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没多少,被家长提问难住怎么办
改不了段子手习惯,玩笑开过头怎么办
面对陌生的家长,眼光不准叫错称呼怎么办
90后老师的家访手记:
每次登门,都要上演一场内心戏
本报记者 朱平 整理
嫩嫩的长相,流行的用词,加上怯怯的表情,这是爸妈能想象的年轻老师的家访脸。可是,你不知道这群小鲜肉的内心,其实正在上演着超级丰富的内心戏。本周,我们就找来了三位90后老师,听着他们的叙述,一股青春气息就扑面而来。
慌么不要慌,
我对自己说
都说一年级的娃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与他们“相爱相杀”了一学期后,也渐渐摸清了他们的“脾性”,曾对他们天使的一面赞不绝口,也曾与他们“恶魔”的一面斗智斗勇。为了更加了解这些娃儿们,也为了升级自己的教(打)师(怪)技能,家访家访,势在必行啊!
想当初第一次面对全班41个小霸王都免不了压抑内心的波澜,面对这些家长,莫大的激动背后也是深深的紧张啊!
殊不知,看上去自信满满的我,心里也有两个小人儿在打架呢!一个说:“慌不要慌,大学里的教育理论知识可不是白学的,小学实习的实战经验也都有呢!大胆放心地做吧!”另一个小人儿说:“你自己都是个孩子,同样都是被宠着长大的,又没生过孩子,教学经验也没积累多少,到时候家长一个问题就把你难住了,学生还没教育好,就想着教育家长?”最终,一个小人完胜。
所谓年轻就是资本,不怕失败也不怕犯错,最怕就是没信心,于是我拿出了百分之两百的热情开启了家访之路。先向老教师们讨教经验,把一些注意事项都记在心里,比如:观察孩子的生活环境,了解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分别聆听父母和孩子的心里话。再计划家访时要和父母孩子们沟通的问题,把要说的话一一罗列在“家访秘籍“小本本上,然后在脑海里一遍遍模拟家访的情景,最后拉着同事买适合家访的得体衣服,带着自信满满的心和充满正能量的状态,正式开启了家访的大门。你们猜,我会成功吗?
家访小调皮,
我有招
今年暑假家访的是二年级老生,好么,作为大队辅导员,对二年级的学生,我还是很有底气的,去年这群娃基本都是从我手里接过红领巾,跟着我一字一句练习入队宣言的。
这次家访的对象是小T,在二年级调皮捣蛋的男生堆里,小T呢,可以算是年级里为数不多的一朵“奇葩”吧!之所以说他是一朵奇特而又美丽的花朵,是因为不管他在学校里惹了什么“麻烦事儿”,像是因为偷摘学校果树上的枇杷,或跨越围栏抓池塘里的生物被老师批评教育;抑或是受了莫大的委屈,如和调皮的小男孩推搡打闹,心爱的故事书被小伙伴划破了等等……统统都只需要两分钟,他立马就“不计前嫌”,又嬉笑起来。
家访时,当我扫到小T爸妈略显拥挤的工作室里,堆积如山的杂志和设计稿时,我立刻就明白了为什么小T每次做课前准备,都要埋头摸索个半天。
突然小T妈紧张地问我:“老师,我们儿子在学校是不是特别幼稚。”我脱口而出(认真脸):“还好吧,就是好像少了根筋。”结果把自己和小T父母都逗乐了。想想现在爸妈对老师的包容度其实也蛮大的,当年,我的老师哪里会开这样的玩笑。
的确,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性格个性的发展,是需要大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本来还想着问问家长对孩子英语(精品课)学习有没有更高期望,也好指导一下我自己下学期的工作,没想到他们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他们已经很满意了。
家长和老师,或许因为年轻,在教育上有了趋同感:成长的结果可以淡化,但成长的态度和过程必须重视。
怎么叫人,
满满的学问呀
收起平时爱穿的阔腿裤,一身低调加成熟地出发去家访。没想到一进门就遭遇难题——面对陌生脸,我该称TA什么?
现在二胎、早婚早育的人不少,早不是我们读书那会儿,一眼就能辨出是爸妈还是祖辈,或是哥哥姐姐的年代。所以,这真是个问题,万一眼光不准叫错人怎么办?
隔壁班的前辈上个星期去家访都差点栽跟头,看到一个爸爸长得和哥哥一样嫩,“你是XX的哥哥”一句话都快说出口了,幸亏这位爸爸及时自报家门。
这次,我也遇上了一个超年轻的妈,和我才相差6岁。想想人家娃连酱油都打过了,下半年就准备在我班上读一年级了,也是蛮神奇的。
作为家访老师么,我当然不能当场暴露自己的年龄,这是前辈们特别提醒的,但为了尽快拉近距离,我只好说,她和我姐姐一般大,没想到还真找到了同龄人的频道,她马上吐槽,管小孩的时候,真是控制不住洪荒之力!和家长的话一下子多起来,本来第一次家访的紧张感也立刻解除了。
家访过几家后,也就自己琢磨出了一些本领,比如进门先看墙上或客厅摆放的照片,先听听家长是怎么介绍孩子的,实在没把握么,只能拿出万能药了,叫一声“某某家长”,也能通关。
所以,别看我们年轻老师在家访时并不是话语最多,气场最强的一个,但我们绝对是内心戏最丰富的人。
(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