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兹奖 华人 35岁数学家获“华人菲尔兹奖” 曾受聘哥大终身教授

  他们是数学的未来,到他们的时代,应该是中国数学最辉煌的时候。

  ——纽约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

【张伟(左二)和他的博士生在一起。】

  8月6日,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伟获得晨兴数学奖金奖。该奖项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即华人数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35岁的金奖获得者张伟是四川达州人,出生在大竹县农村。2000年他从成都七中毕业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34岁时被哥伦比亚大学破格聘为数学系终身教授。张伟在29岁时曾获得过拉马努金奖,加上本次晨兴数学金奖,他已然成为了当下国际数学界一颗闪耀的学术之星。

  一个超生的农村娃,何以征服世界名校且被委以终身教职,并被认为是中国数学的未来?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近一周的追踪采访,试图找到一个数学家的正确打开方式——

  天赋初显

  一封自荐信农村娃敲开成都七中大门

  首先,让我们将时光回溯到张伟显露数学天赋的中小学生涯。

  1981年,张伟出生在大竹县农村,他是家里的老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父母务农,兼做点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张伟的小学前四年在村小读书,到了五年级转入到大竹县天成乡小学。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张伟的数学天赋便开始显现出来。当时奥数还不流行,更不普及,数学老师也只是在课余给班上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一些参考资料,包括韩信点兵、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趣味数学,以满足少数人的求知欲。而张伟便是这少数人之一,随之而来更是由兴趣转而痴迷,并获得了全国小学数学竞赛一等奖。张伟就此说,小学数学老师在他启蒙阶段给了很好的引导。不经意间,为他打开了一座藏满奇珍异宝的宝库。

  后来,张伟考上大竹县中学,此间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竞赛,轻松拿下一等奖。学校老师遂告诉张伟,学校曾经有同学因之被成都七中录取,希望他也能够去试一下,毕竟这是全省最好的学校之一。

  张伟便怀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封自荐信。“当时也不知道该把信寄给谁,就写了‘七中校长收’。”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就收到了七中副校长杨能生的回信,只有半页信纸,大意便是——“热烈欢迎你来成都七中上学。”就这样,张伟成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学霸养成

  羞涩的“伟哥”每周上节课给同学补数学

  刚到七中的时候,张伟留给同学的印象则是,几乎每天都在座位上,不停地演算。他课桌上堆满了课本和练习题,每当他算累了,就会从书堆里抬起头来,扶一扶眼镜,跟旁边的同桌聊几句,然后又埋头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张伟说,他话不多的原因是跟同学之间的交流有障碍,因为大竹方言与成都话有很大区别,经常同学听不懂他的话。

  然而,如果就此将张伟归入木讷的书呆子,显然就跑偏了。不少同班同学回忆,张伟比班里大多同学年长一岁,加之人缘极好,因此被大家亲切呼之为“伟哥”。在同学的印象中,那时的张伟头发还很茂密,皮肤很白,戴一副黑色框架眼镜,笑起来比较羞涩。

  说起学霸“伟哥”,在同学张洁洁印象中,他就没有考砸过的时候,特别是数理化,相比其他同学有压倒性优势。而作为班长兼任数学课代表,每个星期还有一堂课,讲台固定是属于“伟哥”的——为同学解答数学疑难。张洁洁说,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头沉思,黑板上总是写得满满当当,只可惜当时没有相机把那么珍贵的板书拍下来。

  高中时期,张伟几乎常年都穿一件白色衬衣,而冬天则在薄衣上罩一件外套。张伟上高二的时候大病了一场,并住院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为此,从班级到学校还发起了倡议募捐,以减轻一些负担。

  高中毕业那年,张伟作为四川省代表队的一员参加了全国数学冬令营,由此获得了保送北大数学系的资格。

  终身教授

  30岁带博士34岁受聘哥大数学系正教授

  从北大毕业后,张伟“按部就班”地来到哥伦比亚大学读博,毕业后又到哈佛大学做过博士后和讲师,并于两年后回到哥伦比亚大学做助理教授,30岁就开始带博士生。到现在为止,张伟已经指导了三名博士生,他带过的有些博士生年龄只比他略小一点。

  说起学术之路,张伟自言还算一帆风顺。想来,这也许是数学世界的艰辛不足与外人道吧。

  2014年,张伟被哥伦比亚大学聘为副教授,这已是终身教职。而在去年,张伟再次破格聘为正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世界名校,年纪轻轻便登上终身教授之位,没有一定量级的研究成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张伟说,哥伦比亚大学为了吸引人才是不遗余力的,正是他的科研成就将他引上了这个职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期间,张伟有幸受教于张寿武教授。张寿武觉得张伟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跟他说什么都很有兴趣,对历史、文学、书法颇有见解。最开始,张寿武还担心张伟思想太活跃没法专心做学问,于是经常提醒他专注研究。

  但2005年的一件事情改变了张寿武教授的看法。当时,张伟和张寿武商量,尝试解决库达拉猜想中模性的问题。张寿武当时并没有对张伟抱有多大的希望,他只是觉得找点事情让他忙着就行了,但仅仅两三个月后,张伟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并在他博士研究生的第二年,成功写出了论文。

  “张伟是目前在国际数学界非常有影响的一批年轻的中国数学家之一,这批人我知道的就有10人左右,他们非常聪明,而且是同一代人,其中五六个是北京大学数学系2000届的学生,张伟的同班同学,包括袁新意、恽之玮、朱歆文等,另外几位同一届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每个人的水平都与我们相差无几!

  高中“朋友圈”

  学霸与学霸同学 现有十人任教全球名校

  张伟是成都七中高2000级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他和有“电子科技大学最年轻教授”之称的周涛是同班同学,两人也是好朋友。张伟说他们俩曾经一起切磋过数学竞赛题,后来周涛专攻计算机,他专攻数学。

【张伟和他的高中同学,第二排右二是电子科大教授周涛。】

  此外,他们的班里还有当年的四川省理科状元,现在在全球各大名校做讲师或副教授的就有10人左右。张伟曾经的一位同桌也属于超级学霸,据她回忆:“当时做奥数题怎么也做不过张伟”。

  像呆子 拿餐巾纸演算

  张伟简直是为数学而生的,他对数学的痴迷程度让人惊叹,即使是餐巾纸,也可以作为他演算的草稿纸。

  张伟的同学张洁洁说,有一年她去美国,张伟陪她参观了哥大校园和美国自然博物馆之后,她还想去帝国大厦。张伟告诉她:“我就不陪你上去了,加上排队要一两个小时,我在附近的咖啡馆等你吧。”张洁洁则担心张伟不好打发时间,但张伟说:“你给我一支笔吧,我在咖啡馆拿几张餐巾纸,就可以演算了。”张洁洁告诉记者:“没有人能够体会我当时震惊的心情,我的上颌与下颌估计跟自然历史博物馆那个恐龙骨架的头颅没拼合好之前是一样的。”

  张洁洁说,目送张伟走进咖啡馆之前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这么热爱数学,但强中自有强中手,总有一天会有脑子不够用的时候,也会遇到瓶颈期,你准备研究数学到什么时候?”张伟很淡定地说:“目前为止,暂时没有发现我智商不够用,也没有才思枯竭,估计要研究到我再也不能研究为止吧。”

  张伟则告诉记者,他想到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会立马投入工作,哪怕正在睡觉。而有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他可以连续几个通宵鏖战。他真的从来没有厌倦过数学,只是偶尔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产生挫败感,这时候他往往会放下手上的工作,短暂地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开始。

  非呆子 下厨调酒惊艳

  “伟哥的确不是书呆子,他天生是非常乐观的一个人,对生活也是极其热爱的。他言谈幽默,亲和力很强,喜欢做饭,还对调酒颇有研究。”张洁洁回忆说,在张伟纽约的公寓里,她和另外一名七中同学品尝了张伟做的饭。当参观了张伟的厨房后惊呆了,厨房不大,但是打理得很整洁,橱柜上摆满了调酒用的器皿和原料。“只见伟哥立马变身成了酒吧的调酒小哥,拿起他那些爱物熟练地摆弄起来。经过他的精心调制,各种颜色的鸡尾酒端到了我们面前,我记得有一种还在酒杯的边缘洒了地中海盐。两个同学傻呵呵地站在旁边目瞪口呆”

  张洁洁说,如果以后张伟不研究数学了,也能成为一名资深的调酒师。

  张伟说,他除了学习以外也经常打乒乓球、羽毛球,他也会玩扑克,上高中的时候到彭州中学封闭训练,他和朋友们“不务正业”地花了很多时间玩双扣,大学里从室友那里学习了桥牌,这也成为张伟偶尔的放松方式。

  拉马努金奖

  拉马努金奖以天才数学家拉马努金的名字命名,由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印度科技部和国际数学联盟共同颁发,每年颁予当年12月31日未满45周岁、做出杰出科研工作的发展中国家的青年数学家。

  ——张伟2010年获得该奖

  晨兴数学奖

  晨兴数学奖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菲尔兹奖是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也被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晨兴数学奖面向45岁以下,为在基础数学及应用数学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华人数学家而设立。评审委员会由哈佛大学教授、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以及其他8位非华裔的顶级数学家组成,以确保获奖成果的水准和评奖过程的公正和客观。

  ——张伟2016年获得该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101/10365.html

更多阅读

模仿过迈克尔杰克逊的15大华语明星图 模仿迈克尔杰克逊

文/丑鱼尼莫迈克尔杰克逊的离世令世人悲痛万分,迈克尔杰克逊生前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财富,他的歌舞被人传唱,他的舞步被人模仿,虽然很多人争相模仿过迈克尔杰克逊,但始终没有人能够超越他。今天,让我们再现曾经模仿过迈克尔杰克逊的20位明星

沙漠之狐隆美尔不懂战略这是大谎言 沙漠之狐 隆美尔下载

一直以来,我的一直认为,陆军元帅隆美尔,只是一个战术上的高手,而在战略上却存在着缺陷,而现在大多数人也都是这么认为的,我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发现这是不对的.但是,隆美尔从未在战略上打赢过,所以,只能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将才,但却没有

兰斯大教堂之夏加尔的玻璃窗 圣彼得大教堂玻璃窗

一座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天主教堂与一个俄裔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家,两个几乎不可能交叉的对象却通过彩色的玻璃拼花窗(StainedGlass)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兰斯大教堂(ReimsCathedral)祈祷室中的玻璃窗即是二十世纪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声明:《菲尔兹奖 华人 35岁数学家获“华人菲尔兹奖” 曾受聘哥大终身教授》为网友抹杀你的自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