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收购超期、二级鸡肉产品”、“急处理巴西、沙特鸡脚,共3货柜,速联系”。在多个冻品、牛肉交易的QQ群、贴吧里,这样的供求信息不停地闪现。
其中,交易的一个重点产品,是在冷库中超期存放了一两年的冻肉,它们在业内通常被冠以一个俗称:“库底子”。由于商家急需出手,纷纷以正常冻肉七分之一甚至更低的价格抛售,催生了一条地下交易链,流向市场、餐桌。
7月12日,国家食药监总局要求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13省市排查区域内所有冷库,重点检查2014年以来承储冷冻肉品的来源、数量和销售去向。
一向不为人知的冷库走进公众的视野。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冷库、冻品市场以及多家冻品经销商,发现超期积压在冷库的冻肉屡见不鲜。
之所以存在“库底子”肉,很大程度与冷库的日常运营管理缺失相关,一些第三方出租冷库甚至连“先进先出”等基本规定都未能遵守。
牛肉7元/斤大甩卖背后的秘密
“1吨牛肉,7元/斤,给一万四全部拉走。”7月9日,新京报记者以收购冻肉名义,联系到一位在湖北处理过期库存的商家。他表示手头有超出保质期的库存牛肉,堆压在冷库近2年,外观、品相不太好,可直接进冷库看货后收购,“价格不好的时候没出手,一直积压在冷库最底层,到清理库存才发现。”
山西冻品经销商张某则给出了更庞大的货源。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其冷库中有将近8吨进口牛肉,积压在底层也近2年,愿意以2.36万元/吨的价格抛售,折算下来相当于11.8元/斤。“进口货也要看价格,运回来价格太高没人要,也就堆成了‘库底子’。”
冻品经销商说的“库底子”,是业内对长时间积压在冷库的冻肉的一个俗称。牛羊肉等冻品在入库后,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库存管理疏松,在冻库底层深处被长期积压。部分商户为了挽回成本,往往会在特定时间段以非常低廉的成本抛向市场,价格仅相当于正常牛肉的七分之一甚至更低,这也催生其在悄然中流向市场、餐桌。
一位广东的冻品批发商杨某说,其公司仓库里也有一批临近保质期的冻牛肉、冻牛腩,最近以10元/斤出售,肉质品相、颜色跟新鲜冻肉差不多,可当作正常物资来处理。“这是去年8月进的冻库,平时盘点不到位,有1吨左右一直积压在库里,最近公司要求处理掉。以前我们都是以30元/公斤左右的价格批发给当地档口、餐馆,上餐桌没问题。”
据了解,我国对冷冻肉的存储期限尚无强制性法规,但有推荐性标准《鲜冻分割牛肉》GB/T17238-2008,其规定“冻分割牛肉应贮存在低于-18℃的冷库内,贮存不超过12个月”。
北京一位长期从事牛肉批发的经销商告诉新京报记者,这类积压在冷库最底层中的冻肉,如果温度一直保持在-18℃,冻三四年没问题。但有时候冷库温度达不到,会导致解冻现象。“一旦解冻后质量就很难保证了,肉质表面会开始发褐,也有可能滋生细菌,我们一般都卖给禽类养殖工厂做饲料。”
“库底子”现状:清点时包装纸箱都烂掉了
在北京丰台岳各庄冻品厅的一位商铺老板告诉新京报记者,规模较小的零售店铺会对每个月销售做预估,小规模冷库储存的货物基本都会销售完,而“规模稍大的冻品店和冻库中,会存在货物积压的问题。”
7月15日,新京报记者来到北京西南郊肉类水产品市场,这里是冷冻食品集散地,并有西南郊冷库。众多商户和工作人员正搬运当天运到的冻肉。
一家经营进口牛肉的商贩拿出“紧急通知”称,最近收到市场管理处的统一通知,各家商户一律不得出售过期、临近保质期肉类,“最近查得比较严,这类肉的交易都停了,等过段时间再说。”
不过,一家冻品经销行负责人张某则告诉新京报记者,其有一批在冷库冻了近2年的牛肉、鸡肉等“库底子”正处理,并称这种积压的库存冻肉其实很常见。
按照《GB/T 30134-2013冷库管理规范》,入库食品应该进行准入审核、合格后入库,并做好入库时间、数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记录。同时,“宜遵循先进先出、分区存放的原则”,对冷库中贮存的食品,应满足整体有效保质期的要求,贮存时间不得超过该食品的协议保存期,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张某说,平时冻品在出入库时都会做台账备注,但一遇到高峰期就很难做到严格管理,“各家隔段时间都有1-2吨的‘库底子’,很正常。像我们一家高峰期每月会有3个货柜近60吨的冻肉进来,一旦市场价格下跌没法快速出手,先进库的货物会积压在库里,等想起来时再清点,包装纸箱都烂掉了。”
“先进先出、后进后出,是冷库运营管理最基础的规定。”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指出,在冷库的日常运营中,冻品应该按照批次顺序优先出库,通过时间段进行周转期控制,“如果严格实施这一点,也不会造成市场上出现过期肉积压。”
冷库管理者:货物堆放时间没限制
在西南郊、岳各庄等市场,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冻品经营者都选择租用附近的大型冷库,或者在商铺后面自建小型冻库来交叉运营。
出租冷库的运营模式,由于使用者缺乏相应严格的运营管理,恰恰催生了“库底子”过期肉的出现,成为业内的普遍问题。
“冷库的出租运营赚的还是土地出租费,很少有企业主动派出管理团队,对库存物品进行严格信息化监管”,北京一家大型冷库企业负责人沈先生对新京报记者说,业内冷库、冻库的出租多是2元~2.5元/平方米/天的价格,但在日常经营使用中,冷库企业一般不提供专业管理服务,“基本上都是租户自行派人来管理。”
一位西南郊冻库出租处工作人员介绍,货物运进冷库前会对冻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行检查,肉票根交到冷库处保存。“入库后,冻库里各个门禁的钥匙全部交给租户。以后进出货物登记由租户自己安排人负责,冷库不统一管理。”
这种“严进宽出”的管理,很难约束到冻库中的存货。该人员也承认,冷库对货物堆放时间没有限制。
“国内冷库专业化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最大问题是专业管理能力不足。”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国内90%以上的冷库都是国有库,货物入库时间、周期等全程信息化的管控尤为必要。“但目前的现状是,高端专业库一库难求,库存管理最基本的‘先进先出,后进后出’在部分冷库企业难以实现。”
据了解,针对冷库、冻品企业涉及的冷链行业,国内已有《冷链物流分类及基本要求》、《物流企业冷链服务要求与能力评估指标》等冷链物流标准,但大多数仅针对物流企业、医药企业设立,尚未全行业覆盖,也缺乏相配套的惩处措施。
“冷库及其背后的冷链物流,专业设施、设备的投入都远高于普通货物物流,要改变低端生态,需要监管部门推进产业的系统化升级:一是强化行业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以此建立法治和惩戒体系;二是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发展有全国网络布局、有全流程服务的冷链物流服务商。”杨达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