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留学生学编剧的那些事:在百老汇剧场上演毕业作品

  编者按:纽约被誉为世界艺术之都,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纽约追寻自己的戏剧梦、艺术梦。在纽约学编剧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名校的编剧课是怎样上的?在百老汇上演毕业作品是种怎样的体验?本期“我的留学故事”将由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编剧专业2016届毕业生田弘毅讲述他在纽约学编剧的那些事儿。

  

作者(中)毕业时与同学合影。

  慌乱中的决定

  2011年10月底,美国俄亥俄州丹尼森大学里树上的叶子红得像火,我一个人躲在宿舍里发愁,心里也快急出一团火。当时,我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两年,接下来两年怎么过,我毫无头绪。

  我分析了自己当时的求学情况:对主修的传播学已基本没有任何兴趣;两年多来没有任何校外实习,别人用来做暑期研究的时间,我用来回国探亲。想来想去,我陷入了巨大的恐慌。深秋的阳光透过窗子照进来,照得我浑身哆嗦。我的近视像是突然加深了几百度,未来一片模糊。

  我目光呆滞地望着墙上的一张海报,那是学校的一次话剧演出,其中一个演员生病,我被临时叫去帮忙,演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小怪物卡利班。

  10分钟后,我做出一个决定——准备申请戏剧编剧的艺术硕士(MFA)。上一次类似的情景发生在我高一数学考试得了29分之后,那时我和我的家人决定不参加国内高考,到美国读书。

  同学背景各异,还有科学家

  2013年8月底,我从小镇格兰维尔来到大都市纽约,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编剧专业2016届的一员。戏剧系分为6个专业:编剧、导演、表演、舞台监督、戏剧制作/剧院管理、戏剧构作。全系每年招生总数在55至60人之间,编剧专业每年招收8至10个学生。我这一届的10名编剧里男女比例很均衡,一半一半,而上一届则是一男九女的极端情况。

  我是全系为数不多大学毕业后没有任何工作经历就开始研究生课程的人,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学导演、表演,还是舞台监督,都或多或少有点相关的训练背景和实践经验。我这个半路出家、只写过一部长篇剧本(也就是我申请哥大用的剧本)的传播学学生感到压力巨大。后来得知,也有人跟我一样,表演专业有个当了15年程序员的学生,和我同班的编剧里也有个同学大学时主修神经科学,此前一直在实验室工作。

  哥大戏剧编剧专业为期3年,前两年需修满60学分(每门主课3学分,每节课2小时50分钟,每周一次),第三年交给学生自由安排,可以完成学校规定的两次实习,如果之前已经完成实习要求,就可以专心准备毕业演出。

  作者戏剧作品《雾托邦》的彩排现场。

  老师鼓励我们“犯傻、发疯”

  像大多数美国戏剧研究生专业一样,哥大戏剧系各专业的课程相对独立,但每个学期也会提供一两门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比如编剧可以选修导演基础课,也可以选修表演基础课。

  我第一学期的两门编剧课分别由查克·密和凯利·斯图尔特主讲。两位老师分别有不同的写作练习。查克的作业偏向艺术,甚至有点“玄”,比如看一段现代舞表演,写一个8页的小片段,或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挑选一件雕塑,写一段对话。凯利的练习则更注重实际,比如分析莎士比亚《理查三世》的剧作结构,或研究某一部剧作里的语言节奏等。

  查克和凯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提倡学生之间对彼此作品过多地进行评论。在一开始的几周里,查克甚至禁止任何的反馈和点评,大家分配角色读完所有人的练习就下课。这样做是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一开始就因外界过多评论而“被定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去“犯傻、发疯,并在犯傻和发疯之间找到自己的声音”(凯利的原话)。这也和哥大编剧专业所秉承的“没有所谓正确的剧本写作方法”之理念相契合。

  与美国知名编剧直接交流

  第一年第二学期的合作课是哥大戏剧系的核心内容之一。除戏剧制作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这堂课把学生按专业分成小组,一学期轮换三次。作为编剧,我要和三组不同的导演、演员、舞监合作,编写并排演出三部短剧。零碎的排练时间,有限的空间以及不想在其他组面前丢脸的虚荣心,让所有学生都处于紧张状态,小组内剑拔弩张的情况时有发生。合作课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戏剧是“合作的艺术”。

  从第二年开始,编剧专业的学生会接触到更多其他类型的写作,如歌词写作、电影剧本写作与电视写作等。我得以了解不同门类写作的大致特点。很多戏剧编剧在创作时不习惯列提纲,觉得会对自己有所束缚,但是电视写作,至少是美国的电视写作中,每一集的大纲至关重要,编剧组会花很大工夫讨论每集的剧情、人物发展。有了丰满的大纲后,剧中对话反倒是最好写的部分。

  第三年没有主课,但系主任黄哲伦每周会邀请一名业内人士来与我们分享自己的戏剧历程。我们和《天使在美国》的作者托尼·库什纳探讨过写作中的种种挑战和障碍,与百老汇戏剧导演格雷格·莫什讨论过编剧与导演的合作关系,还向崭露头角的青年编剧玛德琳·乔治请教过如何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

  每名编剧学生都要为自己的毕业剧本找一名导师,在导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剧本创作。我有幸通过黄哲伦老师联系到了赖声川导演作为我的毕业作品导师。在我剧本的写作过程中,赖老师为我提出很多宝贵意见,直到我第四稿写完,他还在用邮件和微信向我提出建议,让我的剧本更加完善。

  在纽约学戏剧的优势

  2016年5月12日,在四周半的紧密排练之后,我的毕业戏《行心》(Planet Heart)在纽约百老汇署名剧院(Signature Theatre)的小剧场上演。对一个刚拿到MFA学位的编剧来说,自己的毕业作品能在百老汇剧院上演,并有众多业内人士受邀观看,当然是一份殊荣。

  在纽约学习戏剧还有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能在大大小小的场所看到各种千奇百怪的演出。这对一个编剧的成长极有好处。长时间浸润在如此多元的艺术生态中,见识过各种故事的各种讲法,才能在内心不断萌生出新的创意。

  此外,哥大戏剧系还会经常给学生提供各种演出的免费票或折扣票,让我们能尽量利用纽约作为戏剧与艺术之都的天然优势。学戏剧不是一件容易事,在纽约这样一个地方学戏剧意味着更大的压力、更多的诱惑和更冷酷的现实。但如果你对这件事感兴趣,喜欢它,一切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至少,在困难中会多了欣慰和愉快。

  从哥大毕业后,我回到上海,在赖声川老师的上剧场担任助理编导。但就好比没有所谓“正确的剧本写作方法”,我也不相信一个人的未来有所谓“正确的走法”。人们热衷于讨论一件事的前景如何,却没有想过,前景在远方,而你身处此地,等你到达所谓的远方,风景早已改变,你又会看到一个新的远方。还不如多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剩下的,也许只是一两个慌乱中的选择。(作者田弘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101/1002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李德福和中源协和的那些事 李德福 中源协和

原文地址:李德福和中源协和的那些事作者:伍家的永泰红磡集团董事长、中源协和实际控制人李德福从1992年至今,永泰红磡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大型产业投资集团,形成了“两主一翼”的产业格局,即“两主”为生命科技产业和养老产业,“一翼”

夫妻之间的那些事:我和我的摩洛哥先生

我看老摩的第一眼绝对不是一见钟情,他对我大概也没有惊心动魄,只是两个无聊的个体因各种机缘巧合越走越近,觉得分开会对不起那些微妙的安排,于是就在一起了。在这个传统的穆斯林国家,为保清白,大多数女人都跨过“女朋友”这个危险期,直

对学英语的人们大声疾呼:请千万不要再“背”单词了

对学英语的人们大声疾呼:请千万不要再“背”单词了(本文荣登新浪博客首页、教育博客同时推荐)本文以极其高深的分析阐述了一个极其幼稚的真理,但这个极其幼稚的真理,却被人们极其荒诞地忽视着,面对无数昏睡中的学英语的人们,本文不期待这

声明:《在美留学生学编剧的那些事:在百老汇剧场上演毕业作品》为网友淡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