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增城畲族风情村 畲族民俗风情―宗族家庭

  【宗族习俗】

畲族村寨多以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部分由不同姓氏的地缘组织为基础的异姓聚居。畲村有祠堂和房的组织。祠堂即宗祠,房即宗祠内子孙派系分支。

畲族的宗族结构是“总祠(公祠)--同姓宗祠(支祠)--房--家庭”。畲族群众认为“蓝、雷、钟”三姓本为一家人,因而视为同宗。福安畲村藏的清代 “蓝、雷、钟”三姓宗谱中,都有“盘、蓝、雷、钟”4姓血脉相承的图表,畲家认为畲族本为同宗。福安市范坑乡洋坑《汝南蓝氏宗谱》载“顾我盘、蓝、雷、钟四姓大宗祠肇基于广东凤凰山与南京一脉相连,建祠之地即吾祖旧址也”。祠内四姓始祖“并列封牌位”。同姓畲族关系更为密切,在宗谱内对同姓著名人物有详尽的记载,同姓畲族不管血缘亲疏都以叔伯相称。畲谚云:“山哈,山哈,不是同宗就是叔伯。”至于“祠--房--家庭”的结构方式和当地汉族宗族结构基本相同。即“私祠”是以地域开基祖为首的血缘相近的同姓子孙组成的宗族组织。“房”以开基祖的各儿孙组成的宗族支派。“家庭”是组成宗祠的基本单位。随着时间推进了子孙的繁衍,人口增多后,一些村落中原有家庭演进成“房”,“房”升级为“支祠”,“支祠”演进为“祠”的宗族网络。而祠(支祠)往往以建有供人活动的公共建筑祠堂作业标志。宗族领袖由年龄辈份大、年事高、威望重的人担任。

1949年后,族长随封建宗法制消灭而刻废除。畲乡民政、民事皆由村干部负责管理。畲村祠堂建筑格局与汉族相同,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修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福安坂中大林村钟氏祠堂,大厅中间设有祖龛,内陈放祖牌200多块,祖牌镶金箔,造工细腻,雕刻精致。1991年7月15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将钟氏祠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畲家重修谱,有“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人”的提法。宗谱一般20年修一次,钟大昆编纂的《颖川钟氏支谱》现藏省图书馆,为全省钟氏连环谱。畲族宗谱由名录、图纪、补遗、源流序列、行第排列、公产记载以及官府文告等内容组成。畲族人丁入谱有特殊记载、谱名记载方式,即按行第排列,主要用“念、大、小、百、千、万”等字,作周而复始的循环使用,其中蓝姓用6个字,雷、钟两姓只有5个字。

畲家祭祖在宗祠或祖厝、公厅内进行,届时将祖宗牌位、祖图、祖杖等并列,供奉香烛牲醴,由族长或房长读祭文,族内人丁逐一拜祭。

【家庭习俗】

闽东畲族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以父母为核心,由父母与子女组成家庭,家庭人口以3--5口人居多。

父亲为一家之长,在家庭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内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调节生活需要,安排农业生产等,对外代表家庭处理各种社会事务。家庭成员均要听其约束、管教,经费支出也要经过他的同意。母亲为"内当家",负责处理家庭内以及亲戚来往事宜,负责料理家务、饲养禽畜等。在农忙时节,还要下田参加生产劳动。

畲族子女婚后便分居独立生活,一般"娶一门媳妇,分一个家",父母都与幼子同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家庭发生根本变化,家长权威削弱,民主协商、男女平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新型家庭关系逐渐形成,旧道德礼仪规范成为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所取代。

广东增城畲族风情村 畲族民俗风情―宗族家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811771/725519585.html

更多阅读

达斡尔族婚礼罕布岱 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人用诗、歌装点婚事文/老邱 摄影/李国良“骑着枣红马/嘿呼呀嘿;背着八斤的酒罐/嘿呼呀嘿;到了大门口/嘿呼呀嘿;跑出了一条大黑狗/嘿呼呀嘿;差点咬着我/嘿呼呀嘿;赶紧把它打跑/嘿呼呀嘿------”这是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罕

最具广东乡村特色民居风情组图 乡村民居

在广东梅州客家乡村里转了一个多月,对当地的特色民居感触颇深,特编辑一集贴上来介绍一下。忠字当头的红潮岁月,仍有记载?百侯镇特色风情街国家文物局评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中,百侯镇是梅州市目前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声明:《广东增城畲族风情村 畲族民俗风情―宗族家庭》为网友向青春致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