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到了卧龙潭,相传是最有灵气的潭,因老龙王常卧其中,故也称“龙王池”,龙王因常让祈雨者满意而归,而名声赫赫,龙王每天施法降雨时,便会翻转腾跃,现在池子右边还留着当年龙尾施搅的痕迹。上面的瀑布为龙门瀑,以前瀑布有丈余,飞泻而下,在阳光映照下,生出七彩光环,金光闪闪,现因各处干旱,瀑布小了许多,但仍带着瑞气,山上的猿 人常到这里沐浴、捕鱼。
现在我们就到龙的深宫去看一看,大家向右看山脚下有一巨石形似龙头,绿色的植被形如弯延而下的龙身,这样石龙头、绿林带完整地勾画出了龙的神韵。相传这里曾是1一片,龙王将此作为龙宫,在当地施善,救助民生,1得道后,被玉帝招回天庭,怎奈龙王眷恋自己的家园忘不了当地的世俗民情,不愿离去,于是就把身躯留在这里,并融化出九股泉水,使这山谷水土肥沃,草木茂盛,成为奇禽野兽生存的天然“野生动植园。”
现在大家来到“缘”字石,有缘才来到这里,所以称缘字石。
大家已经看到了那块巨石上站着两个猿人,正在迎来送往,咱们再往前走,就出景区了,前边就是猿人谷出口又是入口。
(小环线)现在我们穿过一条长126米的人工隧道,去领略一下龙门天关的文化历史渊源。
走出隧道大家看对面山上有长城,是不是像一条银白色的长龙由南向北腾飞而去呢?那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保单位之一的大龙口长城即蔡树庵长城,它是我国古代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属明代长城。说起长城大家都 知道始建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将各诸候国的长城连接增筑成一体,创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自秦以后历朝历代对长城都进行了不同规模的修复和增补,而明朝为最,无论是对长城的重视程度,还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首屈一指。在明代,长城在抵御外族入侵,巩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内长城的重要部分,这段长城西由涿鹿马水口延至大龙门经蔡树庵、柏林城、岭南台向东进入房山县小龙门全长45华里,龙门天关境内的长城虽不到数里之遥,但建有敌楼(7座)战台(5个)烽火台(4个),城堡一座,虽然此段长城不长,但防卫设施俱全,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经查,大龙门口长城可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岭南台的南城岭至柏林城的乱佛寺段)和西段(杏黄—大龙门—庄户涧段)皆在海拨一千米以上,这里峰峦叠嶂,峭壁悬崖,山势非常险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多为以山代墙 ,只在山凹或易行人马处筑墙,中段(庄户涧—蔡树庵—乱佛寺段)因地处金华山脚下山势较缓,多以筑墙为主,形成一道人工筑成的防御屏障。
长城的主体建筑是城墙,其次是关城、敌楼、战台和烽火台等附属建筑,高低不一,皆用不规则的大块石垒砌,城墙外壁砌筑整齐,墙身内填石渣和黄土,墙顶用片石铺砌,一般高度为五至十米,墙的下脚宽约四点五米,顶上宽约四米,可容四马并骑或士兵八行并进,城墙顶上靠里侧设置一点一米高,零点四米厚的宇墙(也称女儿墙)一道,靠外侧设置一点六米高垛口,上有望孔,下有射洞,用以了望和射击敌人之用。
在城墙的主干线上,隔不多远有一个堡垒式的台子,建筑于山脊顶部,其疏密不等,平缓地段较密,高山峻岭地段较疏,高者为敌楼,低者为战台。
敌楼:造型美观,结构精巧,是明代中叶以后所创建,一般高达十二至十三米,长宽各为十一至十二米,多数为一楼二门,辟十二个箭窗,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有守望用的垛口,射眼,以及避雨用的楼橹(小房子)已全部毁坏,一只用来树旗的夹杆石尚保存完好。中层是砖券室,是戊兵住宿和贮存兵器的地方,内部结构不一,从平面看有双砖壁,正中为正方形砖室,四周用砖砌成环绕一周的券道,外壁开箭窗,迎面各四(也有3个的),楼门两侧各一。也有横、宽各砌三个券道交织成格网式小室的。大龙门口长城的六个敌楼无一雷同,楼内方砖铺地,有砖木结构 的阶梯通向楼顶,楼门有砖拱券和石拱券两种,多为顺城墙走向而开,每楼置二门各通墙体,此壁置窗两个,有的隔门对称,有的具在一侧,无门两侧各置四窗,均为砖券,下层为实体的台子,外用条石数层垒砖,白灰粘接勾缝,呈底大上小的四棱台,高和城墙顶面相平,作中层楼室的台基。
墙台(也称战台):高度与城墙几乎相等,但突出墙外,多设在口子处和城门两侧,四周也有垛口,是兵士巡逻放哨的地方,战时可三面向外射箭,墙台上面原有供士兵休息用的小房子,已全部无存,现地基保存完好,皆为大块石或条石所垒砌。
烽火台(也叫烟墩、烽燧、墩台等):在大龙门口长城的北侧,距三号敌楼垂直方向一华里处的山顶上有一独峙,状如敌楼的台子,就是烽火台,它是专为传递军情的,遇有军情白天焚烟,夜间举火,还要鸣炮,据成化二年(1446年)法令的规定:“今边候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两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由于传递军情的重要性,历代对烽燧的管理都十分严格,士卒不得擅离职守,若贻误军情,将以军1处。
烽火台大部建在城墙外侧,但因地形不适也有建在内侧的,从造型看除四棱台形外,还有园台形的,大龙门口长城东段大南城岭城墙东侧有一圆形的烽火台(直径二点五米)就是其中一例。
看完长城以后,我们就到前面的休息亭,小憩一会,听我给大家讲讲对面三座山峰(天关三峰景点)、(大炮山、金华山、抓髻山)的故事。
大炮山:也叫明阳山,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山顶原有两门大炮保护峡谷内的通道,至今炮台遗址可见,与大龙门城堡、大龙门口长城龙门峡谷内的数道绊马索构成了一道完整的立体防御体系。
金华山:金华山最高峰海拔1760米,不但有一望无际的1,还有拉拉湖瀑布,常年流水不竭。很是壮观。金华山还有被称作“活化石”的千年银杏及古建生辉的清禅寺,寺内金代壁画栩栩如生,画技和工艺堪称一绝。1958年秋,一日方圆百里内的百姓突见金华山顶火光冲天,以为发生森林火灾,于是纷纷来到金华山下救火,但到近前却没有发生什么火灾,原来是金华山山体放光,据老年人讲,金华山每60年发光一次,为什么山体放光,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迷。金华山是野三坡尚未开发的一大景区,欢迎各位朋友前来投资置业共同发展。
抓髻山:在三坡一带流传着一首歌谣;抓髻山、铁角坨、石门沟、九尊佛、内三尊、外六尊,谁要看见内三尊,金银财宝往家驮,在山的东侧石门沟的石壁上,有九尊佛像,可是人们见到的却只有六尊,传说谁要是找到另外三尊,就可以得到无数财宝,而那三尊据说在石门的里面,要想打开石门,需要亲兄弟十个和一个长够一百天的双杈黄瓜做钥匙。
很久以前,抓髻山下有一户人家,生了九个儿子和一个闺女,九个儿子都还没有成家,女儿刚刚出嫁。这一天,九兄弟中老三发现黄瓜架上长了一个挺怪的黄瓜,一个瓜身分成两杈,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和兄弟们,父亲叹了口气说:“唉,可惜了。”儿子们问,这有什么可惜?父亲说;“如果你们再多一个兄弟,咱们就可以打开石门取出里面的财宝了。”他的话还未落,机灵鬼老九说:“这也不难,咱不会算上姐夫,不就成十兄弟了。”一家人齐声说好。
就这样等黄瓜长够一百天,九兄弟和姐夫共十人,聚在一起,每人带一条口袋,拿上双杈黄瓜出发了,临行时两老人再三叮咛:“只能叫哥,不能叫姐夫,每人装满一口袋就赶紧出来,不要贪多。”他们来到石门沟三五丈处有一个弯儿,拐角的石壁上果然有三尊佛像,于是他们顺着石壁走进去拐过弯儿,立刻感到眼前光华闪烁,就见里面金银如山,珍宝无数,中央有一盘金碾子,一匹金光闪闪的马驹正在拉着碾子转,十个人一时全看呆了,过了一会儿老九叫道:“哥哥们,赶快动手吧!”一句话提醒了大家,他们分头行动,把十条口袋全装满了,可是老三还不满足,他想那金马驹是活的,一定更值钱,应该把它也赶上,于是他背着沉重的口袋,走过去把金马驹解下来,拉着就走,那只小金马驹却怎么也不肯住外走,女婿便过来帮忙,这时走在最前面的老七突然喊起来:“不好,快走。”他身后的0紧走几步,一看石门正慢慢关闭,就急得大喊:“三弟,姐夫,快走快……”没等他把话说完,就听“轰”的一声,石门关上了,一下子,十个人全被关在了里面。
以后就再没有打开过石门,只留下了那诱人 歌谣。
(望儿岭)这道山岭当地人称“望儿岭 ”, 什么叫望儿岭呢?王母屡生闺秀,总盼望生一男儿,以续玉帝之香火,乞求如来佛授生儿之道,如来告知她说:“龙门天关峡谷有一立儿石,上面有一方形石孔,拿三块石子投掷,如三块皆中,则儿女满堂,如中两块,则只生男儿,如中一块,则只生女儿,如三块皆未投中,则是’绝户’之命,有儿无儿,就看你的造化了。”王母依命而行,结果只中一块,即命中无儿之意,因此王母伤心至极,终日立于此山之上,以泪洗面,因此得名“望儿岭”,岭上还有水潭一座,面积近20平米,一年四季,潭水不枯,据说是王母娘娘的瑶池。
前面就是皇庵商业服务区了,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皇庵的由来:明万历二十六年,钦依总兵吕志如镇守大龙门古城堡,在文化长廊摩崖石刻区可见到他留下的真迹,其妻黄氏温柔贤慧,但连生五女,见无法延续吕家香火,遂劝夫取妾吴氏,吴氏为人刁钻,时时排挤黄氏,屡进谗言,初不信,久以为真,遂一纸休书将黄氏赶出家门,守城将士见黄氏无家可归,其祸端又皆因儿而起,倍感同情,遂捐资在望儿岭山腰之处建茅屋数间,黄氏得以遮风避雨,供奉神明,尔后善良的黄氏收留了许多无家可归的妇女,当地称此为黄庵,因皇与黄音相同,所称作“皇庵”,该庵已毁于民国初年军政动荡之战火。
现在我们大家就来到了“二圣祠”遗址处,“二圣”指天仙碧霞元君和北极直武玄天上帝,是道教所尊奉的神,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在前面已给大家做了介绍,现在就不多说了,至于碧霞元君,传说为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碧霞元君的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她的老家在泰山,所以在北方受到崇拜。明朝时期,不但在平民百姓的眼里,元君是一位女皇,连朝庭皇室对她也敬奉有加,碧霞元君在民间有“娘娘”、“奶奶”的俗称,农历三月十五日是她的生日,传说这位大慈大悲的女神能替人去病消灾,保佑平安,嗣子降福,深受民众的崇敬。据“祈建二圣行宫碑记”载:玄帝行宫建于嘉清36年,有禅房三间,厢房二间,嘉靖38年又修圣祠一所,方圆几百里,成千上万人进香朝拜,香火极盛,随后几经重修,但都是由驻军武官牵头,当地善人及百姓资助,共同完成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守城将士乞求平安的强烈愿望,但“二圣祠”在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碑刻及残址,我们计划在此重修二圣祠,恢复它的原貌。
大家请看,在望儿岭的下部,有一巨石形似匣状,传说石匣中装有天书,王母娘娘思儿心切,泪干之日就是宝匣打开之时,故而取名“宝匣天书”。
现在,我们游览完上天沟的天庭胜境,不知不觉下凡到了人间世界,并已进入历史长河,此地就是龙门天关文化长廊。文化长廊全长1729米,刻有明代石刻, 同时在这里有“三重防线”,三重防线指三道边城,两侧与山体相连,中间有小西河,做天然屏障,并建有水闸,汛期提起,同时在这里有绊马索数道。大家向左走300米左右会看到石刻“龙门天险”——郇人何东序题(据考证,郇为周代诸候国名,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南)。
壁立万仞——字高1米,宽1米,题字之人己无法考证。
最为醒目壮观的是“万仞天关”四个大字,字高2.15米,宽1.8米。是明万历已酉年(1585年)秋九月都督御史峰阳贾三近题(贾三近字德修山东峰县人,龙庆进士,授吏科给事中,镇湖广,官至兵部右待郎)。还有石刻“翠壁奇峰、清泉泻涧”和“千峰拱立”等。在文化长廊中石刻内容可分为两类:一为描述山关险要雄伟,以振军威,这类多为楷书,另一类则是描写这里山河秀丽俊美,以激发将士和民众爱国热情的,这一类多用行草写。
刻有“万仞天关”的大断壁地质上讲:它是一条与上天沟仙界瀑断层相连的北北东向花岗岩内大断壁。
为什么会形成万仞天关大断壁呢?
大断壁的形成,是距今248万年——7万年期间,紫荆关深裂活动加强,这里的花岗岩中形成一条近南北向断层,断层以西强烈上升,断层以东强烈下降,形成了“万仞天关”大断壁。
在大断壁之下的小西河中,有洁白的光滑砾石,表面有几个圆形“臼坑”也是地质遗迹它们是距今248万年以来,更新世时冰雪融化,洪水期间强大的涡流冲蚀,创蚀而成。
向右走会看到石刻“峰环万叠,险胜重围”这是一种凸体字。这里曾是第二重防线。遗址,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滚木雷石”,就是说古代作战时从高处推下用以打击敌人的武器。
还有古代和节氏漫赋,万山深处见龙关—森林茂盛的群山之中有通往京都的门户。
石壁嵯峨俯塞垣——站在高山之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长城、古堡。
下有清流常不竭——山下的小西河常年不干枯。
上无丛蔓可能援——上面没有茂盛的植物可以攀登和隐蔽。
鸾翔绝顶青霄近——凤凰飞到与云彩相接的山顶。
豹隐重岩紫雾繁——凶猛的动物躲在山峰后不易察觉。
应是宝符曾无秋——勇猛的战士保护着京师 的门户。
京城千里状京原——阵阵捷报不断传到千里之外的京师。
诗句“两山壁立青霄近,一水中分白练飞”是对这里的写照。在这里有“疆域咽喉”之称。“崇山浩水”——钦差看练两门军马太监李明善题。
诗句“金汤万仞,玉垒千寻”——钦依马水口总兵吕志如题。
“峭壁千重”——明万历年(1618年)岁春二月十五日督门王世兴题。
在水中有,三尊石佛像,据说是辽代留下的,大家请看一看。
有诗句谁将天姥宅劈作玉嶙峋——是谁把王母娘娘的宅府劈成了玲珑层叠的山峰。
焦尾惊千叠,桃花映一津——焦尾秦出优美的音律传遍了山谷,盛开的桃花掩映了过河的渡口。
空光摇白练,暮霭动青昊——阳光从山崖的缝隙中透过来,照在小溪河的水面上。
拟作龙门似, 砑见爪鳞——如果把这里比作龙栖息的门户,在深山幽谷里还真能隐约看到的它的爪子和鳞甲。
在这里可见到南楼的遗迹,北楼在修109国道时已被拆除,它们用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