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
商业气氛: 逛客成分:50%老外,40%游客,10%文青
让人不由心生崇拜的圣地。它过去叫成贤街,名字很有书卷气。街面宽敞,国槐荫蔽,里面的国子监和孔庙既是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会合国际设计师一同打造的高级会所。雍和宫的香火熏得这里颇有仙气,情不自禁地要在这儿怀古并且做梦。
散漫在这条街上,老北京大小胡同的味道被一一捕捉,先哲遗留的文化神韵也被体味到,最重要的是还能满足一把慢节奏生活。
从雍和宫地铁站出来,视野里是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和路旁热卖香火的店铺。猛抬头,宝蓝底的匾额上“成贤街”三字赫然跃入眼帘。而街口却还竖块路牌,写“国子监街”。这条街该叫什么?清代前称成贤街,清乾隆后改称国子监,直至1965年被正式定名为国子监街。不过直到今日,成贤街与国子监街还一直被混用着。
转入街巷,瞬间,刚才的喧嚣似被屏蔽,越往里走,安静闲适的氛围愈发凸显。怀着一颗敬仰之心踏入重叠千百年足迹履痕的国子监和孔庙,体味先人存留的文化神韵和遗迹。要提醒的是,有两个售票口,从孔庙进入门票每人20元,而从国子监进入则每人70元,前者不含导游,后者已含导游和祭孔大典。出来后,不妨逛逛小店,国子监街上东边有不少庸俗的工艺品店和买卖香火、起名字的店面,颇为无趣,不逛也罢。往里近西边的一段进驻了不少的咖啡馆、工作室、精品店等,倒是值得一瞧。相对来说这里较安静,不妨放慢脚步,留给自己一个慢节奏的空间。
古典与小文艺相融合之地,充满风雅情趣,享受慢节奏的生活。
古物:
这条街道最有名的标志性建筑莫过于孔庙和国子监,依“东庙西学”规制,孔庙在东,国子监在西。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建筑布局相当讲究,称得上是古典建筑文化的完美体现。乾隆皇帝曾称赞“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国子监街有四座牌坊,这也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街道以古朴、低调气质,“大隐于市”。走进这样的地方,想要不产生点“历史的沧桑感”都很难。
今象:
历经沧桑年华的国子监,如今已和寻常百姓融成一片。流连于此,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及现代文艺与传统相融合的闲适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和南锣鼓巷一样,也有些特色店铺,如叙香斋、LOST&FOUND、秀冠咖啡、甲28号工作室、喜鹊咖啡馆、云来集、盛唐轩、遇趣轩等,店铺不密集,稍不留意则错过。与已极度游客化的南锣鼓巷相比,这里更为宁静,且文化气息大于商业。
必至地
甲28号 随意也是种美丽
被其独特的招牌吸引过去,随意迈进去,眼前的一切让我眼花缭乱,有来自乡间的马灯、绣花鞋底、印染的棉布料、传统瓷器,来自老上海的美女月份牌,还有来自汉声文化出品的系列笔记本、杂志、书籍、小便笺本和店主自己设计的T恤等等,我仿佛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而古老的木制脸盆架、花格木窗、老式缝纫机以及还能传出清楚音乐声的旧式的卡带收录机,点缀其中,又让这里的设计风格又颇有些古朴家园的味道。店铺出售的都是与民间文化相关的物品。身处这样的环境让人丝毫没有局促感,店主是个随性、热情的女子,只要你问,她都会很周到地为你介绍每件物品,甚至包括其背后的一些背景故事。
消费:十至上百元不等
地址:国子监街28号
遇趣轩 深隐老街里的民族风
名字让人误以为它只是个古玩店,老板说,四月中旬店铺可能进行装修,再改个贴切的名字。其实小店装饰很“少数民族”,花花绿绿的刺绣腰带及各种刺绣小包悬挂在墙壁上,蜡染的布料叠放在柜架上,墙角摆满了各种绣花鞋,精致绝伦。银饰品是遇趣轩主营物品之一,粗粗看起来和别家首饰不一样,但是工艺和原材料据说都是百分百出自贵州的一个老艺人之手,他所在地则是专门制银器的小村。纯手工的制作确实没有任何机械的痕迹。这里还经营民族气息浓郁的服饰,如全手工制作扎染的百褶短裙,店主颇为自豪地说这些东西都是当地人做的,而且在当地这些手工裙子也很少见了。
消费:四五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地址:国子监街36号
云来集 茶道中的禅意
原以为空气里淡淡的香味,是店内师傅点燃了一炷檀香,其实这是真正的“沉香”慢慢挥发出来的。云来集营造的是一种舒适、精致的氛围,就连点香这样的细节都非常注重。云来集不单纯出售佛具,还有茶叶和陶器。物品全部来自台湾,样样都很精巧。最夺目的,是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