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如今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巴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帕特农神庙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别号Parthenon,即希腊文∏αρθενωσ的转写,意为“处女”。帕台农神庙也译为“帕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巴特农神殿的简介,巴特农神殿的建筑风格
巴特农神殿的简介
巴特农神殿位于雅典老城区卫城中心,建于公元前447~438年,由名建筑师与雕刻师菲迪亚斯承担神庙设计。巴特农神庙是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有“希腊国宝”之称。
神庙外部呈长方形,长228英尺,宽101英尺,有46根多立克式环列圆柱构成柱廊。其额枋、檐口、屋檐多处饰有镀金青铜盾牌、各种文饰和珍禽异卉等装饰性雕塑;由92块白色大理石饰板装饰而成的中楣饰带,有描述希腊神话内容的连环浮雕;东西庙顶的人字墙上,有雕刻着乘4马金车在天空奔驰的太阳神赫利俄斯、侧身躺卧的酒神狄俄尼索斯和驾银车遨游太空的月神塞勒涅的浮雕以及描写万神之王宙斯请火神赫淮斯托斯劈开他的脑袋,雅典娜全身披甲从中跃出的一组浮雕。神庙主体建筑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门厅通向内殿,殿内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神像设计灵巧,可搬动转移隐蔽。
巴特农神殿可谓历经沧桑,几经磨难。公元1687年威尼斯军队炮轰城堡,庙内内殿、殿墙等建筑夷为瓦砾。18世纪下半叶开始了欧洲列强来此盗运、抢夺文物,现有不少原属神庙的古物都散失。
巴特农神庙,巴特农神殿的简介,巴特农神殿的建筑风格
巴特农神殿的历史作用
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50年左右,那正是雅典的黄金时代。政治家伯里克利开创的公民民主成为后世西方人倍加赞赏的体制;此前,雅典人刚刚率领希腊众城邦击败了波斯军队,爱琴海沿岸近200个城邦每年争相为雅典献上金银财宝——这也成为修建帕特农神庙的重要资金来源。
帕特农神庙完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显示雅典人对其城邦的保护神———雅典娜女神的尊崇。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冬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争夺雅典城,主神宙斯裁定:谁能给予雅典人一样有用的东西,城便归谁。波赛冬用他的三叉戟敲击岩石,一匹战马奔腾而出,象征战争;雅典娜用其长矛敲击岩石,岩石上长出一棵油橄榄树,这是和平的象征。雅典人选择了雅典娜,这座神庙便用来供奉城邦的守护神。
神庙不仅仅意味着对神的尊崇,还体现了雅典民主制的萌芽。在神庙内有一幅巨型壁画描述雅典人庆祝节日的盛况,其含义是“所有雅典人的节日”,表明修建神庙的决定来源于城邦所有公民的直接投票。另外,工程的预算和开支都被刻在石头上,供城邦公民监督。
巴特农神殿的建筑风格
视觉矫正
帕特农神庙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这种视觉矫正以前在多利亚柱式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比如柱身的减杀就是如此。在帕特农神庙中,这种矫正发挥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据研究,这类矫正多达10处之多。比如,此庙四边基石的直线就略作矫正,中央比两端略高,看起来反而更接近直线,避免了纯粹直线所带来的生硬和呆板。相应地,檐部也作了细微调整。在柱子的排列上,也并非全都垂直并列,东西两面各8根柱子中,只有中央两根真正垂直于地面,其余都向中央略微倾斜;边角的柱子与邻近的柱子之间的距离比中央两柱子之间的距离要小,柱身也更加粗壮(底径为1.944米,而不是其他柱子的1.905米)。
视觉矫正的原因
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边角柱处于外部的明亮背景,而其余柱子的背景是较暗的墙壁,人的视觉习惯会把尺寸相同的柱子在暗背景上看得较粗,亮处则较细,视觉矫正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亮处的柱子加粗,看起来就一致了。同样,内廊的柱子较细,凹槽却更多。山墙也不是绝对垂直,而是略微内倾,以免站在地面的观察者有立墙外倾之感。装饰浮雕与雕像则向外倾斜,以方便观众欣赏。如此等等,说起来已烦琐,艺术家、设计者和工匠为此花费的时间、精力就更大了。人们至今仍能从饱经沧桑的神庙看出精微矫正的痕迹和出神入化的效果,这真是文明的奇迹。
装饰
在装饰方面,本来前厅外围的柱子都是多利亚式的,但檐壁却不用三陇板与间板,而是用一条爱奥尼亚式的装饰带,以浮雕表现雅典人民庆祝大雅典娜节的盛况。这条浮雕带从门廊延伸到南北两面墙上,绕行一周,连为一体。总长160米,人物超过500个。它第一次在神庙主要浮雕上直接表现雅典公民群众和现实社会活动,其构思之大胆也是空前的,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在希波战争后的进一步发展。
帕特农神庙在古典建筑艺术中之所以成为典范,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其雕刻。雅典娜巨像现已丝毫不存,据古人的描述,它实为木胎,黄金象牙只起镶嵌作用,大概肌肤用象牙,衣冠武器则贴以黄金。此类贵重的雕像通常是小型的,雅典把它做成12米高的庞然大物,无非是为了显示雅典财富的充盈。
特色浮雕
神庙浮雕的精美和丰富毫不亚于其雕像。那条长达160米的浮雕带一气呵成,气韵生动,人物动作完美,历来被认为是希腊浮雕的杰作。它以表现大雅典娜节游行庆祝活动为主题,第一次把普通公民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列于庙堂之上。这种每隔4年举行一次的大游行从雅典西边的狄甫隆城区开始,然后经过陶区,穿过市场,最后登上卫城。游行的核心内容就是把雅典少年精心编织的一件新袍献给雅典娜。艺术家把160米长的浮雕正好用来表现从游行开始到献袍的全过程。起点在庙西南角上,这儿表现公民群众准备跨鞍上马,然后在长长的南墙和北墙上表现公民游行队伍,其中以骑在马上的青年公民为主。在南北两墙东端转角处,游行队伍开始接近神庙入口,意味着人们已经到达了终点,神圣的卫城,浮雕的内容也由欢呼雀跃而转变为庄重肃静,迈着轻缓步伐的少年们逐渐走向卫城中心。浮雕的终点直接位于神庙的大门,此处特别安排了坐在椅子上观看游行的诸位天神,意味着众神都应邀前来与雅典人同庆佳节。
在现存的浮雕中,仍然可以看出浮雕的鬼斧神工之处。特别是雅典青年骑马游行的大段浮雕,无论是昂首前奔的骏马还是执缰坐鞍的青年,都刻画得生气怏然。人的体态、马的运动以及飘扬的衣襟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激烈运动和兴高采烈之中又饱含着端庄典雅之美。更可贵的是,数以百计的人和马的形象竟然没有一个是雷同的。他们在向前行进的态势中有跳跃、飞奔、暂歇、举步、备鞍等各种动作,更不必说身形面容、个性气质等差异了。整个浮雕有如一首壮丽的交响乐。
相比之下,从容缓步的少女则带有一种安静庄重、雍容华贵的古典风韵,后人把它形容为“伟大的单纯和静穆的壮伟”。少女们或单独或结伴而行,还有男性长者对她们指引训示。通过细密如丝线的衣褶,艺术家把原本单调的构图处理得满壁生辉,突出了少女们文静贤淑的风度和坚实健美的体形,有把她们表现得如同圆柱的凹凸纹一般挺直,使浮雕带从南北两面汹涌而来的游行队伍由喧嚣一转而为叩拜入殿时的虔诚肃穆。
神庙的92块间板浮雕,则用神话传说中希腊人与异族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作题材,大概是比喻希腊与波斯的那场生死存亡的战争。由于间板是四方形的,每块浮雕一般只刻一幅厮杀图景。
除了帕特农神庙外,卫城的另外两个小建筑规模虽小,却各有特色。作为卫城唯一入口的门厅并不强调森严,而只注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