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晓鸽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
早在1997、1998年,我就请了一个电影投资顾问,到处做市场调查,当时得出的结论是:那时候投资中国电影产业还太早了。 十几年过去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仍然处于早期投资的阶段,因为它规模很小啊!目前VC/PE在电影产业的投资不到总资金的1%,单个项目很少超过4000万美元。2008年,沈南鹏几百万美元投资保利博纳,开玩笑说一部电影的票房还不如一家酒店的销售额。 有几组重要的数据:中国的电影银幕加起来有5000块,而美国有4万块(包括IMAX),中国影院快速成长,即使一天增加2块银幕,要赶上美国也要47年。 中国每年进口20部大片,如果平均放两个礼拜的话,基本上把多厅影院占掉了一多半。中国每年拍400多部电影,其中能够有10部赚大钱是蛮难的。 对比一下美国和中国最大的13家传媒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数字(2008财年),就会发现,时代华纳、迪斯尼、新闻集团等美国的Top 13总销售额为1690亿美元,而电广传媒、新华传媒、歌华有线等中国的Top 13只有26亿美元,仅占美国的1.5%;市值分别为1760亿美元和97亿美元,其中,美国只有5家企业盈利,平均市盈率为28,而中国13家企业全部盈利,平均市盈率为119,是美国的4.25倍。也就是说,中国电影人口多、底子薄,但未来前景很大。 IDG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很深,2009年跟上影集团一起投资了《高考1977》,还投资了张艺谋“鸟巢版”的《图兰朵》,跟中影集团投资了《未来警察》。今年我们跟中影及华谊投资了李冰冰主演的《雪花秘扇》和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 这倒不是我们投资人太功利,看到电影市场快速成长就杀进来了—你要知道一点,任何一个产业只有投资人赚了钱它才会成为一个健康成长的产业,因为投资人赚了钱他才会带动更多的投资商参与投资。为什么中国电影过去做不起来?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演员赚钱,编剧赚钱,导演赚钱,但投资人不赚钱,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我认为华谊兄弟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使人们真正认识到电影是可以使投资人赚到钱的,成为一个可以赚钱的产业了,这是功不可没的一件事。 我认为中国未来会出现下一代的张艺谋,下一代的冯小刚,目前中国太缺乏培养商业导演和电影造星的成熟机制。一本书上说历代的大人物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爱才如命,第二是挥金如土,第三点是杀人如麻。延伸到电影上,也需要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或者“死人如麻”(战争片、动作片、灾难片),还要加上一点,做电影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个长期的打算,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实力能够坚持7年以上。7年之痒,是很有道理的。 张伟平之于张艺谋,王中军之于冯小刚,我认为他们不仅是非常出色的制片人,而且是非常好的投资商。他们的最大贡献,实际上是为张艺谋和冯小刚创造了一个好的创作环境,使导演不需要自己去找钱—张伟平在张艺谋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前几部片子都赔了钱,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我对他们很尊敬。 即使在好莱坞,导演当老板也往往很难成功。斯皮尔伯格(S)的梦工场是他和动画片奇才卡岑伯格(K)、唱片业高手大卫·格芬(G)三个合伙人做起来的,没有后面的K和G具体执行,绝对没有S。(梦工场1994年创立,出品过《拯救大兵瑞恩》、《怪物史莱克》、《变形金刚》、《太平洋战争》等经典影片,2005年底被派拉蒙16亿美元收购。后来梦工场试图自立门户,遇到金融风暴,与环球影业合并不成,2009年2月被纳入迪士尼旗下。) 总之,电影的投资门槛是极高的,你要想投资这个东西你就必须要赔得起,能够赔得起钱和时间,有更多的专业投资商参与进来,市场才能最终做大。 如果到哪一天,中国能把现在桑拿按摩的时间减掉90%以上,全都挪到电影院里,就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消费市场了。当然,这只是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