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是在夜空中有许多的流星从天空中一个所谓的辐射点发射出来的天文现,形成流星雨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就让爱华网小编来给你科普一下流星雨怎么形成的。
流星雨形成的过程流星雨(每小时一颗的流量就可以称为流星雨)是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空中的一点中迸发出来,并附落下来的特殊天象。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会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动性为彗星周期。
太阳系内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它们统称为“流星体”。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小于百吨,大多数流星体只是很小的固体颗粒。有些流星体是成群地沿着相似轨道绕太阳公转,只是过近日点先后不同,它们组成“流星体(群)”;有些流星体则好似散兵游勇、单个绕太阳公转。当流星体在轨道运行中经过地球附近时,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就会高速闯入地球大气,跟大气摩擦而把动能转化为热能。使流星体烧蚀发光,有的就成为明亮的火流星。晴朗的夜晚,蓦地一条明亮的光芒划破夜幕,这就是几乎人人都见过的流星现象。通常情况下,一夜内肉眼所见的流星大约在10颗左右,它们像夜空中的“散兵游勇”,完全随机地出现于各个方位和天区,也很难预料何时会出现流星。这样的流星为偶发流星;还有一类是常常成群出现的流星群,它们有十分明显的规律性,出现在大致固定的日期、同样的天区范围。因此称其为周期流星或流星群。流星群是一群轨道大致相同的流星体,当与地球相遇时,因受引力影响,在坠入地球时,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则成为颇为壮丽的流星雨。
流星雨的辐射点:流星雨看起来都是从天空中同一个点发射出来的,这个点就叫做辐射点。其实这是因为透视造成的。流星雨时所有流星体的运动方向都是平行的,但就像我们站在铁路上往远方看两条铁轨交汇于一点一样,看起来这些流星体就好像从一个点发出来往四面八方而去。反过来,判断一颗流星是不是该流星群内的,只需看其反向延长线过不过那个辐射点。
流星雨的极大和爆发:所有流星雨都不是只在某个时刻才能看到的,而往往是连续好几天甚至一个月都能观测。但是大多数时候流量都很小,只在一个相对很小的时间段里才会有大量的流星雨出现,这时我们称之为该流星雨的极大;而爆发主要是针对一些周期性流星雨而言的,它们在大多数年份里,就算极大时流量也很小,但在某几年却有可能出现流量特别高的极大,这就是爆发。
流星雨的活动周期
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乌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划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不过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便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
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作用,长周期彗星的流星体群可能与母彗星相差甚远。在母彗星不在近日点时也有可能发生流星雨,这种流星雨便是远彗星型流星雨。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它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其他流星雨还有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流星雨与偶发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从同一个辐射点中"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而有时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同一个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礼花那样壮观。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我们称其为"流星暴"。
流星雨的观测方法流星雨的观测方法有以下几种:目视观测、照相观测、分光观测、光电观测、电视观测、雷达观测、空间观测等。但业余爱好者多用目视观测和照相观测。根据长期观测事实表明,天空流星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表现如下几点:
一、流星数与其大小有关,对于肉眼不能见的暗弱流星平均每降低一个星等( 因为星等数小的星更亮,所以天文学上习惯把星等数增加称为降低),流星数平均增加2。 5倍。 即流星体质量越小,数目越多。
二、在同一天中,流星出现的概率以黎明前为最大,傍晚时为最小,即下半夜的流星比上半夜多。
三、在同一年中,下半年的流星数比上半年多,秋季的流星比春季多。 尽管每天落向地球的流星数目由于观测手段不一,会有不同的结果,但大体上能反映出一定规律是相仿的。
看过“如何观测流星雨”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