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箫名家:王彦
提起王彦这个名字,海内外的许多笛子同仁都熟悉。这是因为这个名字与笛子的一种新的高难度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笛子的“双吐循环换气”吹奏法和技巧。王彦就是这种方法的发明者和掌握应用此技巧的第一人。
王彦在笛子上的成就,利益于他坷坎艰辛的经历。这种经历的磨炼,使它具有了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王彦八岁成为孤儿,十岁开始自学吹笛,初中时受音乐教师许恩真的启蒙和引导,树立了将来成为一名笛子演奏家的目标和理想。1960年,他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笛子演奏家许树富先生,一年后,由于国家困难,艺专解散,被分配到杭州曲艺团,四年后,由于父亲的“政治问题”,被下放到工厂。1965年,慕名去浙江歌舞团拜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先生为师,在赵松庭先生的精心指导下,王彦的演奏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同年,在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时,成绩名列第一,却在政审时被刷下。王彦并没有由于遭受种种挫折而沉沦,更没有由此而丢弃自己所喜爱的笛子,而是更加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在逆境中不断奋斗,刻苦训练,注重基本功的练习,特别是在吐音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双吐双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和水平。加之赵松庭老师的精心指导,并受赵老师“长音循环换气”吹奏法的启发,于1968年发明了笛子上前无古人、让人不可思议的一种新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双吐循环换气吹奏法”。此技巧的出现,冲破了气息给吹奏吐音所造成怕限制,解决了笛子吐音不能演奏特长旋律的难题,不但大大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而且推动了中西吹奏乐器在这方面技巧上的突破和发展。王彦曾在唢呐、长笛、双簧管等中西吹奏乐器上试吹获得成功。
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老师对此曾作过多次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对笛艺发展的一个重大创新,是绝无仅有的,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发明,应载入音乐发展史册。著名作曲家钱兆熹先生也曾评价此技巧是对民族音乐的一大贡献,并查证澳大利亚长笛手掌握此技巧并获得博士学位,比王彦整整迟了十一年,有力地肯定了此技巧的发明权属于我们中国人。
由于王彦对专业的孜孜不倦、刻苦努力,其专业水平很早就崭露头角。早在六十年代,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老师在一封信中曾这样评价他:“你的基础是不错的,在我的许多学生中,很少能有你这样的演奏风格和掌握了南北技巧水平的,希望继学习、提高.....”。这也是赵松庭老师对身处逆境的王彦的一种鼓励和期望。此后,王彦对笛子更加精益求精,眼界也更开阔,在勤奋的同时,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各种流派、不同演奏家的长处,较全面地掌握了各种笛子的演奏技巧,不但具有南方的演奏风格,而且对北方的演奏技巧也运用娴熟。南北兼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使其演奏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在各项比赛中,曾获浙江第二届民乐比赛笛子独奏二等奖,浙江省第五届音舞节重奏二等奖,浙江省第二届民乐比赛笛子独奏二等奖。
鉴于王彦在笛子上的贡献及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经赵松庭老师的极力举荐,浙江艺术学校领导举贤纳才,1994年底,经过漫长的30年工厂劳动,王彦缍进入浙江艺术学校,从事笛子专业教学。进艺校后,王彦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曾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师,在教学上,认真负责,教学态度严谨,不断研究探索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效果,教学成果斐然,其笛子学生不但掌握了他的绝技,而且在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时,获笛子专业考生第一名,并被免试文化予以录取。
王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举行笛子独奏音乐会的愿望,经过种种坎坎坷坷,现在终于如愿,这姗姗来迟的独奏音乐会,既是理想的实现,也是他从事笛子艺术四十余年的成果总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大器晚成的王彦,一定会对笛子艺术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