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高教育 毕姓系承毕高 望出河内东平

 毕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3000多年以前的毕国,是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原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都是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是显赫于世。因为,毕公高传到春秋时代的毕万之时,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为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的后裔魏文侯,后来曾经“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并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就可以看出当年毕公高之后裔的显赫情形了。

  毕万的后代既然曾改姓为魏,并且成为战国时代神气万分的一个姓氏,那么,当时姓毕的人又如何了?这个问题,只要稍一思量,便不难明了,因为,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姓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现在的毕姓,正是这样来的,算起来跟姓魏的人,根本就是同一血脉的一家人,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毕氏远远地迁徒到山东的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历来出了不少的杰出人物。

毕高教育 毕姓系承毕高 望出河内东平

  东平毕家的出人头地,只要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一目了然。譬如,三国时在曹魏跟创立清谈风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齐名的名士毕轨;南北朝时一家四代皆为州刺史的毕众敬;以及唐代安禄山反叛时死节殉城的广平太守毕炕等,就统统都是山东省的东平县人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87871/416848735.html

更多阅读

太原西山赵氏沟 赵氏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等处

 《百家姓》为什么要拿“赵”姓来开头?  据说,这是由于《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编,而宋朝的皇帝姓赵,当时正是赵家的天下,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顺理成章地就拿“赵”来作为众姓之首了。  根据《姓纂》记载,赵姓的由来是这样的:“帝颛顼

邾娄 邹姓系承颛顼 传自邾娄宋国

 关于邹姓的姓源,有两段记载可循:其一,为《姓氏考略》上面所说的:“邹本邾娄国,改为邹,后以为氏,帝颛顼之后所封,望出范阳。”其二,则为《姓纂》所说的:“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公食采于邹,生叔梁纥,遂为邹氏,齐有邹衍,邹忌。”  由此可见,邹姓主

发祥地 辛姓系承姒氏 发祥繁衍陇西

 关于辛氏的古老渊源,《姓纂》一书记述得最为清楚,是这样的:“姒姓,夏后启别封支子于莘,子孙去草为辛,遂为辛氏。《左传》:周太史辛甲、辛俞美,为昭王友,秦有将军辛腾,家中山苦陉,曾孙蒲,汉有辛武贤,陇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记载,属于夏

河南省汝南县 尤姓系承晡季 源起河南汝南

 尤姓,是来自福建的沈家,跟姓沈的人实际上是同一家人。  尤、沈的这段渊源,是见诸宋代学者李纲所撰的《梁奚谷漫录》:“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的尤氏。”  由此可见,五代时期福建姓沈的人,为了避讳当时潜立为

夏氏家谱会稽堂字辈 夏氏系承夏禹 望出会稽高阳

  夏,顾名思义,是夏禹的后裔;夏侯,史有明载,也同样是这位上古贤君的子孙。两个姓氏,一单一双,实际上却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  《姓纂》记载说:“夏后氏之后,以国为姓。”  《姓谱》说:“夏侯,复姓,本姒姓,夏禹之裔。周武王立,封夏裔于祀;后

声明:《毕高教育 毕姓系承毕高 望出河内东平》为网友情绪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