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发光现象被人们称为“海火”。海火常常出现在地震或海啸前后。你对海火有多少了解?下面由爱华网小编为你详细介绍海火的相关知识。
海火形成的原因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三陆海啸发生时,人们看到了更奇异的海火。波浪涌进时,浪头底下出现三四个像草帽般的圆形发光物,横排着前进,色泽青紫,象探照灯那样照向四面八方,光亮可以使人看到随波逐流的破船碎块。一会儿,互相撞击的浪花,又把这圆形的发光物搅碎,随之就不见了。
1975年9月12日傍晚,江苏省近海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发出微微的光亮,随着波浪的起伏跳跃,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息,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傍晚,亮光再现,亮度更强。以后逐日加强,到第七天,海面上涌现出很多泡沫,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明亮异常,如同灯光照耀,水中还有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以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美国学者对圆柱形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试样进行破裂试验。结果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试样便会爆炸性地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激发周围的气体分子发出微弱的光亮。在实验中,他们还注意到,如果把样品放在水中,则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也能使水面发出亮光。
不过,在海啸发生时,不像地震那样会发生大量的岩石爆裂(当然地震海啸除外)。那么,海火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些人认为,海火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很可能有着多种的成因机制,生物发光和岩石爆裂发光只是其中的两种可能机制,由不同机制产生的海火,有着什么不同的特征,目前尚是谜题。
海火之谜
说法一:
海火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认为是水里会发光的生物受到扰动而发光所致。如拉丁美洲 大巴哈马岛的“火湖”由于繁殖着大量会发光的甲藻,每当夜晚,便会看到随着船桨的摆动,激起万点“火光”。现在已知会发光的生物种类还有许多细菌和放射性虫、水螅、水母、鞭毛虫,以及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因此,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其发出异常的光亮。
然而,另一些研究者对此持有异议。他们提出,在狂风大浪的夜晚,海水也同样受到激烈的扰动,为什么却没有刺激这些发光生物,使之产生海火?他们认为海火是一种与地面上的“地光”相类似的发光现象。
说法二:
还有一种看法是:海洋中发光浮游生物大面积密集而引起海水发光的现象。最常见的发光浮游生物有甲藻纲的夜光藻,辐足纲的胶体虫,水螅纲的多管水母,钵水母纲的游水母,有触手纲的侧腕水母,无触手纲的瓜水母,有针亚纲的针纽虫,头足纲的耳乌贼,多毛纲的毛翼虫,甲壳纲的海萤,等等。
发光机制包括细胞内发光和细胞外发光两类:前者较普遍,以夜光藻为代表;后者为从生物体排放出来的某些腺体中含有能发光的物质。两者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光能。因放出的能量很微,称为冷光。它们引起的海水发光现象,可影响海军的作战。
说法三:
这种说法叫做电流机制说。
美国一些学者对圆柱型的花岗岩、玄武岩、煤、大理岩等多种岩石式样进行压缩破裂实验时发现:当压力足够大时,这些式样会产生爆炸性碎裂,并在几毫秒内释放出一股电子流,电子流激发周围气体分子发出微光.如果把样品放在水中,则碎裂时产生的电子流能使水发光.当强烈地震发生时,广泛出现的岩石爆裂,足以发出使人感到炫目耀眼的亮光。所以,他们认为,地震海火的产生与这种机制有关
相关阅读:
地震的震中震源
震源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震中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震中距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
震源深度
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极震区
震后破坏程度最严重的地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
看过“海火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