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是不会白读的,只是在重量不重质的情况下利用率和转化率都低了些,所以,需要这么一个顿悟,让自己明白,不能也不必要再这么的“傻”读下去,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就是应该——少一点阅读。
我在学校的时候,还很年轻,轻狂自负,恨不能读尽天下之书。因为小时候仰慕博学之人,所以也就把这种期许加诸己身了。
虽然我不是严格自律的人,但这个期许一直是我的心结,冥冥中引导着我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于是,我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去读书,虽然也有所偏好,却也不轻易排斥,任何一本书,再不堪,我都能从中读到一些可取的东西;后来又在网上浏览文章,译言网、喷嚏网、左岸读书等网站很多网文写的不错,读这些文章也能有些心得收获,正是这份不断在收获的错觉令我坚持着阅读的习惯,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如此往复,竟有数年。这本是一种积极可取的态度,然而,年岁渐长,我却发现这个路子越来越不对劲。
如今反省下来,我自觉犯了许多忌讳。其一,我读书时,在乎读书的量与速度,却没留时间好好思考,没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其二,读书没有章法,喜欢诗书漫卷的随性,这周读小说,下周读诗词,跟着感觉走,没有连贯性,知识点太分散,不成系统,这点上网读网文体会尤甚。其三,时间有限,我后期读书虽有所选择,但读之前没有考虑一个问题:这本书(文章)与我是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花时间阅读? 其四,我以占有知识为乐,却不知道为它们付出的代价(时间)。
关于最后一点,陷于网络上的新鲜事不能自拔的人或有同感,曾经一段时间我也很喜欢微博,Google Reader, 开心网,QQ空间。。。。看到不平之事,会大发议论;遇到好玩的事,不忘转帖分享;读到写感情的文章,也会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牛人推荐的书总以不读为憾。但我渐渐发现,我的触角伸的越长,感觉却越迟钝。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有没有必要知道那么多?
韩寒读了多少书?他是不是很博学?他这么牛怎么还写错字?这些问题都不会有人在乎,人们看到的是他写出来的文章与书籍。曹雪芹是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会不会奇门遁甲?他会轻功吗?谁会白痴到问这样的问题,人们在意的是他写出的《红楼梦》。
(爱华阅读配图)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的这句话,我很早就读过,但真正领悟到其中深意却是在最近。那以后,我再没上过微博。
如今,我可以放下“博览群书”这个心结了。没有人在乎你读了多少书,甚至于你学了多少东西,人们在乎的是你产出了有价值的成果。以占有知识、资讯为乐,纵然将古今中外的书、世界上的大小事都存在大脑里,没有思考,没有创造,终究不过是电脑的功效。李敖曾说:读书人都欠了知识的债。读而不思,不把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知与不知又有什么分别?
知识不是力量,只是潜在的力量;学习也不是目的,学习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知行合一,创造出新的价值(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怀才不遇,学无所用的悲剧往往根源于此。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你有没有能力将你现有的知识,信息,感觉,经验整合到一起,形成新的价值?
不要以博学多闻为荣,不要为占有资讯所累。当你觉得自己很行,有着太多选择的时候,才是你该警惕的。要是哪一天,你发现自己腿瘸了,脸也不帅了,肾功能衰退了,就剩下还能在电脑前打打字,写几篇小文,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领域,专注并坚持下去,终有所成。人生路上,比挫折更可怕的敌人是诱惑。大道至简,成功就是在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