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的故事 成语沐猴而冠的故事

   沐猴而冠的意思

  沐猴:梳洗干净了的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沐猴而冠的故事

沐猴而冠的故事 成语沐猴而冠的故事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到了。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项羽因此很不乐意。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那人听了这句话,觉得项羽要作为一位英雄,实在不够,心里不免对他鄙视。于是在背后对人说:“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果然不错!”不料给项羽知道了,立刻把此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结果,由于项羽的自傲自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424671/874329831.html

更多阅读

厉兵秣马的典故 厉兵秣马的故事,成语厉兵秣马的典故

厉兵秣马的故事,成语厉兵秣马的典故【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释义】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养。磨好兵器,喂饱战马,指准备战斗。形容紧张的战备,也泛指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历史典故】春秋时期,郑国曾

舍本逐末的故事 成语舍本逐末的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问他现在要办的事情很多该如何处理,孟子说应该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办的就先办,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丧期间吃饭狼吞虎咽,喝汤时响声很大,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自己当前该干什么。【

暗箭伤人的故事 成语暗箭伤人的故事

  暗箭伤人的故事  解释:  比喻暗中进行伤人的行为或诡计。  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件事情在《左

成语井底之蛙的故事 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

   【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

如坐针毡的故事 成语如坐针毡的故事

   “如坐针毡”出自《晋书·村预传》所附《杜锡传》。它讲的是西晋时候有个叫杜锡的人,学识渊博,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以后,多次规劝晋惠帝的儿子愍(mǐn)怀太子。愍怀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便故意在

声明:《沐猴而冠的故事 成语沐猴而冠的故事》为网友一瞬间的回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