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去世 杨绛先生去世了,虽然我一本她的书都没看过,但是我就不可以发朋友圈纪念她了吗?

(一)


我总结了任何一位名人去世后网络舆论的走向:


第一阶段:众多人会在朋友圈等社交网络齐刷刷的点蜡烛,祈福、震惊、愿天堂没有伤痛,接着分享生平事迹、成就,“生前送给年轻人的XX句话”之类。


第二阶段:一部分人会指责上面那部分人跟风、装X、附庸风雅,“你根本没读过XXX的书”“恐怕今天之前你都不知道XX是谁吧”“少看脑残鸡汤文保智商,XXX根本没说过这些话”。


第三阶段:又会有一小部分人高高在上的指出,你们悼念的这个人其实不咋地,然后从边边角角道听途说找点黑材料出来,比如什么这个谁谁谁生前很好色啊,那个谁谁谁背地里坑过人啊,大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你们悼念的那个人都是欺世盗名之徒的感觉。


第四阶段:当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声音不断放大之后,会有一些理中客的同学,指责第二阶段开地图炮的行为,表示我就是XX的深度粉凭什么我不能悼念;还有一些摆事实讲道理,反驳第三阶段某些人提出的黑材料,指出你们才是欺世盗名之徒,蹭热点吃死者的人血馒头。


当然,还有第五阶段,就是我这种货色,直接指出几派观点,预言一下舆论走向,告诉大家网络就是个荷尔蒙过剩的舆论放大器,大家都省省吧:

发了这条微博,果然网友们纷纷表示,诚不欺我也。发了这条微博,果然网友们纷纷表示,诚不欺我也。

在朋友圈的满屏蜡烛之后,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酸酸”的文章,指责网友们的悼念并不得法。


类似于“你连XXX的书都没看过,你还在朋友圈里悼念他/她”这种言论在当年季羡林去世、马尔克斯去世的时候就很是盛行,如今杨绛先生过世这一观点又喧嚣尘上。我是想为终结这种无休无止的口水仗做一点努力,也希望这些大师先贤们能走得安详,毕竟他们这些搞学术的文化人生前就不会有太多的关注,自己的死成为了新闻事件还要让一些人吵来吵去不得安宁,肯定也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那么我们就来认真讨论一下这个观点,我没有读过季羡林、杨绛、马尔克斯的文章,我就真的没有权利在朋友圈给他点一根蜡烛了吗?

(二)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过,“同理心”是我们每个人重要的情感之一。现代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人的大脑存在一种“镜像神经元”,我们通过这种“镜像神经元”模仿或模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镜像神经元在相同的情感性大脑回路中,会被自动激发去感受他人的感受。比如有人在你面前吃土,你的神经元会构建一幅你自己吃土时的模拟感受,从而会对他人的苦难产生一种“感同身受”。他人的悲惨境遇,通过镜像神经元和大脑的其他部分让你感动身受,为了摆脱这种情绪,你自然会希望他人的悲惨程度可以减缓,这就是同情心的产生机制。


看到别人一些平常的苦难,我们就会产生同情心和不适感,更可况死亡呢。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就像季羡林、杨绛这样德高望重的长者过世,感受到心情上的沉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能我们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可能想到了对自己有过帮助的老教授、老师傅,在这种略带沉重的心情下在朋友圈里表达一下哀思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比如一些白领劳过死或者是年纪轻轻患了绝症,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普遍的悼念行为,很可能就是想到了时常加班的自己、想到了身体不太好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甚至与这些猝死的年轻人素不相识,我就是今天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为什么我就没有对一个逝去的生命表达哀思的权力了呢?


按照这种逻辑,如果没有读过杨绛先生的文章,就没有权利在朋友圈悼念她,那么要是纪念如钱学森等两弹一星的功勋,还要学一学核物理么?


当然,我完全能够理解那些指责朋友圈里点蜡烛是跟风、装X、附庸风雅的指责,因为相当多数人的悼念,太不走心了。就比如说拿一段杨绛先生根本没有说过的话张冠李戴,就比如配一张林徽因的照片说杨绛先生千古,种种此类不一而足。


就因为网络上这种低智商跟风的言论太多,所以舆论的反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也会把认真悼念的拉群人拉下马,一说就成了“你们这群悼念的人装X”如何如何,可能有的人很委屈啊,我真的是喜欢杨绛先生的文章,我真的是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我也没有去分享那些谣言鸡汤文,凭什么我就成了跟风、装X、附庸风雅了呢。这就跟劣币驱逐良币、极端穆斯林绑架温和穆斯林、田园女权主义者绑架女权主义者、极端猫狗粉绑架爱猫爱狗人士是一回事。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讲道理。


(三)


我们现在的网络舆论中有一种浓浓的戾气,当然现实社会中这种戾气也很不小,但是网络无疑成为了一个放大器。如果说我对面坐着一个人,说杨绛先生过世我好心痛,我肯定不会讲你少装X啦人家书你读过几本啊,哪怕有一点情商的人都知道该怎么做吧。再比如饭桌上,可能是父母的同事可能是家里的长辈,说了一个特别蠢的谣言,我能说hhhh别犯傻了小学生都知道这是假的吗,我得给人家留面子是不是?网上就无所谓了,网上的人际交往成本几乎为零,一言不合就拉黑,一句不对就问候对方父母,难不成你隔着屏幕来打我啊。


我一直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达成网络上理性讨论的共识,也不指望那么多的喷子能看明白,但是如果看明白的人认同、遵守,那么这已经是一件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事情了。首先,在网络上我们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表达观点的权力”这一点想必大多数人都认同。


但是在这样一种理念中,就会陷入一种怪圈,就比如说“悼念杨绛是我的自由,你凭什么指责我?”“看不惯你悼念杨绛也是我的自由,你凭什么指责我指责你?”“既然如此我也看不惯你指责我悼念杨绛,你凭什么指责我指责你指责我?”…………从此就陷入了一场无休无止胡搅蛮缠之中。

杨绛去世 杨绛先生去世了,虽然我一本她的书都没看过,但是我就不可以发朋友圈纪念她了吗?

在西方历史中,最初的自由主义者就是坚持这种理念的,他们反对税收,反对家长式立法(比如说开车系安全带啊,禁止毒品交易啊,因为这是我的自由啊,政府无权干涉)简而言之就是用“关你屁事,关我屁事”来处理所有事情。


然而这种设定毕竟是不成熟的,比如从逻辑上那种死循环就难以解释,比如说坚持自由主义者的种种理念整个社会就无法运行。为此,自由主义大佬约翰·密尔创作了划时代作品《论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中心论题有三个:


(1)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2)论个性自由;

(3)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


其实约翰密尔非常鸡贼,书的题目是叫《论自由》(On Liberty),其实核心讲的是有哪些“自由”需要被限制,明确定义了自由的边界。也正是因为此,“修正自由主义者”约翰·密尔,被那些“原旨自由主义者”视为“叛徒”。


这点小把戏没有逃过大师严复的眼睛,他在翻译《论自由》的时候,将题目定为《群己权界论》。仔细品味一下这个题目,才是完完全全的领悟了图书的精髓,真是让人击节赞叹,由衷佩服。


不讲过多的理论了,太枯燥,我们直接说结论就好了,就用悼念名人这件事举例:


(1)一个人悼念杨绛先生是我的自由,无论他是附庸风雅还是装X,别人都无权指责我。


(2)如果一个人传播了谣言、或者对杨绛先生恶意抹黑,那么他就触犯了言论自由的边界,“犯了错就要认,挨打就立正”。


(3)你认为我给杨绛先生点蜡烛是装X,但是我可以展示我购买她的书籍、我的读书笔记、我之前写杨绛的文章,证明我是她的深度粉,那么你对我的恶意揣测同样触犯了自由的边界,你需要收回你的言论并给我道歉。


就这么简单,over。



再多一句嘴,我尤其是烦那些一有人去世就拿出点犄角旮旯的黑材料说事情的,一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嘴脸。你要真想黑谁有话干嘛不等人生前说,是又想蹭热点又想高高在上吧。毕竟网上各种信息,三分真七分假,你既然拿出一个黑材料至少得允许对方举证、反驳吧。非等人家去世了之后嚼舌头,不管真假都是欺负死人不会说话吧。


(四)


我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种种所作所谓都是在“表达自我”,社交网络上的我们不是真实的我们,而是我们想要表达、想要展现的“我们”。我并不认为要把这些所有的事情上升为“装X”,真要这么说的话那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要归为“装X”了。


就像你说我给杨绛点蜡烛是装X,那我还说你这是装X呢,你不就是通过批判大多数行为来显得自己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独立思考与众不同么?没有必要说的那么重,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表达自我”和“塑造自我”而已。他人的死亡对我们来说,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甚至在说得赤裸裸一些,名人的死亡,只不过是帮助我们“表达自我”和“塑造自我”的工具。这其中的伤痛,恐怕值不了五毛钱。真正的悲伤是留给杨绛先生的亲人、朋友、学生。


网络给了我们这种缓冲空间,也给了我们塑造自己更好形象的余地。可以这么说吧,网络上所有的矛盾、站队、互喷,不过是我们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与他人“塑造的自我”产生了不兼容罢了。包括这几日朋友圈悼念杨绛引发的争论也是如此。放到现实社会中,几乎不会有这种困扰,因为现实社会中根本没有给我们机会去如此直白透彻的“表达自我”。


我最近身体状态不太好,严重失眠头疼高负荷运作,反正就是跟新闻里面猝死的白领差不多,我就在想啊,像我这种一个人在北京租房子真要是出点什么事连个120都没法打,搞不好还真是要十天半个月尸体变质了才被人发现。然后我就会成为新闻里那种《互联网男连续熬夜猝死,专家呼吁年轻人规律生活》连个名字都没有的路人甲。然后大家就唏嘘一阵,讨论一下,这事就过去了。


就像陶渊明的那句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我们对于他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就连名人的死也不过是一种“表达自我”的工具罢了,但是对于家人来说,我们是他们的全部。然而很遗憾的是,我们经常把路人看的太重,亲人又关注的太少。


所以我本文想表达的中心思想的是,不要太在意网络上陌生人的言论,珍惜自己最值得珍惜的那些人。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knowledgewealth)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50103/6243.html

更多阅读

杨绛送给年轻人的话 104岁的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

104岁的杨绛先生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2、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阅读答案(2)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阅读答案(2) 文章来自:学优网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罗银胜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1949年,黄裳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

杨绛先生:说爱情,也说人情

   杨绛先生:说爱情,也说人情  杨绛先生经历过很多,也看透了很多。岁月将她打磨成一粒温润的珍珠,她的话,温暖了很多人,也点醒了很多人。  说到杨绛先生,就不得不提她与钱钟书先生的爱情,这段世人艳羡的爱情在她眼中又是怎样的

杨绛人生哲理名言 杨绛先生人生哲理名言

   杨绛先生人生哲理名言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大家最熟悉的杨绛的经典名言)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

杨绛先生《我们仨》节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我们仨》节选: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次锺书到蓝田去,圆圆并未发呆。假期中他们俩虽然每晚一起玩,“猫鼠共跳踉”,圆圆好像已经忘了渡船上渐去渐远渐渐消失的爸爸。锺书虽然一路上想念女儿,女儿好像还不懂得想念

声明:《杨绛去世 杨绛先生去世了,虽然我一本她的书都没看过,但是我就不可以发朋友圈纪念她了吗?》为网友指定对你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