城市
没有错,如果说在内地在某些问题上没有言论上的自由,
那么在香港,在任何问题,你都没有沉默的自由。
香港是一个同质化异常严重的社会,港女港男都是几乎一样的打扮,一样的谈吐,一样的喜好,一样的处世风格。这样的同质化,让香港成为了一个大的集体,而这个大的集体里面,是一个个小的社团,任何一件事情都能成为一个社团,或者说一个小组,比如入学,正如郑诺同学描述的那样,刘丁宁在入学的时候不合群,如果没有来香港读过书的内地朋友来亲眼见识一下香港的这种社团,我敢说有50%以上的你们,也会不合群的。在这样的小团体里,你必须发言,一个一个来,表达自己,和其他人一起大笑,一起认同(hai ya),一起肤浅,我曾在凌晨三点的图书馆外面的楼梯上,看到几个香港同学在那里表达自己对于能加入这个小团体是多么的荣幸,而他们的活动又是什么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练习dem beat(暴露我学校了),知道这是什么的人一定也很无语吧,不知道的搜一下,很多视频的,他们引以为豪。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没有沉默的自由,否则就会被排挤,虽然你知道他们的发言多么的无聊和没有意义。
题主问“香港和大陆两地的学校管理,教学理念,模式有什么不同”
可以概括的说一下:
香港在一切制度,理念上都是西方化的,这点和大陆完全不同,只是在民族性上,香港人真的是中国人,只有他们自己认为自己不是。
最后,对于刘丁宁的选择,我结合自己求学的经历以及对香港的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
他的目标在于学术,北大文学系的师资力量未必有港大或者中大好,但是问题在于,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不在于师资力量,而在于环境,在于同学。显然,北大本科从学术氛围,到同学学术素养,要高过香港所有高校不知道多少个层次,香港有10%的人可以上港中科三所名校,这样的比例放在国内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也就是普通211,我知道我所在的学院有的专业的PhD只招本系的第一名,而清北和华东五校前十名都要,可见香港高校对于自身本科学术培养的认识。
综上,佩服她,祝福她。
----------------------------------------------------------------------------------------------------------------------------
补充一:
郑诺同学提醒我说问的是为什么退学,作为一个同在港校念书,同不喜欢也不被喜欢的被同学不怀好意的称为学霸的人,体会下刘丁宁的心情,不难得出回答:
1、她还年轻,有资本重来
2、她有实力,有资本重来
3、她和周围人玩不来,也不屑于玩的来,有动力重来。
Ps. 我看在别的答案里说她适应不了这里学业的,因为我匿名,所以只有在这里说了,抱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对香港本科教育缺少基本认知,能来香港读书的大陆学生,分分钟就能爆了香港绝大多数local,更别提考试过关了。
---------------------------------------------------------------------------------------------------------------------------
补充二:
谢谢大家的支持,对于评论中有同学好奇dem beat,我觉得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很好的让大家了解所谓的融入香港高校,有一个直观上的了解,话不多说,先插入一段优酷视频,保证内地的同学可以看到:
这是一个O‘camp的dem beat, O’camp就是郑诺同学所说的迎新的小组,而dem beat是几乎任何一个团体都热衷于搞的一个活动,活动形式见视频。视频里的同学们说普通话,估计是内地生的dem beat吧,说实话搞得没有香港人精彩呢,因为内地生在练习dem beat上实在没有local努力,我如果告诉你们经常夜里10点了还在康本的天台上看到香港同学在练习dem beat,而上次看到他们是早上10点,你们会相信么?他们就是真的会连续一整天,一整天地在这里练习这玩意!!!
请有心的同学注意视频里这一堆人里面后面的一些同学,有些人根本不愿意做这些动作,喊这些口号,但是他们还是要参加,为什么呢?怕被说不合群呗,谁想刚来学校就被排挤呢?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的大学时光,有很多次你必须继续参加dem beat,因为你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社团,申请宿舍才有优势,简单说,宿舍资源短缺导致要参加社团,参加社团导致要练习dem beat。。。。。。当然除了宿舍申请,其他比如想找工作,简历写得好看,也要多参加社团,但是社团。。。。那你们也看到了 。
这也就是我所说的香港的不自由:无比成熟完善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势逼迫所有人必须去融入认同这个游戏规则,认同这个生存文化,否则就会被社会排挤。
先更新到这里,看有同学有其他的好奇我们再聊。
----------------------------------------------------------------------------------------------------------------------------------------
补充三:
先说个题外话,居然1000赞了,谢谢大家的认可。
我也要提醒各位的是,这个答案是我的个人感受和个人所见所闻,我看到下面有的同学说看了答案都不想来香港了,这个责任臣妾负不起啊。。。
我必须强调一下我这个回答完全是设立在刘丁宁这个事例下的,因为我和她有类似的追求--追求学术,可能性格也相似吧,所以才有诸多怨言,如果有谁开个题比如说,要说说香港信息获取多么便捷,管理多么规范,我照样必须真诚的把这里夸成一朵花好吗?所以抛开立场和视角评价问题是不对的好吗。。。
我这里的point是想说:一个有志于基础学科的学术,可以自由选择清北+港中科三校的孩子,本科阶段强烈建议选择清北,进而给出了从校园文化上到学生组成上的说明。并从我自身感受来揣测刘丁宁同学在港校遇到的困境。从而试图澄清,有人说他人际交际能力不行这样的一个论调可能是不那么合适的。
至于dem beat嘛,说实在的,虽然我以及我接触的一些内地生,很多都表示不可理解,但我早已被这种文化所折服,因为你烦或者不烦它就在那里。。。以至于每次有机会都要带着膜拜的心情来观看,来聆听。建议有机会来香港玩的同学不要错过!!
观景路线:罗湖或者落马洲上港铁,大学站下车,康本,中央,甚至就在大学站就有机会看到,学校巴士免费,最好开学的时候来~~
至于dem beat或者社团是否强迫?我要澄清的是,制度上当然是自由的,但是香港社会文化的单一化,特别是价值评价的单一化,会导致无形的强迫。当然啦,有的同学说哪里都是这样的,我也认同嘛,只是这里真的不适合刘丁宁同学嘛,当然,喜欢这里的人会喜欢得不得了的。
最后,谢谢各位认同和不认同的中大的朋友~我爱中大。
----------------------------------------------------------------------------------------------------------------------------------------
最后的补充:
去了深圳一趟,回来一看,已经2000多赞了,这是我在从未有过的赞数,多过以往的总和。但是我的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原因有两点:
1、
2000多个赞说明至少有这么多人认可我的回答,其中一部分知友来自于香港,他们能明白我说的不自由是什么意思,也认同我说的,我很欣慰有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觉。
我的担心来自于另一部分朋友,没有在香港生活过,或者没有来过香港,看了我的答案就对香港产生很不好的印象,就对香港的高校尤其是中大产生不好的印象。特别是我在评论中看到一些朋友说看了我写的答案都不准备来香港读书了,我感到非常的惶恐,因为我本人经历过轻信网上的别人的经验分享,而走了人生弯路这样狗血的教训。所以我想在这里最后再次再次重点强调,这是我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不是香港,也不是港中大的“实在”,这只是我眼中的香港,我眼中的中大。比如如果你有志于商科,香港将是你非常好的选择,这些我看来很傻的dem beat,其实也是你锻炼勇气,增进和同学友情的好机会,届时再有人问起你对香港的印象,相信你会有和我完全不同的答案。我想,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就可以了,别人的看法不重要。希望那两位说要改变来香港的志向的同学能看到我的补充,把握好自己的路。也希望更多没有来过香港的朋友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在心里形成一个你们的香港,或繁华,或浮躁,那都是你的香港。
2、
600多条评论,说明我的回答引起了很大争议,说起来这也非常正常,比如对于dem beat,维基百科中文版有这样一段话,怕有些同学点不开链接,我索性粘贴过来:争议
Dem beat是校内团体间十分流行的仪式,特别是在开学后一两个月的高峰期,大学站广场、文化广场每逢早上、中午和傍晚人流故多的时间都成为Dem beat的热门地点,更有几个不同团体排队轮流Dem beat的情况出现。然而Dem beat对部分人士而言十分滋扰,在2009年则发生过“SCBA Dem beat事件”,当中一名外国女士认为Dem beat对她构成滋扰,上前阻止,但同学没有理会,引起广泛讨论。此外,亦有人对这种校园文化感到不解,认为行为荒诞、反智,质疑其所谓团结的意义。2009年,中大学生报一篇名为《校园文化:被逼大杂烩》的文章也批评Dem beat这类行为是透过群体压力对人压迫,使大部分人无法抗拒要参与其中。
说真的,诸如此类的争议太普遍,对同一个事物,持有不同看法,太正常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肯不肯承认对方观点的存在,进而试着去理解对方,如果不能理解,能不能试着包容。我一直很欣赏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的话: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自己,也送给可能还在气头上的评论区的你,这是我最后的更新了,评论区我也不再回复。我要感谢那些理解我说的以及支持我的观点的朋友,我也感谢那些指出我言词不当的朋友,我要对那些被我带着某些情绪的言辞所冒犯的朋友说声抱歉。
看刘丁宁已经发了公开信,请大家把她忘掉。是啊,这些事毕竟还是别人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理想的路上过的好。
最后的最后,给我个机会让我表个态吧:我认为中文大学是香港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
----------------------------------------------------------------------------------------------------------------------------
因触动中大某学生团体的神经,答主已决定关闭评论,感谢支持和认可的同学,尤其是在港求学的同学,你们让我看到我不是一个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