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辛弃疾的评价 如何评价辛弃疾?

不经允许,不得转载。能看完我文章的都是真爱,无论对辛弃疾还是我。

-------------------------------------------------------------------辛大爷---------------------------------------------------------------


中华儿女多奇痣,我是不怎么信的,跟欧美的大胸妹儿比起来,我觉得咱中国女性的胸型不算好看,出个好看的就能大火,比如柳岩,正因其胸悍的事业线,才在娱乐圈顺风顺水。

但说北方男子多孔武,我倒有点信。山东大汉,从小吃着煎(J)饼(B),大葱当剑武,阳刚高大壮(这段胡吹的)。

我辛大爷,作为山东人,也是如此。

但从小,他还是被当做一名文人来培养,而非武人。辛家虽在当时事金,但其祖父辛赞依然幻想有一天与大金决一死战。从小也这样培养辛弃疾。

辛弃疾在其名篇《美芹十论》中说他祖父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另外,辛大爷从小亲眼所见汉族同胞在女真人统治下的屈辱生活。因此,辛大爷决定抗金,跟家世和生活环境有莫大关系。

但真让辛大爷下定决心南归的事件,如果《宋史》说的是真的,那就有点哭笑不得。

说到辛大爷与他人并称的名号,很多人一开始想起的是“苏辛”,“济南二安”。但其实最早辛大爷与他人的并称,应是“辛党”。党者何人?党怀英是也。这货是辛大爷的同学,不容小觑,后来成为了金朝的文坛领袖。

之所以一人事宋一人事金,按照《宋史》记载,颇有一点迷信色彩: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噗,这段话说什么呢,辛大爷和党同学通过占卜决定仕途,天意啊,天意!辛大爷得到了离卦,所以才下定决心投奔南宋。

当时的大环境这里得说说。

这时的金国,其实力其实已经渐渐衰退,内部矛盾不断。但是对于统辖区内的汉族人民的暴戾压榨不但没有减弱,还变本加厉。而且由于南宋积贫积弱,政权腐朽,所以金国依然对南宋极具威胁。

完颜亮迁都燕京后,不断向汉族人民进行压榨,以进行对南宋的军事活动,这一时期,金国统辖区内的汉族人民对金国及女真人的怨恨已达到了极致,真是”皆愿生啖女真肉“。

女真统治者不以为然,完颜亮依然挥兵南下。

于是,就有了空子。有了空子就有人去钻。汉族人民揭竿起义,动摇了女真人在统辖区内的权威,另也影响了完颜亮南侵的士气。甚至由于完颜亮操之过急,遭到了军中将士的杀害。那次南侵失败,金人一边派人议和,一边撤退。

这时期在山东中部的起义军,主要有两支。

大家都知道,在这种极度压迫的局势下,最能闹事儿的就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光脚的是不怕穿鞋的。

起义军头头耿京就是农民。他充分调动了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抗金的革命积极性。

而另一支,则是由地主阶级青年知识分子辛大爷领导的起义军。

后来辛大爷投奔耿京,积极抗金。

这事儿得说说。分为两头说,一是地主阶级的软弱性与农民阶级的软弱性。

所谓地主阶级的软弱性,就是在起义阶段,除了辛大爷这样血气方刚,热血冲破血管,怒发冲冠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多数地主阶级都处在观望阶段。所以辛大爷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实并没有得到地主阶级广泛的支持。同样,耿京作为农民阶级代表人物,虽发动了大批人民群众,却也没有得到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

而辛大爷,却率众投奔耿京。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儿。若不投奔耿京,辛大爷与耿京的关系便是平起平坐。

而投奔了耿京呢?

这里便要说农民阶级的软弱性。

投奔耿京后,辛大爷作为另一批起义军的头头,按理说应该受到相当高的待遇。妈拉个巴子的,耿京这货却出于心中各种小九九,弃辛大爷才华而不顾,只让他去做掌书记。

这个官就是管管文书,掌掌帅印的小官。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事儿: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有个叫义端的和尚,守不了清规戒律,也聚集了民众,干起了起义。后来听辛大爷劝说,投入耿京账下。

从这和尚不守清规,爱逞凶斗狠的性子来看,本来就不是个好货,投奔耿京后,偷了他的帅印,准备投金。

由于是辛大爷把他引入门的,耿京自然大怒,要砍了辛大爷。辛大爷内疚的同时,豪言壮语:”妈的,给老子三天时间,老子弄死义端这孙子!“

果然,后来辛大爷在这孙子投奔金人的路上截下了他,话说貌似义端也知道辛大爷有点迷信哇,就用妖言来跟辛大爷求情:“辛大爷,兄弟我看你真身是一头青兕,不要杀我,以后有大造化。”

也许辛大爷在无产阶级阵营里待了一段时间,也信仰了马克思主义,神马JB怪力乱神,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糟粕,都是要不得的,该被批斗。于是手起刀落,义端卒,享年……呃,我也不知道享年多少岁。

这段时间,辛大爷向老大耿京提议,要积极和南方宋朝政府联系,可以南呼北应,干起革命来更加得心应手。于是耿老大就派他和贾瑞等人去井冈山……呃,不对,是去南宋商议。

出事儿了,出叛徒啦!张安国被金人收买,阴谋杀害耿老大,遣散起义军大部队,带着另一部分人马向金人投降。

而辛大爷到达海州时才听闻这一消息,妈拉个巴子,老子干张安国这孙子。

这一段记载挺玄幻的。

流传甚广的一个版本是辛大爷率五十人,于五万人中活捉张安国,还突出重围。

你敢信?


反正我是不敢信的。这一段最早出自洪迈的传记《稼轩记》,并不算史料,本来就不具客观性。50VS50000,这是什么概念?

别说是那时的辛大爷处于冷兵器时代,就说现在,50人端着M4A1加阿姆斯特朗回旋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冲进五万人中活捉一人,并全身而退,这个难度不是相当大,而是几乎不可能!

后来修《宋史》的人也发现不对,于是《宋史》中这样记载: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在比较客观的史料《宋史》中,并没有提辛大爷率多少人又在多少人中俘虏了叛徒张安国,而且为了增加说服力,说的是张安国和金将在喝酒。

不过总体来说,这一段的争议太大,也有人说功劳是王世隆的。到底事实如何,恐怕已被历史的河水淘去,真相难以还原。不过也对,李白剑法好都有人信,何况辛大爷。

后来,辛大爷“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南下投宋,也没受到良好待遇。

首先是南宋政府向来软弱无能,怕事得很。义兵虽强悍,但对南宋政权来说,也是一股不稳定因素,是一种威胁,想想《水浒传》中宋江一伙的下场,辛大爷还算好的。

辛大爷投南宋后,首先就是被解除武装,部众被当作流民被遣散。而辛大爷本人也只能去当一些无关痛痒的地方官。

宋孝宗受禅继位后,局势似乎有所改观(虽然这段时间军事活动并不关辛大爷的事儿),主战派人士张浚被任用受到重用,并对金人用兵。可惜在一战中被金人所败。

胜败本乃兵家常事,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也经历了许多军事失败?多少次起义失败,多少次被围剿,还犯了左倾的错误。

但南宋政府太软弱了,那群统治者可是惊弓之鸟,一次失败,便足以击垮他们本就软弱,好不容易才鼓足的一点勇气。况且朝廷当中,主和派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主和派重占优势,张浚出局。软弱无能的主和论调继续占据主流。

辛大爷怒了,虽然官职低微,但他还是勇敢的站了出来。他绝不当软弱的牧师马丁·尼莫拉(写那个“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段子的牧师)。

这时,他写了十篇论文,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美芹十论》。

论文观点清晰详细,表现出辛大爷十分不错的军事素养与大局观以及爱国情怀和决心抗金的意志。

辛大爷指出:

1、我们要主动,和与战,不能时常变幻,不能看敌人脸色,我们要立场坚定。

2、虽有失败,但这是必然的。况且张浚虽然失败,但到底使南宋在秦侩的屈辱政策的阴影下,显示出了生气。

3、金国统治者内部矛盾很大,外强中干,有机可乘。

4、金统辖区内的汉族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憎恶日积月累,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5、对南宋应如何应对金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如迁都金陵,停止缴纳岁币给金国等等。

后来,虞允文在南宋做宰相。他曾是在战争中打败过金军的人,也是一个颇有魄力的人。

辛大爷又献《九议》给虞允文,希望得其重视。

然而,人是会变的,宋孝宗和虞允文虽看了文,但并不加以重视。倒是文章流传出去后,刚到而立之年的辛大爷本人的名声也传播开了,辛大爷美名传遍江湖。可惜,对一心收复失地,赶走金人的辛大爷来说,这些虚名都并没有什么卵用。

无论金国那边给了南宋多少可乘之机,软弱的南宋政府始终不敢主动出击。而辛大爷已经公认为有出色才干的人物,却也得不到重用,只能牛刀杀鸡,当当地方官。甚至在二十年时间内,除当了三年小官外,他是被南宋政府弃之不用的。

后来,韩侂胄粉墨登场,辛大爷在这时才被重新起用,虽也不是大官。

这里要说明,韩侂胄这个人起用辛大爷,是有自己的丑陋目的的。他本是相当排斥辛大爷的一个人。只是当时他独揽军政大权,需要进一步巩固自己地位与权力,于是就要启用当时很有美誉的人。辛大爷就是其中之一,说到底,辛大爷只是韩侂胄的一个棋子。

后来辛大爷又被皇帝召见,改任镇江知府。时下的爱国人士如著名诗人陆游,都对其充满希冀。陆游还写诗赠给辛大爷,

同样,辛大爷看起来很受重视,其实真的只是一枚棋子,朝廷看重的是他元老的身份,江湖上的美名以及号召力。

辛大爷作为一名一心抗金,且把一生投入抗金事业当中的英雄人物,却没有想这么多。

他一方面安利金国必亡的论调,表明他的抗金信心。一方面又十分理智,在镇江上任后,他积极的做准备工作 ,派人去金国做间谍,收集情报,屯兵,以及赶制军服万套等。

他眼光独到,认为金国虽已日落西山,但南宋政府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能草草了事。只有厚积薄发,才能给与金国致命一击。

然而,还是并没有什么卵用。

韩侂胄的党羽,很多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当时的朝廷主战言论占领上风,纯粹是因为这帮好大喜功的傻帽认为与金对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功名利禄可以通过与金作战,轻易获取。

他们极其贪婪,认为肥水不该流在外人田里。当然,辛大爷,也就是外人之一。

于是,在镇江做知府做的有声有色的辛大爷,在任期不满十五个月时,以“贪财好色”之名,被弹劾了。辛大爷虽老当益壮,壮怀大志,忠心耿耿,一生一心投入抗金事业,却也只能怀才不遇,继续回铅山去过田园生活了。

所谓不听大爷言,吃亏在眼前。就如辛大爷在六十六岁写的《永遇乐》中所言:“赢得仓皇北顾。”之后韩侂胄任党羽在没做好充分准备下伐金,结果自然是惨败而归。

再之后,辛大爷,含着一腔怨愤,卒。

辛大爷的生平就大概就是如此。

总而言之,辛大爷是一个一心抗金的爱国人士。

在军事上,也表现出良好的素养,有独到的眼光。

武力上,我根本不明白为何人们这么在意个人的武力,这没有多大意义。然而从上述事件中可以看出,辛大爷的确是一名杀伐果断的人。

性格上不屈权威,敢于发言,忠心耿耿。并且大局观极强,并且私心很小,比如他甘愿做耿京的部下,也要扩大起义军的势力。而他本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按理说应该看不起耿京这个农民。

极讲义气,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与学识,与当时的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士都有交集。

如陆游、姜夔、朱熹等。

因此他在当时颇具美名,且名声颇大。

在任地方官时期,他也表现出极强的才干。

他关心人民的生活现状,对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实行了一系列对人民生活生产颇有好处的措施。

但这里还得说,辛弃疾,到底具有多大的雄才大略,由于其所生时代与当时统治者埋没了他,使得他的能力没有彰显,也就是说,没有太多具体的例子能够证明他有雄才大略。所以甚是遗憾。

这也无可奈何的事儿,所以辛弃疾的名声在我国虽传播甚广,也多是因其爱国之名与文采。

说到底,在,许多人竟关注于其个人武力值的高下,对其大吹特吹,真是滑稽无比。

-----------------------------------------------------------稼轩长短句 --------------------------------------------------------------


词史上的辛大爷十分值得大书特书,相对于他在军事、政治上的怀才不遇,词史上的辛大爷,是一个登峰造极的人物。

若真要做一个词人高下的排名,辛大爷应算在TOP3。应与李煜、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同分在第一梯队。

词人若跟电影一样有个排名,也有考虑其时代、背景、接受度、本身品质、个人喜好种种因素。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第一,但无论如何,辛大爷是难以落出前三,就如《教父》一样,相当稳固。因为排行越往前越固化。文无第一那也是在相差无几的人之间说的。相对于许多词人,辛大爷太过强势。

辛大爷的词,从数量来讲,就是两宋的乾隆。如今流传的词有六百多首,还只是其中一部分,很多东西已经失传了,甚是遗憾。毫无疑问,辛大爷是一名高产的词人。

但辛大爷仅仅是数量上的乾隆,绝不是质量上的乾隆。辛大爷的词质量极高,题材之广,也是两宋一绝,甚至超过东坡。

咏物抒情、叙事说理,他样样精通。在风格上,无论委婉细腻,还是慷慨激昂;无论是长调,还是小令,他都做到了顶尖水准。

毫无疑问,辛大爷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全能型写手,而且不但全能,还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

放眼整个词史,从最开始词只用于宴会酬唱,到后来李煜等人的对词诗化贡献,再到后来,步入北宋时代,词的套路趋于完善。

柳永制大量长调,推进了词在格式上的发展,苏轼大力实行词的诗化,使词这一文体更加符合文人阶级的审美,使词具有了极高的文学造诣。同时扩大了词的功能性,使词不再是宴会上酬唱之物,还可用来明志,叙事等。

之后周邦彦完善诗化,制大量长调,并完善了长调的套路。使长调不再是单调的单线式作品。长调更加有层次感,更加适合用于叙事,且具备极高的艺术功能。

可以说,辛大爷赶上了好时代,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前人为他开辟好了道路。而南宋,也是长调大行其道,并艺术造诣达到最高的时期。因此辛大爷的长调,如《贺新凉》、《永遇乐》、《木兰花慢》、《水龙吟》等都达到了无人能及的水准。

然而辛大爷也有自己的套路,他进一步拓宽了词的功能性,以及词的创作手法,以至于对后世影响深远。

上面的文字算是一个高度的概括,下面举例。

辛大爷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如此高的地位,有一点在于,很多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是应该反映当时的社会及社会矛盾的,这才是真实的文学。杜甫诗名如此之高,其“诗史”的称号不容忽略;加缪的《局外人》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也因其切合了二战后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很多问题。

因此,辛大爷的词具有如此高的文学史地位,有一个很大原因,便是忠实的反映了社会,关心社会问题。

词这个文体,从出生以来,便被文人视为小道,因其只关心儿女私情,寻欢作乐等,这个观点一直到清朝,甚至现在,都没有被完全改观。

而在南宋,写词的人,大多也只沉迷在咏物抒情,委婉绵密之中。理学家们则满口谈玄,逃避现实。

后来云间派也因其没有充分结合现实,而没达到巅峰。

当然,我一直以为,诗歌这东西,不应该看其反映了什么,应看起是否具备美学及艺术上的高造诣。认为国仇家恨便高大上,儿女私情要不得,我认为是不对的。

然而,不得不说,辛大爷的词大量反应了现实社会,从文学上来讲,的确拓宽了题材,这点使他的词充满艺术上的多样性。

但无论如何,词题材再多,写得不好,也是白搭,如乾隆。

下面来说说辛大爷那些与社会生活与民族矛盾密切相关的词。

首先,他对金国充满仇恨,一生一心投入抗金事业,这在他的词中有体现。

他曾鼓励健康留守史正志,写下了《满江红 健康史致道留守席上赋》: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还又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

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又对其好基友陈亮,这个同样爱国,但得不到重用的人,他也写下了《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些词,慷慨大气,又寄托了辛大爷抗金决心,以及对同道之人的鼓励与同情。

同样,辛大爷深谙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以及许多文人学士逃避现实的事实。辛大爷用其词做出了辛辣的讽刺。

如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末句正是其对朝廷的观点,南宋局势岌岌可危,蠢货们别忙着寻欢作乐了。这词一出,引起了宋孝宗很大不满。

另一首小令,又讽刺了很多词人只顾儿女私情,不顾国仇家恨,表达出辛弃疾的不满。

《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乾。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难道离愁才是值得书写的吗?离别所经的流水并没有险恶的风波,而家国已是岌岌可危了啊!

在《水龙吟 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他这些写道: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尘,平章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写在辛大爷被弹劾期间。

辛大爷在鼓励韩元吉时,也不忘借”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的史事,即西晋宰相等清谈家不理政务,终导致亡国的史实,而对南宋统治阶层大加讽刺。真是作大死,不过我喜欢。

这些讽刺统治者以及不关心国家大事的文人的篇章,手法跌宕起伏,含蓄又粗矿有力,表现出辛大爷独特的风格以及写作智慧。

待他年整顿乾事了,为先生寿的结句,真是激荡人心。

辛大爷对于议论、叙事等也毫不含糊,《踏莎行 集经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而那首在他六十六岁时写就的《永遇乐》,更是千古一绝: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面已经说到,韩侂胄等人草草冒进,不做好准备就要伐金。

而辛大爷在这首词中做出了很充足的论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最后又抒发自己的悲哀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大爷还十分关心下层人民的生活,《浣溪沙》: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辛大爷能做豪言壮语,然而委婉绵密的东西,他能写得极好,有声有色。

在其编年集中,第一首的《汉宫春 立春日》便是代表: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全词腾挪自由,横竖烂漫,可以说是范本。

而反应田园生活的词里,又有《清平乐 村居》这样的佳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全词极有意思,通俗易懂,十分忠实又有趣的反应了田园生活。

而那首《青玉案》更是广为传颂的作品,也是”百度“的由来。虽其真实内容是政治题材,但写法上却并非慷慨激荡,而是委婉浓密: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因此,这首词被视为爱情词,是有原因的。

另外,这些反映显示生活,或明志,或鼓励,或讽刺的词,又拓宽了词的功能性。这是辛大爷为词这一文体所做的大贡献,影响深远,后人都很难出其左右。

在词的写作技巧上,他积极进行探索。凭借其博闻强识的能力,大量加入典故,且天衣无缝,流畅自如。

如《贺新凉 赋琵琶》: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又如《贺新凉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通篇以典故为线索串联起来,流畅无比,别具一格。这都是辛大爷的代表作,也对词的创作影响深远。辛大爷天衣无缝的用典技巧,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辛大爷的用典,并非单纯的堆砌,也不以密度取胜,而是合理的穿插其中,作为主线,精巧的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辛大爷对词写作形式的探索不仅如此,他仿过《天问》,写下了那首惊世骇俗的《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木兰花慢》堪称我看过《木兰花慢》中最好的,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一首《满庭芳》: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词中共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柏叶、桂枝、苁蓉、半夏、薄荷、钩藤、常山、宿沙、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0多个中药名。

这也算是一种形式上的开拓。

而如《南乡子》: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这样俚俗的词,是辛大爷对于散曲所作出的贡献。散曲在南宋已有发端,在辛大爷这儿已初见端倪。到了蒋捷,已十分明显。

总而言之,辛大爷对于词的功能与词的写作技巧上,作出了很大的开拓与贡献,水平也是登峰造极的。

恩,登峰造极这个词在我的文章里已出现了许多次了。

这是事实,辛大爷在许多词调上登峰造极,难有匹敌。

那一组《贺新凉》,恐怕只有叶梦得《贺新凉 睡起流莺语》、蒋捷《贺新凉 梦冷黄金屋》以及刘克庄《贺新凉 九日》能站在同一档次,然而都难以匹敌。

其《木兰花慢》无人可比。

其以《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为首的一组《水龙吟》,恐怕也只有苏东坡的《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方可一比。

其《青玉案 元夕》恐怕也只有贺铸的《青玉案 横塘路》方可一比。

……

再来看看辛大爷那些流传今古,至今让我时常念叨的,动人心魄的好句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铸就而今相思错,算当初费尽人间铁。

算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知我者,二三子。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

举不胜举。

无论是句,还是篇,辛大爷都已是登峰造极。

辛大爷对后世的贡献极大。影响也极大,其影响范围波及的词人,被称为”辛派词人“。

刘过、刘克庄、陈亮、刘晨翁、汪元量、文天祥等都受他影响很大。

而如刘克庄等,都写出过如《贺新凉 九日》这样的佳作。

上面的诸多例子也证明了辛大爷的一个特点——以文为词。以下我就引用一下这个概念:

即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体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俚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这也是他对词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辛大爷的影响甚至到了清代,清初最大的词派,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便深受其影响。

同时,辛大爷在诗与文上,都有不错的造诣,但相比较于词,自然弱了许多。

总而言之,辛大爷在词上,是一个多面手,创作量大,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艺术水准极高。说其为词中之神也不为过。

辛大爷之所以会这样,从词史的角度来看,是因为词的大环境影响,无论是典例和范围,都使辛大爷会去写一些委婉绵密,以及题材依旧是儿女私情的词。甚至辛大爷有不少俚俗颓废的词,这是不可避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是增加了他词的多面性。

而其作为一个生在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的时代,同时作为一名热心抗金的爱国人士,又使其写出许多慷慨激昂的篇章。

他的成就,是基于前人对词样式以及写作的完善,以及处于特殊历史时代的基础上。同时他又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对后世影响深远。

然而学写词之人,初不可学辛。因辛大爷虽有时大开大合,横竖烂漫,但基础扎实,经历独特。学他者则容易空谈叫嚣,堆砌无味;或粗俗不堪,粗糙无比。

辛大爷的词看似粗糙,实则重剑划豆腐,随手而为,不走分毫,妙到丝毫。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种东西,一般人可写不出来。自然而有力,拿捏得当。

相比较于陈维崧重剑划豆腐,辛大爷更加得心应手,自然得当,而不似陈维崧,往往太过用力,不是很自然。

柳永和辛大爷是学写词之人最初最不可触碰的两位词人。比如我自己,初学辛大爷,现在路子歪了,依然正不过来。

无论如何,辛大爷是我最爱的词人之一。

然而,我最想做的,还是那个”笑语盈盈暗香去“之人。何人对我蓦然回首?

最后,我想说,这篇文章的思路,是我在上厕所时想出来的,相比于便池,我果然更喜欢马桶啊!

写了7小时,总算写完了。我去吃晚饭,错别字就拜托你们了,谢啦,拜拜先。
--------------------------------------------------END----------------------------------------------------------------------------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550103/6321.html

更多阅读

专业人士对皮尔洛的评价 专业人士评价 韩春雨

专业人士对皮尔洛的评价1.“以静制动的指挥家。”----皮尔洛球员生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伯乐,布雷西亚主教练马佐尼2.“皮尔洛是核心。”----现任AC米兰主教练安切洛蒂3.“不为什么,因为他是皮尔洛,没有能像他一样的。或者我们这么说,

转帖:一个下岗工人对阿奇那的评价

一个下岗工人对阿奇那的评价本人来自企业,现虽然庆幸不在企业呆了,但也曾跟着各类媒体对阿奇那盲目崇拜过期待过,然而身受耳闻目睹企业人员,农民境遇,再看现今中国,我打消了对阿奇那的好感。阿奇那,当今中国既得利益集团无比感激的人,吃皇

转载 来自钟汉良贴吧:各界对钟汉良的评价

原文地址:来自钟汉良贴吧:各界对钟汉良的评价作者:最爱太阳钟小哇小哇,哇,Wallace通指钟汉良。1首先自然是温大侠啦,MS很多剧都让小哇演的:温巨侠在广州南方电视台首播《逆水寒》剧集记者造势会时,所见的张智霖、钟汉良、于娜、小宋佳,她们可

声明:《对辛弃疾的评价 如何评价辛弃疾?》为网友人醉梦未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