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张爱玲 同为优秀女作家,为什么萧红没有张爱玲的传播广泛?




这是从跳瘙市场买来的《林语堂名作赏析》。序言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金宏达写的,大致时间为1993年。从序言中可以知道其实在1993年张爱玲仍旧属于故纸堆里没被发掘的作家,声名也不响亮。

可以说,当时的张爱玲和如今的萧红差不多,都处于鲜为人知的状态。

传播广泛,在我看来是因为宣传+推广做得好。而经久不衰,才是才华的功劳。

《深圳商报》上的一份张爱玲80年代后的传播:

1981年11月,张葆莘发表在《文汇月刊》的《张爱玲传奇》,是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但当时的反响并不大。不久后传入内地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才真正推动了张爱玲研究。接着,港台一些有关张爱玲的评论文章也逐渐进入内地,促成了内地文学界的“读张”兴味,张爱玲也逐渐进入了内地一些文学史家和研究生的论文视野。

1984年第四期《读书》和1985年第三期《收获》刊发了柯灵的《遥寄张爱玲》,这篇文章用更开放更有个性的眼光去读评张爱玲,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期的《收获》还重刊了《倾城之恋》,使张爱玲的作品自“文革”后首次在内地面世。同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就用了大约八百多字来写张爱玲,指出张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色彩”,展现了“洋化”环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灵”和人们百孔千疮的“精神创伤”。这是首次将张爱玲写入内地的文学史。

1985年之后,人们开始把张爱玲作为“重新发现”的话题,评论张爱玲时更多地是欣羡其小说手法的特异,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成为了常用的切入角度。如胡凌芝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结构、语言和风格的分析。而宋家宏的《一级一级地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和《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以及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都开始触及张爱玲小说比较深的人性内涵,这批论文的发表标示着张爱玲研究的学术分量逐步加重。

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现代文学作品做原本刊印,收载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

1987年,上海书店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影印了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同时期的宁夏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分别编印出版了多部张爱玲的小说集。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有多篇真正具备文学眼光和学理分析的张爱玲研究论文出现。其中,杨义和吴福辉都在论文中把张爱玲的《金锁记》等作品评为“海派小说的杰作”。

1992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张爱玲文集》,这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张爱玲作品版本。

1994年,有海外归来的新锐学者提出要“以纯文学的标准重新审视百年风云,洞察历史真相,力排众议,重论大师”,为小说重排座次,结果金庸、张爱玲上榜,茅盾落选,一时激起文坛千层浪。

1995年9月,张爱玲逝世,《文学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内地影响较大的几家报纸均做出了重点报道。
商业出版:

安徽文艺社、花城出版社、浙江文艺社、台海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川文艺、三联等都出版过张爱玲图书,总数超过50种。这些图书有张爱玲作品,如安徽文艺出版有《张爱玲文集》(金宏达、于青)、台海出版有《红玫瑰白玫瑰》(梁因编)等;还有有关张爱玲的人生传奇,如山东画报出版的《才女奇情·张爱玲》(于青)、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天才奇女———张爱玲》(于青)、陕西人民的《乱世才女张爱玲》、上海文艺的《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司马新);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出版有《重现的玫瑰———张爱玲相册》(罗玛)。在1995年张爱玲去世时,各种作品的销售更是达到了高峰,《张爱玲文集》成为大学校园的必读书。

和张爱玲有关的电影:

《》(许鞍华执导,1984年,邵氏出品)
《》(但汉章导演,1988,台湾中央影业出品)
《滚滚红尘》(三毛编剧,1993)
《红玫瑰与白玫瑰》(关锦鹏导演,1994年,嘉禾出品)
《》(许鞍华导演,1997年,东方出品)。

有一篇温儒敏写的《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内地的接受史》,我没能找到。

同样地,我又找到了一篇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这套文集居然也是这位金宏达先生主编的,可见这位金宏达先生对于推进介绍中国现代文学出了不少力。

1991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序言:

编者前言◎金宏达

  张爱玲是成名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五十年代初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不甚为国内读者所知,而在海外华人读者中,则有大批为之倾倒的“张迷”。

  八十年代以来,介绍、研究张爱玲的文章时见于国内报刊,张爱玲的作品也重新印行,她又引起了国内读者的注意。

  张爱玲的成名作——《传奇》与《流言》,也是她的代表作,属于中国现代文学范围。

  要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应当了解张爱玲的创作。

  张爱玲一九二一年出生于上海。她的家庭门第曾颇煊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人物,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被李鸿章招为女婿。其父是典型的遗少,旧习气既深,性情又甚坏,而其母则颇受西方文化薰染,几度与小姑联袂赴法,伉俪二人不和,终至离异。不久,其父又娶后母。张爱玲自童年时代起,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之中。

  透过封建家庭的衰败、腐朽的景况,她对古老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了较深切的体认,世态人情的悲凉,生存的无奈与哀伤,也深深浸润了她的心灵,对她日后的创作影响甚大。

  另一方面,置身于这样的家庭,张爱玲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包括封建家庭的礼仪、习俗、服饰、器物等,在《金锁记》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她是何等熟稔!),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自小即在中西文化方面打下了较宽厚的底子。从收入《流言》的许多文章中,随处可见她对诗、小说、电影、美术、音乐、舞蹈和中国戏曲,均有较高的鉴赏力、感受力,和丰富、活泼的知识。她很早就爱画画,也学过音乐,尝试写过各种类型的小说。关于这方面情况,可参看她的《天才梦》一文。她在这篇自叙传一开头就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她的这份天才终于在文学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张爱玲中学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在这里,她首次在校刊《国光》上发表习作:小说《牛》、历史小说《霸王别姬》,以及一些书评,其文思、笔致、才情,令人瞩目。

  经过一段刻苦学习,她考上伦敦大学,受阻于战争,未能到英国,而进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遇到许多外国学生和华侨商人,这些人物后来都成为她的小说的描写对象。一九四二年,又因战事返回上海,开始了文学生涯。

  其文学生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张爱玲成名的时期,也是她创作上收获最丰的时期。从《沉香屑 第一炉香》发表后,她的一系列小说和散文就在《紫罗兰》、《杂志》、《万象》、《天地》、《小天地》、《苦竹》、《古今》等刊物上陆续面世。到一九四四年九月,小说结集为《传奇》出版,共收小说十篇(《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凡二十四万字。一九四五年初散文集《流言》出版,共收散文三十篇,大约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以前刊出的散文均收在其中(略有遗漏)。一九四七年《传奇》增订本出版,增收《留情》、《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国的日夜》,共五十万字,均为一九四五年以内的创作。另外,这一时期还有两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连环套》与《创世纪》。

  关于这些作品的特色,下文谈到海内外研究情况时将予介绍,这里值得提出的是:1。

  这一时期,张爱玲初登文坛,崭露头角,引起关注和惊异程度甚高,曾被人目为“奇迹”,因而名噪一时。2。这一时期也是作家张爱玲的主要创作时期,时间虽短,产量颇高,且大都较精粹,而其时她才二十出头年纪,在文学史上诚属少见。3。张爱玲不仅在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路数,而且对各种文学体裁的驾驭,都颇具功力,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好;小说中也不只是写短篇小说,《传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从规模看已是中篇,另外她也着手写长篇,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小说家的才能。

  (二)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全国解放初期(一九五二年张爱玲出国之前)。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正发生地覆天翻的历史性变迁,张爱玲的创作不再引起注意,然而,她也并未辍笔,甚至还可以说相当勤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十八春》,中篇小说《小艾》、《多少恨》(据电影剧本《不了情》改写),散文《华丽缘》,电影剧本《不了情》、《南北和》、《太太万岁》以及其它一些作品等。

  由于张爱玲自己创作起点较高,这一时期作品无明显突破,但若认为她的起点即是终点,似可商榷,因为这一时期的创作表明,她是有若干进展的,例如,以往她主要写作中、短篇小说,《连环套》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途夭折,《十八春》则是她第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此外,她还着手于电影剧本的创作。又如,《十八春》、《小艾》等作品均可见当时进步潮流的某种影响,一面加强了对旧中国黑暗的揭露,一面也借人物的命运转捩,展现了新生活的曙光,虽然这种影响后来又为她否定,但在创作上毕竟客观存在过。

  (三)一九五二年去香港后至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前。在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期间,她写了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部小说,虽也被海外某些评论者揄扬有加,无论作者,还是评论者,文字中都无可否认地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用以观察、表现、评价解放初期中国社会生活,必然与真实相忤。而与真实相忤的作品,其价值就值得怀疑。此间也偶有其它创作,如《五四遗事》(一九五七年),虽是短篇,却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文字也由绚丽归于平淡。从总的方面看,她在创作上已渐呈罢手之势,是由于源泉枯竭,抑心境转换,尚不得而详。

  (四)六十年代到美国定居至今。这一时期可称之为张爱玲创作活动的后期,其文学工作颇有“善后”的特点,先后将旧作《十八春》改写成《半生缘》(后改名为《惘然记》)

女作家张爱玲 同为优秀女作家,为什么萧红没有张爱玲的传播广泛?

  ,将《金锁记》改写成《怨女》,出版了网罗旧作的《张看》与《惘然记》二书,也有一些小说、散文新作,如《色。戒》、《谈读书》、《谈读书后记》、《忆胡适之》等,但数量甚少。另一方面,重点似已转移至学术研究与翻译。一九七七年,二十万字的《红楼梦魇》出版,内收“五详”《红楼梦》论文,是一部对《红楼梦》做精深研究的书,显示了她长期致力于此的造诣。她除从事一些英译汉的工作外,又将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译成英文。

  张爱玲在美国深居简出,杜门谢客,她的情况也很少为人所知。

  张爱玲甫登文坛其创作就不同凡响。这样的作家不可能不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和研究者持久的兴趣。这里,拟简要介绍一些对张爱玲创作的主要评价,以资参考。

  一九四四年发表的署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系著名翻译家傅雷的手笔。此文至今在张爱玲研究中仍是很有分量的一篇。它首先从回顾当时文坛的缺陷角度,肯定了张爱玲的成就,称赞《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在这篇作品中,情欲得到了深刻的勾勒,其作用亦显得很重要,主角曹七巧的悲剧令人感到惆怅和悲哀。“结构,节奏,色彩,在这件作品里不用说有了最幸运的成就。”在心理分析方面,张爱玲善于“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人物“每一个举动,每一缕思维,每一段对话,都反映出心理的进展……每句说话都是动作,每个动作都是说话,即使在没有动作没有言语的场合,情绪的波动也不曾减弱分毫。”又说:“新旧文学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正是恰到好处。……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像在这篇里那样的尽其效用。”文章还对《连环套》予以严肃批评,并指出张爱玲创作题材偏窄,局限于男女间的事情,同时又有一种“淡漠的贫血的感伤情调”。

  张爱玲的《自己的文章》在这里值得一提,它不仅是对傅雷的批评的回应,而且由于其中阐明了她的审美观点与创作见解,对评价其作品相当重要。在这篇文章中,她宣称自己喜欢有更深长的回味的“苍凉”,喜欢像“葱绿配桃红”的“参差的对照”。“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不那么强调主题,而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也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她虽然喜欢素朴,却“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与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素朴的底子”,文章虽或过于华靡,心所向往的还是海水一般“饱蓄着洪涛大浪的气象”。虽然“只是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却是意在写出人性的素朴与放恣,并有意于“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要了解她的凄迷、惝*w的小说世界,不可不细读她的这篇文章。

  海外兴起“张爱玲热”,与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为她辟专章,并给予极高评价直接有关。夏氏称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说张爱玲“一方面有乔叟式享受人生乐趣的襟怀,可是在观察人生处境这方面,她的态度又是老练的、带有悲剧感的——这两种性质的混合,使得这位写《传奇》的年轻作家,成为中国当年文坛上独一无二的人物”。张爱玲创作的特色包括:(一)意象繁复、丰富,“《传奇》里所描写的世界,上起清末,下迄中日战争;这世界里面的房屋、家具、服装等等,都整齐而完备。她的视觉的想象,有时候可以达到济慈那样华丽的程度。”(二)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三)处理人情风俗十分熟练,对人的性格揭示深刻,“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微妙复杂的关系,把握得也十分稳定”。一方面受弗洛依德和西洋小说的影响,心理描写细腻,且能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得益于旧小说,对白圆熟,和摸透了中国人的脾气。“《传奇》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道地得可怕;因此他们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夏志清还指出,“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在她的若干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隽永的讽刺,一方面是压抑了的悲哀。这两种性质巧妙的融合,使得这些小说都有一种苍凉之感。”

  在夏志清评论之后,海外研究张爱玲的论著出了不少。一部分致力于对张爱玲作品进行深入探究与赏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水晶的《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一书中所收论文,如在《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中,他分析张爱玲对意象娴熟而巧妙的运用,为读者打开了观看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又一视境。《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神话结构》虽为大胆的假想分析,却也别具只眼,富有新意,开掘出了作品中形象意蕴的繁复层面。《潜望镜下一男性——我读红白玫瑰》一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人物心理描写更是有精彩的解析,以郁达夫的不足作对照,或有扬此抑彼之嫌,但听水晶细细道来,使人对张爱玲洞察人物心理之深与表现技巧之高,不能不佩服。水晶的评论,能引起读者对张爱玲作品更为浓厚的兴趣。还有一些研究论著评析了以往评论中较少谈到的作品,以及张爱玲的近作,扩大了对张爱玲的了解。

  另一部分则是对张爱玲创作有不同看法,并展开了交锋。

  对张爱玲创作持批评态度的评论者可以唐文标为代表。唐文标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活在新时代中的租界上海的旧作家”,是“没落的上海世界的最好和最后的代言人”。在《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早期小说长论》一文中,他从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及其构建的角度,指出张爱玲的世界是荒凉的,“死”的,里面的人物也都在走着死亡的路,“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在他看来,这都是与时代脱节的,而且缺乏积极的社会作用。唐文标与一些持相同意见的人都认为张爱玲创作题材狭窄,人物平凡,有趣味主义倾向。

  唐文标等人的意见遭到朱西宁等人的猛烈抨击,被认为是“题材决定论”和狭隘功利主义。

  对具体作品评价也有见仁见智,看法各异的,例如,有人对《怨女》和《金锁记》进行比较,认为《怨女》在情节上,欠缺《金锁记》那种复杂与深入,也缺乏深度和严谨的结构(王拓:《〈怨女〉和〈金锁记〉的比较》)。也有人认为,《怨女》削除了女主角的女儿,减低了悲剧的力量;但在结构和文字表现方面,《怨女》处处胜过《金锁记》(李元贞:《文学论评——古典与现代》)。

  应该指出,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虽然也喜爱张爱玲的作品,赞同对张爱玲的小说成就及其创作才能予以较高评价,却不同意盲目推崇,这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

  国内对张爱玲的介绍和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再度开始的,张葆莘的《张爱玲传奇》(《文汇月刊》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和柯灵的《遥寄张爱玲》(《读书》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以散文的笔调介绍了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特别是后一篇,作者以张爱玲老友与历史见证人身份,夹叙夹议,写来真情动人,评品允当。陆续发布的研究文章,有的看重张爱玲独特的艺术表现领域,认为:“她的作品对沪港畸形社会及其历史渊源的探索,很能体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独特的一角,一定程度地把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媾合所缔造的文化畸形儿的特点作了传神的勾勒。这一幅幅旧中国的社会风情画及其道德性极强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较少为人涉及,因而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丁尔纲:《“龙”的生活与“龙”的艺术——读张爱玲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也有的看重她“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和特点溶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而又悲哀,富丽而又苍凉;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朦胧的暗示,而又力求作真实、精细的刻绘;强调启示和联想,而又不摒弃传统小说的路数”,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道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对小说的现代化和民族化会有启发。(金宏达:《张爱玲短篇小说选。前言》)还有人感兴趣的是:“一方面,是小说十足的‘现代气息’,在她精心营构的艺术世界里所展示的地道文化人意识实现了对以往小说镜子般反映生活模式的超越,……

  另一方面,却是小说的平民化表现。“(王嘉良:《贵族艺术的平民化表现》,《天津社会科学》一九九○年第一期)。也还有些研究文章试图从不同角度切入张爱玲的创作,如从作为创作主体的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对创作的影响来理解她的作品(宋家宏:《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文学评论》一九八八年第一期),对张爱玲的作品与《红楼梦》作具体的比较研究(吕启祥:《〈金锁记〉与〈红楼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以及从女性文学演进的角度阐述张爱玲作品的思想内涵(于青:《女奴时代的谢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一年第二期)。

  所有这些研究都显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是有着众多幽丽、迷人的景观值得发现和欣赏的。

  关于张爱玲著作出版情况:《传奇》最早于一九四四年九月由上海杂志社出版,同月再版,加上一篇序言。《传奇》增订本一九四七年由上海山河图书公司出版。《流言》则于一九四五年由中国科学公司出版。《十八春》于一九五一年十一月由上海亦报社出单行本。一九五四年,《传奇》在香港由天风出版社出版,改名为《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依一九四七年版印,加一篇再版序。另外,《秧歌》与《赤地之恋》,也在香港出版英文本和中文本。

  一九六八年,台北皇冠出版社重印和新印张氏作品:《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流言》、《秧歌》、《怨女》、《半生缘》、《赤地之恋》。一九七六年,《张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内收《连环套》、《创世纪》、《姑姑语录》、《忆胡适之》、《谈看书》、《谈看书后记》、《论写作》、《天才梦》,另有自序一篇。一九七七年,皇冠出版社出版《红楼梦魇》,一九八三年,又出版《惘然记》,内收旧作小说及《五四遗事》和《色。戒》(《惘然记》系《半生缘》改名)等。

  近年来,国内主要有上海书店影印旧版《传奇》、《流言》发行,也有一些出版社出了不同的选本。

  由于特殊的历史情况,虽然张爱玲本人尚在世,其旧作亦需进行发掘,台湾唐文标教授钩沉辑佚,用力甚勤,先后出版了《张爱玲卷》、《张爱玲资料大全集》,收集了张爱玲许多旧作佚文,以及与张爱玲有关的资料,有助于人们了解张爱玲文学生涯的全貌。近来国内又有陈子善同志陆续发现张爱玲的一些旧作,如中篇小说《小艾》及短篇小说《牛》、《霸王别姬》等。

  本文集就是在张爱玲的旧作佚文不断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编辑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全集分四卷,第一卷是短篇小说,第二卷是中篇小说,第三卷是长篇小说,第四卷是散文及其它。打散了以往各书的编排,以往旧作佚文补入,且对体裁作较合理的划分,一般以三万字左右定为中篇,十万字以上定为长篇,均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以见其创作轨迹。本文集主收张爱玲在国内期间的创作,故其学术论著如《红楼梦魇》、校注、译文等均不收入,其在海外的创作少量酌收,其它大都作存目处理。

  这种编辑方式仅为尝试,错误之处,敬希指正。

一九九一年元月


1991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同为编者的于青的《张爱玲传略》中的一句话:

  知道她的,凡她的便称为好,好得无法用语辞来形容,只能用叹词和摇头表示其好;不知道她的,一点不知,她的名字听起来普通到俗,不是笔名也不是雅名,使未闻其名其人者不由会反问,她是谁?

以上这些,我是想说。同位优秀女作家,张爱玲和萧红两人并不会因为自身的才华得以广泛传播。

至少,张爱玲在80-90年代这一时期,虽然已经有作品重登重要文学杂志,一部分作品已经重新出版,。1991年已经有编者整理了张爱玲的文集重新结集出版。可是文集出版两年,编者居然还要说上一句:张爱玲仍旧是完全被沉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可以想见,张爱玲即便历经十年,也未能在大陆大红大紫。但是此时张爱玲的技能已经完成冷却,只等待最后的大招了。

引自某篇论文:

1995 年张爱玲去世又一次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国内影响较大的几家报纸都做出了重点报道,很多电视台也播报了她去世的消息,悼念的文章在各种杂志上频频出现。张爱玲甚至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从官方到民间,从专家到普通市民,人人都在关注、都在谈论。

之后,张爱玲可以说是经历了兴起、沉寂、再度兴起、再度沉寂、再度兴起这样的趋势中。

而张爱玲之所以站得住脚,是因为一些具有话语权的人对于张爱玲的肯定。比如台湾的研究者水晶,朱天文、朱天心姐妹(朱天文是侯孝贤的御用编剧,侯孝贤的电影方面的地位可以跻身亚洲前列),以及三毛、琼瑶的推崇(80、90年代三毛、琼瑶的作品在大陆兴起,读者甚众)。在香港,大学的研究、研讨会一直不曾间断,亦舒、李碧华等畅销书写手的推崇。在国外,夏志清等人的研究。可以想见,八九十年代大陆文化还处于劣势地位,大众的喜好也倾向于台湾、香港的电视电影书籍。而文艺大咖不遗余力地力荐,彻底将张爱玲推向了文坛的至高地位。

之所以张爱玲传播广泛,在于张爱玲的作品,在宣传+推广方面做得十分好。

宣传,有一线掌握话语权的文艺大咖、学者对张爱玲的力荐,此外,由张爱玲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且都是由知名导演、知名演员合作完成)一直没有间断。

推广,上面我列了一些出版张爱玲小说的出版社,数目众多。并且张爱玲小说至今仍未出完,仍时不时给人惊喜。

而反观萧红。

我几乎找不到太多关于萧红的宣传+推广。

宣传方面,一直力推萧红的,在国外要说葛浩文。当时夏志清是先编写完《中国现代小说史》,而后才读到萧红的小说,他也曾十分可惜。

夏志清的话:

夏志清:萧红太厉害了,张爱玲下来的女作家就是她了,《生死场》和《呼兰河传》都是非常好的小说。后来我决定要去写萧红的时候,我找了柳无忌,因为她妹妹柳无垢跟萧红是好朋友,所以我通过柳无忌找他妹妹,了解萧红的情况。这个时候,柳无忌告诉我,他的学生葛浩文也在将萧红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写。我想要是我把萧红写了,他就没得写了。所以,我最后没有写萧红,之后我还写了书评捧葛浩文的这本关于萧红的书。结果大家都以为我没有写。但我挺欣赏葛浩文的,因为他英文、中文都好,对中国也很有感情。所以在他写萧红的时候,我也没告诉他,我本来也要写的。葛浩文后来对萧红研究还是有很多贡献的。但我可以说,在我之前,真没有人写过文章说萧红的好,这就跟我之前写张爱玲的好一样。萧红和张爱玲,都是我看文章看出来的,钱钟书也是我第一个看出来的,以前人家说他是学问家不是小说家。


所以十分可惜,如果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能有萧红的一席之地,至少萧红能够得到一个至少大家可以认可信服的评价,愿意根据这个评价看一看她的书。

而葛浩文为人所知,是因为他翻译了莫言的小说,从而为莫言夺得诺贝尔文学奖出了一臂之力。所以葛浩文又很难像夏志清那样,有那么强大的影响力,推荐谁谁就可能红。

这种国外对萧红的评价,由于评价人地位不高、话语权不足,很难引起国内的重视。

而在国内,萧红的研究者中最为知名的是季红真。估计大家不知道。但是如果你买萧红全集之类的书,很有可能会看到季红真写的前言。

当然也有娱乐圈人士推荐,舒淇。舒淇曾经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是萧红。可是这种推荐说服力度很小,你怎么看待女明星的文化水准呢?你会去读女明星读的书吗?

此外,金庸也盛赞过萧红的才华。

国内国外对萧红的评价,都没能掀起舆论狂潮。台湾,不太会推崇萧红这样的作家。香港,市民文化、小资文化也很难推崇萧红这样的作家,大陆,萧红的处境一直都是左翼的认为她很右,右翼的认为她很左。不看书的不知道,看书的觉得这种革命文学没劲。

至于推广,萧红小说的出版断断续续,可能这个出版社出本《呼兰河传》,那个出版社出本《马伯乐》,再过个几年有些出版社出现代作家全集了,把萧红算进去,也出本萧红全集。甚至我看到萧红最近的出版,是凤凰出版社出的萧红全集,分本出的,不再是挑选之后的一本。而且萧红小说会在哪里卖呢?我以前也没注意,有一次去和我们同学帮他弟弟买词典,我是在儿童文学那一栏看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当然还有老舍巴金的书,估计是因为小学课本里面有《火烧云》的缘故。

萧红传播之所以不广泛,是因为宣传和推广真的都没能做到。

萧红作品在高中有几篇,我印象深刻,因为是这几篇文章,是我开始阅读萧红的--初中看完张爱玲,高中遇到萧红,两位中国现代唯一杰出的女作家,恰巧在我的阅读历程中来的十分早。高中课本是人教版。高一时,在语文读本(不是课本,是同时发的读本)里看到了萧红的《饿》,初中看到的都是80后写手伤春悲秋玩小资,第一次看到一个作家,还是女的,居然写自己挨饿。其次是高二传记课本《回忆鲁迅先生》,然后是现代小说课本《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小团圆媳妇之死》是那种天真视角下的残酷,我觉得萧红这么写,也是太新颖了。而后买到了一本萧红全集,看了《生死场》、《王阿嫂的死》等小说和散文。

就我来说,萧红和张爱玲是唯一两个可以撑得上是作家的女性。两个人都具有十分强的可读性,并且文学史上,注定有两人的位置。在民国作家写手的文章读过一些后,我每年都会重读一部分,最后只剩下几位作家还可以读:鲁迅、张爱玲、萧红、老舍、钱钟书,有时读读沈从文。

看了那么多评论。

有人说张爱玲之所以比萧红传播广泛,是她更有才华。我还是坚持我的看法,传播广泛,是因为开始宣传+推广做得好,而之后张爱玲经久不衰,是因为张爱玲的才华。

举个栗子。

这是蒋峰2012年10月11日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条微博:

有一次在上海书城,是浙江文艺的夏老师吧,接一个短信,讲一个段子,说刚刚莫言在西单图书大厦坐了俩小时,只签了八本《檀香刑》。结束后莫言放话说,以后这事再也不参加了,回家都没心情写书了。那是2004年夏天,当时听着真心酸。

而之后莫言的书卖了多少可想而知吧!

再举个栗子。

郭敬明旗下的笛安,2008年未在《最小说》连载《西决》时,出版的几本书,销量在1w册左右。《西决》卖了70w。之后笛安的小说重新出版,销量均在10w以上。

所以,有才华很重要,但是才华和传播没多大关系。想要传播得好,得造势,得有一群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夸奖你的才华,甚至仰视你的才华。其次,你得找一家大平台,为什么广告都爱往央视。湖南台打,为什么演员愿意演张艺谋的戏,为什么唱歌的都像参加《中国好声音》。为什么呀?

最后,说上几句难听的话。张爱玲和萧红,是中国唯一具有可读性的女作家,别给我扯什么三毛、亦舒、李碧华、安妮宝贝、张小娴--对这些人最好的定义,是女性写手而不是作家。你读张爱玲不读萧红,是损失,你读萧红不读张爱玲,也是损失,你两者都读,当然也未必喜欢(两人身世实在坎坷,难免一群街头大妈大爷议论纷纷,以国家主义、道德问题向她们开炮)。

而且,张爱玲没一些人说的那么尖酸刻薄,多读读张爱玲的资料,尤其是台湾的水晶拜访张爱玲时张爱玲的文章,就可见张爱玲其实十分善良,她只是冷眼旁观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的虚伪与无力。再有,张爱玲晚景凄凉这也成了无力回天的言论了,对于一个作家,写作是第一要务,而写作一般都得保持孤独的状态,所以张爱玲晚年在赖雅去世之后独自一个人生活,生活得好好的。家徒四壁也是因为心性原因,不想搞得香车美酒、奢靡繁华了。她不是没钱。

再引一段,宋以朗的叙述:

张爱玲晚年的经济状况

林式同还去银行把张爱玲的存款取出。张爱玲在美国有六个户口,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林式同总共找到有28,107.71美金。去银行取钱并不能凭着一份所谓遗嘱就可以拿到,因为银行不会根据一张纸头而将户口全数转账。林式同要经过洛杉矶市遗产承办法庭去办理手续,需出具死亡证明、确认遗嘱、确认遗嘱执行人。完成后,法庭就会发指令给林式同去银行取钱。外面有一些说法是,林式同从来没走过法律途径就把钱取出了,因此没有法律效应。这种说法是完全不可能,银行不会随便把钱给人,他们只服从法庭的指令。

林式同先把张爱玲银行的两万八千美金全数汇给我父母,并列出消费清单,包括黑箱车、冷藏、火葬、租船、找遗产承办法庭所用的律师费、所租单位的清洁费、搬运费、电话费、邮费、煤气费、电费、把东西运回香港的运输费等。林式同告知上述费用估计是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七元三分钱美金,我爸妈随后就把这笔费用汇还给他。张爱玲有两万八千美金的存款,当时港币汇率是7.75左右,所以张爱玲死后是有二十几万港币,这在当时不算多也不算少,网上有人说她生前贫穷到需拾纸皮来糊口,是无稽之谈。

我要补充的是张爱玲究竟有多少钱。先前我们说美国银行有两万八千多美元,扣除身后事费用后是一万七千美元左右。我手上有些张爱玲与我父母的通信,里面有提及财务报告,我爸爸在香港帮张爱玲买了一些外币或定期存款。哪个国家利息高,通货膨胀低,赚的钱就比较多。我妈妈在香港以她自己的名义开了多个银行户口,其中一些是帮张爱玲管理的存款,但也有其他户口是我父母,我三叔宋希,与其他亲朋戚友的。我不清楚哪些钱具体属于哪个人,银行也不会随便给我详细资料,因为他们不可以无故揭人隐私,子女也不例外。

这里有一张纸条,1996年12月18日,是我妈妈的笔迹,上面写着张爱玲的英文名字E .C hang,计算“绿簿子”(银行外币存款)剩余32万多美金。这不是什么法律认可的证据,因为只是一张字条。按照当年的汇率,那大概是240万港币左右。如果张爱玲当年带这笔存款回中国就是个百万富翁了。今天莫言拿到一百万美元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还会给人取笑他在北京买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万港币在大陆(或香港)不是一个小数目。


所以感慨经济状况,什么经济独立才能精神独立的专栏写手的文章不可信。经济独立,只能带来精气神独立。精神独立根本用不着经济独立。

再有,萧红也绝不是某些人口中说的,没独立性的女人。人家就是爱依赖男人你管的着吗?我就愿意和那些我爱的人谈恋爱你看不惯自戳双眼别看呀?我就是怀着一个男人的孩子和另一个男人好了你有本事你做没本事羡慕嫉妒恨呀?对于这样的人,可能一辈子最大的价值,就是活出了“恪守妇道”。

还有,萧红的经济状况也绝没有那么糟糕。在她出版了《生死场》之后,萧红就不再像之前那样挨饿受冻没钱花了,可以说,有了小小的一笔资产。这时候之所以还要爱玩这个爱那个纯粹出于内心的爱欲。

总之,张爱玲传播广泛了。不过,也只比萧红早了20年。《黄金时代》已经上映了,知名导演许鞍华,文艺圈盛名谬赞一堆的编剧李樯,文艺女神汤唯、郝蕾、袁泉,再加上冯绍峰、朱亚文、王千源、王志文等一众演员,足以达到一个强大的宣传效果。几年后,要是关锦鹏携舒淇再拍个关于萧红的,萧红在有点八卦猛料,宣传个几十年没问题。

至于推广,估计如今肯定有一堆出版社打起了出版萧红的小算盘。

萧红的传播不广泛,可能只是暂时的。但是萧红和张爱玲的文学价值,是永久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50103/6242.html

更多阅读

温柔与暴烈——张爱玲与黄碧云的女性书写比较 温柔与暴烈

平剧艺术里存在着以张君秋为代表的张腔,四十年代风靡一时,至今仍是广泛传唱的主要腔派。相应的,小说界亦存着“张腔”。小说界的张腔以张爱玲肇始。张爱玲以其独特的作风与细腻的文笔,屹立了文坛五十年。一九九五年,才女张爱玲在香港遽逝

张爱玲的“人生三恨” 一恨海棠无香 人生三恨

这就是张爱玲人生三恨之一的那无香的海棠么?2008年3月26日午后,在近郊一家小工厂的院子里,看到这株艳美的娇丽时,眼睛真的为之一亮。我问识者这叫什么花,识者回答说是海棠。我蓦然想问,这就是张爱玲人生三恨之一的那无香的海棠么?而且,据资

张爱玲传奇 传奇 张爱玲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

语录 经典语句-张爱玲 张爱玲经典语录及出处

张爱玲 语录 经典语句作者:张爱玲张爱玲资料: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

《张爱玲文集》全集. 张爱玲文集pdf

张爱玲文集卷一都市的人生 张爱玲著 曾湘文选编目  录到底是上海人 代序一 纷繁家事私语天才梦…童言无忌姑姑语录说胡萝卜夜营的喇叭公寓生活记趣二 女性风景炎樱语录吉利双声我看苏青〈附〉苏青张爱玲对谈记气短情长及其他

声明:《女作家张爱玲 同为优秀女作家,为什么萧红没有张爱玲的传播广泛?》为网友頖亂灬冭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