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批判中国人语录 鲁迅批判中国与中国人,为什么担得起「民族魂」的称号?

所提问题与其后的补充说明关联不大。只回答原问题。


首先要申明的是,「民族魂」的称号不是鲁迅自封的,而是鲁迅死后,左翼文人如郭沫若等人给他加上的。在鲁迅棺材上盖上「民族魂」的大旗,是后人做的,与鲁迅关系不大。
事实上,鲁迅自己也没有觉得有多伟大,他倒是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速朽」,这样社会才显出进步的趋势来。但不幸的是,几十年风雨过后,鲁迅的文字非但没有被人遗忘,他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今日读来,仍叫人叩节赞赏。这倒有点像像九斤老太哀叹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了」。关于鲁迅生平的具体分析,可以参见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三联书店2003年版。

鲁迅批判中国人语录 鲁迅批判中国与中国人,为什么担得起「民族魂」的称号?

再来看,鲁迅「天天骂中国与中国人不好」吗?不是的。

高中以前的语文教育,介绍鲁迅时都会加上三个名词,即「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革命家」之称呼,乃是出于时代的硬伤,此处略去。至少前两个称号,鲁迅是担得起的。而鲁迅的思想皆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所以,考察下鲁迅作品,基本上就能体会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也能解除题主的疑问了。


高考前都背诵过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大量的杂文集《华盖集》、《坟》、《且介亭杂文》等;译著。而在官方的语文教育中,鲁迅笔下的人物大都被政治化了:阿Q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折射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中年闰土的艰辛反映出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痛苦;《纪念刘和珍君》则表现了鲁迅对北洋政府镇压学生的控诉等等。脸谱化的解读,与把鲁迅塑造成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者的形象,这二者是存在关联的。正是由于49年后,此种对鲁迅作品的「标准解读」的盛行,才使人们大都只看见了鲁迅「横眉冷对」的「凶老头形象」,而掩盖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再加上那大量的用于论战的杂文,更加深了人们心中的此种印象。

题主所说的「天天骂中国与中国人」的印象,大概也是来源于此。


但是,先把这些标签抛开,切实地读几篇鲁迅的文字,印象就能大为改观。

先看小说《社戏》中划船的描写: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加粗的动词,当初语文考试时要分析其妙处所在 ==!)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文中的「我」获母亲许可,和玩伴一齐去看社戏的情形。这一刻的欢欣轻松,每个人小时候或许都曾经历过。鲁迅写的虽然是他个人的童年回忆,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却是亘古不变的,而他将这种感觉写得那么传神生动,文学功力可见一斑。

再来看小说《故乡》对少年闰土的描写: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闰土的形象如此英朗,当时第一遍读就记住了「月下刺猹」的画面。而中年闰土却成了另一番模样: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般传神的描写,加上文字所蕴含的深沉的情感,并非一般作家能写出来的。

鲁迅的小说、散文与散文诗,写得都非常好。《狂人日记》又是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刊出时,许多读者竟都以为阿Q写得正是自己;《朝花夕拾》中的温存与童趣;《故事新编》对神话、历史的出色改编......鲁迅作品的精彩,不止在于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还有作品本身出色的文学成就。若离了文学,单是意识形态的强制,是不足以支撑起鲁迅的伟大。
周扬同志当年对鲁迅就是纠结的态度——一方面要借用鲁迅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厌恶鲁迅的「无组织、无纪律」——但是周扬的文笔实在是比不上鲁迅。至于现在的周小平同志们,更是比周扬不知差到哪里去了。

接着再来看鲁迅的杂文。杂文是用以战斗的文字,习惯于以小见大,惯用反语、讽刺。这里节选一段《灯下漫笔》:
「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舖張,修史時候設些什么“漢族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灣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說法在這里——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一个简单的银元币值变动风波,引发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思考,鲁迅思想的深刻就体现在这里。各位可以自己去找来文章读一下,自己体会下。
(江苏2011年的高考选了鲁迅的杂文《捧与挖》。虽然有众多的学子倒在了这篇文章上,单就文章本身而言,水平还是很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害怕高考语文阅读考鲁迅的文章——太深刻,学生不容易读懂啊 ==!)

看了这几段文字之后,题主的问题也可以作出解答了。鲁迅赖以传世的,在其文笔,在其思想。单靠「骂中国和中国人」,或许能行销一时,但其影响力不可能持续至今,亦不可能在海外亦拥有回响。
至于担不担得起「民族魂」的称号,这不是鲁迅自封的,按鲁迅的个性也不会在乎。这就要看后人的评判了。化用一句鲁迅先生的话:
「其实世上本没有『民族魂』,捧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民族魂』。」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50103/6263.html

更多阅读

大家小书-鲁迅批判 李长之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大家小书-鲁迅批判李长之著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北三环中156号)序言東行洚"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

鲁迅名人名言 鲁迅经典语录语句 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鲁迅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鲁迅做一件

鲁迅笔下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 鲁迅笔下的中国人

鲁迅从封建营垒中来,深知封建礼教对国人的毒害,对封建礼教是“深恶而痛绝之”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形象而生动地暴露了中国的“国民弱”,而国民之所以如此之弱就在于他们的愚昧,而愚昧的根源就是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对人民的毒害。鲁迅说,暴露

鲁迅笔下的看客系统 鲁迅关于中国人看客

1906年,正当年轻的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圆着他的美满的梦时,他目睹了一张关于日俄战争的时事幻灯片。在画面上,他“忽然会见他久违的中国人了”。“一个绑着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的强壮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

李剑阁父亲 别拿越南吓唬人——评李剑阁的就业理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最近说:“我们确实要关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资提得太高,投资者把产业都转移到工资更低的越南去了,这样的话,我们打工者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了。” (http://finance.sina.com.

声明:《鲁迅批判中国人语录 鲁迅批判中国与中国人,为什么担得起「民族魂」的称号?》为网友梦太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