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旗下的作家 如何从作家的角度来评价郭敬明?

毫无疑问他是有写作上的才能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可能性比较低。
很多人喜欢讽刺郭敬明的写作能力“不如普通初中学生”这是不可能的,类似这种为了嘴炮而嘴炮的话还有“雅思6.5分是中国一线城市英语成绩中上的高中生水平”

(補充:你們好,沒想到那麼多人如此在意關於雅思的這個比喻,那麼也許這些數據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從2002-2013年,中國大陸地區考生的雅思平均分從5.37分逐漸遞增到5.7分,和6.5仍然是有很大差距的。)

不妨随便摘两句《愿风裁尘》里面的句子:
愿风裁取每一粒尘埃 愿灵魂抵达记忆的尽头 愿一切浩瀚都归于渺小 愿每身孤独都拥抱共鸣
愿衣襟带花 愿岁月风平
回忆每一年的自己。 回忆每一个过去的自己。
把他们重叠在一起,把时间折叠在一起,对着滚烫的太阳光线,看一看那些灰色的铅笔线条是不是连绵不绝地画满了整个生命的纸面。
许多人会说自己看不上这样矫情的句子,看不上归看不上,还是写不出来啊。
写作才能本身就不是一种很常见的才能,郭敬明也是看了很多很多书,写了很多很多文章,才能够写出这样的句子。

但是为什么在文学上的可能性很低呢?不是因为他始终能力有限,也不是因为他成名后心态浮躁不安于创作,更不是因为他从头到尾只是一个商人。

真正的原因是,他从来就不是真的爱写小说,更谈不上热爱文学,这些通通都不是他想要的,而且写作上的才能也不是他真正引以为豪的才能,他真正引以为豪的是自己聪明而清晰的头脑。

他之所以早些年看了许许多多的书,不断不断地阅读,是为了变得强大抵御周遭的恶意。
他之所以又不断不断地写作,是为了让他想要的虚幻的形象更为真实,用以抵御世界的一种形式。
所以越到后来写的越不好,本质上不是他浮躁才写不好,而是他找到了别的更有力的手段才抵御周遭,比如说物质财富。

他爱的不是写作本身,不是文学上的可能性,而是那些完美又脆弱的虚幻人格。
在小说中,通常人物都是为了故事,也就是剧情服务的,有时候为了制造冲突,会故意在早些时候设定好人物的性格,也会在故事的中期为了进一步拓展剧情,引入一个新的人物。

前面的回答中有人说了,郭敬明文笔很好,但是没有创作的才能,所以每本小说都要去借鉴,然后靠自己的文笔写得比原作好。
从根本上来说不是这样的,是因为在他的小说中,一切都反了过来,他的剧情是为了那些完美的人格而存在的,这些他想要的人格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他希望这些人格能够活在小说中,更明确地说,是——替他活在小说中。

可以这样理解,许多作家笔下的人物是带有作家本身的影子的,在郭敬明这里反了过来,郭敬明将他想象中的自己具象化在小说中,然后在现实中去COS他笔下的完美人格。
于是你会看到他整容,穿华服,要求自己有格调,有教养,让自己变得更高贵,也有意让自己处于一种不被理解的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些完美人格到底是什么?要从郭敬明的原罪说起,郭敬明是个有原罪的人,他的原罪就是矮,残忍地来解释这个原罪就是,他不是矮,是矮的不正常。

如果你还是不怎么能理解,就想想《冰与火之歌》中的小恶魔提利昂,他的原罪就是他天生畸形是个侏儒。

不!这件事我是清白的。我犯的是更可怕的罪。我的罪就是生为侏儒。
这场审判并不针对侏儒。
噢?就是!我这一生都因生为侏儒而接受审判。
对于郭敬明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罪,但是对于他来说,显然更为残酷一些。
他真的非常非常讨厌这一点,我不知道他真正爱的是什么,但是我知道他其实并不讨厌这个世界,也不真的嘲弄这个世界,他真正讨厌的只有他自己,他真正嘲弄的也只有他自己。
他和小恶魔一样,都是非常非常聪明的人,不甘于这样被原罪而折磨的命运,于是奋起反抗,但有所不同的是,郭敬明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原罪,为了逃避这个原罪,他为自己幻想出了一个完美的人格。

也就是他故事中大部分的主角——英俊而温柔的少年,身姿挺拔,聪慧而富有才华,骄傲而敏感,有一种高贵的正义,因为高贵通常也是富有的,站在人群的金字塔尖,如同神祗一般冷冷地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
他是要去审判众人的。

众人因他的原罪而审判他,他便要用他的完美人格化生为神去审判众人。



这种审判和主角身上的神性藏得很深,但是如果你仔细去注意,还是可以觉察到的,一开始还比较正常的少年们,到了后来,总会遭遇铺天盖地的恶意,没有来由,这时候他命运的审判便开始了(经由对自己的审判而审判这个世界)。

这点可以这样论证:
小时代上映前后人们开始大肆批评郭敬明拜金,在这时期的许多采访中,郭敬明都提到了刚出道时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不起的经历。大致有要求他换更好的衣服,在背后议论他竟然是打车来的电影节,以及去高级场所因为没有穿名牌衣服而被侍应生用惊讶而鄙夷的眼神看着……所以他才变成了今天这个追求物质和成功的郭敬明。



这样不断在采访中提及刚出道时被欺负的经历,所引发的是对他炫富行为的愈加反感,看起来郭敬明同情牌打错了,可其实是故意的。

他是故意给了大众这个一样误导,故意让大众去攻击他虚荣拜金。
通过这样的一种攻击,掩盖掉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我很难想象人们第一次看见他,是会去注意他的衣服而不是身高,同样,我很难想象人们在背后会去议论他是不是打车来的,而不是议论他的身高。
这怎么可能?

关于这一切,面对无法视而不见的恶意,郭敬明全部偏执地理解为“因为贫穷”,所以他要成功,要有钱,要崇拜名牌。
我穷你们才欺负我,那我就有钱给你们看,我有钱了我要穿着满身的名牌站在高处俯视你们,审判你们!——显然这个逻辑要更好接受一些的,比起我这辈子就是这样矮小到可笑,我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继为自己创造出完美人格后,他找到了另一个更有力的武器来抵御和逃避自己的原罪,那就是物质的力量。
可以想象,有钱人,成功了,最起码身边再也没人敢欺负他,小瞧他,嘲笑他了,可成功了,站在了镁光灯下,原罪怎么也躲不掉,甚至越来越清晰了,大众嘲笑取乐的声音越来越响。
逃避原罪的路不大好走,于是只好物质,再物质,穿名牌,穿更多的名牌来抵御这个世界的恶意。

说回写作
因为完美人格是完美的,所以他们自然也不需要成长,不需要成长,就不能推动情节发展,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物,这种情况下他是想不出故事来的,因为本来也不可能有故事,这些完美人格是通过臆想凭空而来的,他们没有意志和性格。
唯一能做的是,开始大量寻找这样的人物能够生存的故事蓝本,然后将人物放进去。

甚至可能是反过来的,拿他的成名作《幻城》来说,看过漫画的都知道故事情节是抄袭日本漫画《圣传》的,那么《圣传》是个怎样的故事呢?雷神帝释天反叛天庭为王,但是预言说有一个孩子将会出生逆转命运之轮,这个孩子就是阿修罗。
那么,阿修罗是个怎样的角色呢?阿修罗是阿修罗族唯一幸存的年幼之王,没有性别,不过一般被称为“他”,同时拥有善恶两面。
再补充一点,阿修罗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容貌绝世倾城,风情万种,这部漫画的风格如何呢?——是CLAMP的处女座,画风异常华丽。
关于阿修罗的预言是这样的:汝所孕育之红莲焰火,将烧尽一切邪恶。

所以我想看到这里你们应该可以理解,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推断,那就是,郭敬明根本就不是徒有文笔,没有构思创作故事的能力所以不得不抄袭《圣传》,事情很有可能是,他看了《圣传》后,认为自己就是阿修罗,自己明明就应该是被命运选定之人,他聪明,勤奋,工于心计,他为什么不能是阿修罗?命运既然待他不公,他便要焚尽一切罪恶,为王为神,用一己之力逆转这个世界。

他太喜欢这个设定了,喜欢到要据为己有。很多人年轻的时候,看了漫画或者小说也会产生这种想法,天啊,我太喜欢这个人物了,我要是他/她就好了,但大部分人只是想一想,改了名字换个头像,设个屏保而已。(所以青少年会喜欢郭敬明的故事,特别特别的正常)
可是郭敬明不,他据为己有的方式就是用他自己的笔将这个故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然后再自己去成为阿修罗。

你们应该有印象,那时候《幻城》的封面内页里有他的头像和一段话,他的笔名是“第四维",也就是小四这个称呼的由来。
我甚至可以这样过度解读,为什么是第四维呢?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里,是三维生物,蚂蚁是典型的二维生物,于是在蚂蚁的世界中,人类这样的三维生物就是神一样的存在,那么他叫第四维……他可能那个时候就有要成神的野心的。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就非常好理解为什么郭敬明当初拒不和庄羽道歉,在他心里,逻辑是这样的,我没有抄袭啊,这些人物都是我自己啊!你书里的人物怎么能够和我的完美人格相提并论?我不过是将他们放在你搭建的框架里,让他们更真实一些罢了,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大概是真的非常委屈,非常不甘,所以在《1995-2005夏至未至》里面还要借傅小司之口辩解,是怎样的被人冤枉,怎样的不甘,这个世界对他是怎样的恶意满满。

当然了,傅小司就是他自己(小四),类似于其后的周(郭)崇(敬)光(明),其余的人名虽然不那么明显,但是不要怀疑,所有的人物都是他自己(不同人格的表现)。
简单来说他的逻辑就是:我在做我自己,你竟然说我抄袭你?天底下还有更加荒唐的事情吗?

我几乎没见过有人去分析郭敬明的故事,这点通常被理解为,人物单薄,情节肤浅幼稚所以没什么好分析的。其实他笔下的人物,那些完美人格不是单薄,而是诡异,他们牢牢被郭敬明控制着。
在一本好的小说中,人物会产生自己的性格,有血有肉,一旦成型连作者本人也无法控制,他们有自己的行为逻辑。但是在郭敬明的小说中,每个完美人格都是他自己,每一个角色都是他,所有人都戴着一个单一的面具,互相拉扯着对方,如果你将之想象成画面,便明白这有多么诡异了。

他不喜欢故事去影响他的人格们,不仅仅是作为主角的那些,反面人物也是,那些精美的,漂亮的,瓷娃娃一般的,天真纯情外表下残忍/暴虐而怀着剧烈恨意与报复性的反派角色显然不是生活中他所讨厌的人,而是郭敬明自己心底的恨意,他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
他让自己的恨意去伤害拥有完美人格的自己。

一个无限循环而封闭的写作母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作品都是一个个完整而没有出路的梦境。

他的人物都是提线木偶,不是肤浅不是单薄,而是诡异,到了故事的后期,他觉得这个人物走到这一步控制不住了,或者随着故事发展,出现了某个困境,人物处理不了了,显得这个人物不够完美,他就不要了,他就让他们去死。
要么在肉体上毁灭他们,要么在精神上毁灭他们,让他们归为平庸,不配在他的世界里为神。

凡人妄图成为神,总是虚妄的,于是他的作品,总是有这样一种气质,虚妄/诡异,人物可怜巴巴地虚弱地站在那里等待着被毁灭。

用《塔希里亚故事集Ⅱ》第七页里的一句话来结束这个回答:
这样的人,我曾经见过很多。
他们坚韧而又脆弱,简单而又危险;
他们孤僻却又极度渴望被承认……
最有价值的是,他们虽然充满了反抗精神却又极易掌控。
这种人还有个共同点 ——注定早逝。
寫在最後:
你們好,我對郭敬明並沒有任何惡意,身為普通人的我,沒有能力也不可能了解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我所做的只是經由他的部分小說和散文(很抱歉,我並沒有看過他全部的作品)探究出另一種路徑,以此試圖依憑這個路徑來更為接近真相,和在此語境下解釋盡可能多的疑問。
然而,人無法無限追究而不傷及自身,正所謂時也,勢也,很多事情都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所以我也沒有再根據這個路徑往下繼續探究。
我並不是故意要來答這個題的,我是昨晚在電腦上同步筆記時發現了自己所抓取的塔希裡亞故事集,(那段話我已經放在了文章的最後),當時只是下意識地開始思考,為何這樣的人會導致注定早逝的命運,其後才發現郭敬明筆下的人物多數符合這個規矩,因此得出了這個路徑,如今只是記錄在這裡罷了。

假如日後被證明,我所探究出來的路徑是完全錯誤的,那麼對我來說也很好,今日所記錄的一切會幫我修正以後所思所想。

以及,雖然我看過郭敬明的書,但我並不是郭敬明的粉絲,我看過上千本小說(多數不如何),事實上誰的書我都看,只要有一本書放在我面前我都會拿起來看的。
如果實在是看不懂我說的,可以不用勉強來回复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50103/6100.html

更多阅读

作家郭敬明 郭敬明 80后偶像作家的商业路径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导语:“他们是一种文化符号,形成了粉丝经济,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郭敬明这个7年前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走出来的明星作家,已经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以1300万的年收入蝉联作家富豪榜冠军,而他创办的杂志

郭敬明:创业的成长之痛(三)

    郭敬明告诉记者,选择再一次参加“新概念大赛”,并没有太多的想法,那时他还想着报考心仪的厦门大学经济专业。第二次获奖半年以后,郭敬明没能考取厦门大学,而只是上了第二志愿上海大学。     高考失利,令郭敬明非常沮丧,他觉

郭敬明:创业的成长之痛(二)

先不讲什么文学性、艺术性。这个书来,你能不能看下去、能不能打动你,这就是标准。     而《幻城》又有改成长篇的基础。几经商议,春风决定把赌注压在《幻城》上,作为2003年最重点推出的小说。     时祥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郭敬明关于青春的句子 郭敬明青春散文好句子

郭敬明写过的青春散文中出现的好句子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郭敬明青春散文好句子以供大家阅读。郭敬明青春散文好句子1. 我不知道死亡的时候,凝望苍穹竟然回那么凄凉,一声一声霰雪鸟的悲鸣,斜斜地掠天而去,我看到你的面容浮现在

声明:《郭敬明旗下的作家 如何从作家的角度来评价郭敬明?》为网友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