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模式:帝国黄昏?(3)



 在郭台铭推出令人震惊的加薪计划之时,苹果终于开始“发善心”。先是乔布斯力挺郭台铭,称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接着,一个未经苹果证实的消息是,它与富士康达成共识,将为代工的苹果产品提供2%补贴。现在正值富士康与客户就明年订单举行年度谈判的微妙之际,鸿海精密发言人丁祈安说:我们现在开始采用国际标准,是时候让全球食物链来面对这些问题了。

  不只富士康,也不只“做做样子”的客户,整个制造业都到了一个需要反思的节点。

  锡恩公司总经理姜汝祥将富士康事件戏称为“上帝的暗示”,“如果不读懂这个暗示,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灾难。”他所解读出的“暗示”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最重要的核心,是将“人”认定为产业最大资源。

  “这些话空喊了多年,可富士康事件之前,大家缺乏一个实实在在的动力。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哪家企业真正把人力资源,尤其是普通工人上升到真正的战略资源来对待。”他评价。

  郭台铭在内部讲话中数次强调将人视作资源。他的管理原则是理、情、法,法排最后。可要在80万人之间建立有效沟通,“法”显然最容易参照。郭自己也在2009年7月的开会时提到:公司小的时候,弹性是优势;公司大的时候,制度是优势。

  制度到了基层,往往已不是他所表达的含义。“我们的问题在于制度太完备,考核员工的方方面面,课长线长照着做就行了。制度越完善,管理越规范,就越难有个人发挥的空间,所以,管理也就成了生产线的附属物。”富士康一位离职员工抱怨说。

  不过,由此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恰是中国企业最欣赏的方式。许多公司的工作环境与待遇远逊富士康,管理之严格又有过之而无不及,却较少发生类似激烈事件,更易令其迷恋于此。

  另一信号接踵而至。“跳楼”事件余波未了时,珠三角另一家外资企业本田也陷入劳资纠纷。随后,类似事件再度在昆山爆发。

  美国铝业亚太区总裁陈锦亚表示:“外资企业不管是台资、港资还是美资、日资,他们刚来中国大陆后都会出现水土不服,过了一段时间觉得适应了,但再向下走,结合更紧密时,更深层次的冲突就又出来了。”

 代工模式:帝国黄昏?(3)
  外资确实应该注意到大陆劳资环境的微妙变化。那一代易于满足、安于现状、习惯逆来顺受的中国产业工人,已逐渐淡出了舞台。这将让那些在劳资关系、重视员工及福利待遇上心思花得不够的企业,付出惨痛代价。

  如今,富士康事件正在珠三角企业群中掀起一场影响深远的风暴。姜汝祥大量客户都在珠三角,过去企业间都心照不宣,知道企业如果不加班就根本没钱赚。姜和他们讨论加班、压低工人工资之外的其它方法,对方往往长叹一口气,“姜博士,你说的挺对,可转型和升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现在没有利润怎么活?”

  事实上,富士康的每一起跳楼事件,都会深深刺痛他们的神经,令其不寒而栗:郭台铭企业大,人在台湾,能屏蔽很多风险,如果出事的是自己,不要说“十二跳”,就是“两跳”、“三跳”,家属把死者往工厂一拉,自己多年的心血恐怕就毁于一旦了。姜汝祥发现,许多人近期都不声不响地给厂房加装除尘设备,盖新宿舍,或多少涨一点薪水。

  身处暴风眼的富士康则更进一步,开始摸索怎样抵达年轻人的心。放电影,搞交谊舞会,唱唱卡拉OK,这些早已过时。公司现在开始搞网络游戏大赛,街舞大赛,模仿超男超女进行海选。类似方案不胜枚举,“希望能有点效果吧。”陈宏方擦擦汗说。

帝国的出路

  撤回台湾,将园区做小、分拆,看似因“跳楼”事件而起,实际却非郭台铭心血来潮。

  李金明告诉本刊,三年前,富士康就已确定深圳基地要转型成一个研发中心,只保留以科技含量高为主的少量产品。“我觉得一个园区基本上不超过十万人,是个比较理想的数字。”

  这也符合深圳市的规划。2005年,深圳提出土地、能源、劳动力、城市容量“四个难以为继”的担忧,自此开始了一系列“腾笼换鸟”式的产业置换。

  2008年经济不景气,富士康分割产业园的计划暂时停顿。不过,将规模“缩小”,比做大难度更高,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大部分已在深圳扎根,不愿意搬迁到内陆,再者员工也不可能一下子几万人都搬出去,否则配套跟不上。另外,也不是富士康想搬就搬,还要争取客户同意。富士康深圳园区生产流程相当紧凑,如果搬迁,就涉及客户产品的分割,而且过去都是富士康跟着客户搬,如果倒置过来,需要一些说服工作。

  富士康四处开花式布局令内部人士感到担忧。当前除了深圳、昆山、北京、太原、晋城、烟台、上海松江等已投产园区外,武汉、成都、重庆、廊坊、淮安、营口、秦皇岛、南京等产业园都在建设中,有的边建设边生产,还有一些基地已经列入规划。一些反馈到集团的建议是,是不是应该取缔一些未来不具潜力的初建、待建方案,回笼资金,收缩战线?

  同时,目前一个园区有多个事业群的现象,各事业群的事业处、配套服务据点分散在各地,管理方面常感鞭长莫及。而且,集团各事业群之间存在产品线重叠问题,如PC产品,几个园区内均有系统组装厂,这样也造成设备重复投资。

  富士康每到一处,必受地方政府隆重欢迎,据说为吸引富士康,2005年武汉方面成立了“富士康工作班”,并要求所有专班成员必须做到“郭台铭语录人手一册,郭台铭传记深入研读,富士康公司现状与发展规划熟烂于心”。然而,郭台铭也不是每个棋子都放得恰到好处。“尽管老板脑子里每个点都有它的标准,可对一个企业来说,战线拉得太长了。”一位主管直率地说,他觉得有些布局就有问题,比如廊坊,孤零零一个厂,理论上与索爱很接近,但其实有些牵强;武汉园区也有类似问题。既然如此,为什么富士康还在到处建?“主要靠老板个人在推,这是比较辛苦的。”

  可以梳理出的富士康布局逻辑是,它并不一定选择进入成本最低的区域,而是选择薪资水平明显偏低、又能获得地方政府充分支持的区域。不过,偏远园区人力招募也开始遇到困难,这次大幅加薪后,各园区之间的薪资差距正在缩小,“搬家”战术是否能持续,或者是否能继续在大陆持续,或许郭台铭也在思索。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本来有望接班的弟弟郭台成三年前离世,由此,接班人的问题再度浮现—郭台铭将如何培养接班人,传承公司基因?这将是漫长的接班,甚至可能会贯穿郭未来的“黄金十年”,而最终结果也可能是鸿海由帝国大一统,变为“诸侯自治”。

  郭台铭曾在公司尾牙聚会上与弟弟共舞龙头,亦令人猜测比他小十岁的弟弟最有可能成为接班人。为栽培郭台成,郭台铭可谓用心良苦,富士康内部人士透露,早期郭台成辛苦搭建的生产资源,其它事业群负责人只要提出来,郭台铭一句话就让弟弟让出来,再白手起家重新开始。

  而郭台成病逝后,是否还有人能以一肩之力挑起鸿海的十二大事业群,是个巨大问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0286.html

更多阅读

定位理论的大厦:定位屋(3)

(本文主体内容刊于《管理学家》2011年9月号) 一个中心:以品牌为中心 任何理论体系都有一个研究主题和核心研究内容。定位理论的研究主题和核心内容就是品牌。定位理论回答什么是品牌,为什么要建立品牌,如何在商业实战中建立品牌等

抚顺石化:完美蜕变(3)

逆势而上 此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抚顺石化强化经济运行管理,积极调整产业布局,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化“危”为“机”,巧算“加减法”。 中国石油[9.98 -0.20%]抚顺石化分公司总经理李若平介绍说:“在做‘减法’中,我们果断调

代工模式:帝国黄昏?(4)

 为此,郭台铭有时会对李金明半开玩笑半批评地说:“你不能这样子。”意思是每个高管都要找自己的接班人,在高管退休时能顶上来。李同样半开玩笑地回答:“董事长你也不能这样子。”意指郭也应加快自己的接班人计划。   鸿海各事业部负

代工模式:帝国黄昏?(2)

 正是这些,确保了富士康前20年的高速发展。  规模悖论  “富士康不是血汗工厂,不过它是一个压力锅。”富士康前执行顾问信怀南在接受香港《星岛日报》采访时说。  尽管受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7月,富士康集团再次登上《财富》杂志

代工模式:帝国黄昏?(1)

  作者:采访|《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刚 何伊凡   【《中国企业家》杂志】“如果将富士康看做一个人,他选择了一种很累、很苦但很有效率的活法。”对富士康素有关注的心理分析师杜思遥评价说,“他的特质、文化,带有一种焦虑感,代工类

声明:《代工模式:帝国黄昏?(3)》为网友花开苦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