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什么故事可以给你讲。” 无论是第一眼看上去还是坐下来聊天,施杰都是那种不显山也不露水的人,不高的个头,短发,朴素的衣着,透出来更多的是干练和踏实。他的话不多,不善言辞,尤其是聊到一些私人问题时显得有些沉默寡言,只是简单的几句带过,有时甚至还会有些语塞和重复,可当谈到一些法律专业问题时,他又变得侃侃而谈,好似变了一个人——近两个小时的聊天式谈话,施杰始终没有抛开一个话题:今天如何塑造和维护律师的社会形象? 施杰生于川,长于川,46年的生活在他身上烙上了一股浓浓的川味,平易而又诚恳,质朴甚至带些憨厚的笑声会让你在一瞬间怀疑他就是在庭上挥洒自如、慷慨雄辩并在全国两会上谏言直书、呼吁奔走的那个施杰。 “醉驾死刑案”背后 对施杰而言,相比于兢兢业业二十多年的耕耘,由孙伟铭案引发的关注来得似乎更为直接,尽管当施杰再回过头来看时已经是云淡风轻,但正如当初一位朋友在力劝施杰不要接手时所说的一样,“这是一场只有风险、没有收益的赌博。” 2008年12月14日下午,30岁的孙伟铭驾驶着自己的黑色别克车在成都市成龙路上高速飞驰,在酒精的作用下,黑色别克在成龙路上呈S形横冲直撞,四人当场死亡,一人重伤。 2009年,多起醉酒驾车肇事案成为了社会的焦点,在一片唾骂声中,“疯狂别克”的驾驶者孙伟铭于2009年7月被成都中院以危害公共安全罪一审判处死刑。当“死刑”二字从审判长的口中传出之时,法庭内外相继炸开了锅,一时间关于孙伟铭案的罪与罚是否相当以及有关法律是否适用问题的相关议论轰然展开。也正是在此时,国内外众多媒体的聚光灯开始对准了施杰。 一审判决后,为孙伟铭辩护的两名律师——四川鼎立律所的陈红和施俊英险些遭到受害人家属和围观群众的围攻。作为鼎立律师事务所的主任,这时候施杰站了出来。由于一审判决的轰动效应,很多律师对为孙伟铭二审做辩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联系孙父希望免费争取到这一机会,一些业内人士甚至感言:“许多专门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执业一辈子也不会碰到这样的案件啊!”

但这样的一个机会,对施杰而言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当时的网络调查显示,赞成判处孙伟铭死刑的民意占80%以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刑事辩护律师,施杰在川内早已是声名显赫。“敏感问题+名律师”这样的一个组合,在全国民众的一片喊“杀”声中,稍有不慎便会迎来漫天的指责和谩骂。出于这样的担忧,在孙父第一次找到施杰,要求其为孙伟铭二审辩护的时候,施杰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但这个年迈的老父亲最终还是感动了施杰,在孙父一再的恳请下,施杰答应了老人的请求,走上了辩护席。“一方面是被孙伟铭父亲所感动,另一方面就好像猎人看到猎物一样,孙伟铭案本身有太多问题值得我去研究。”这样的一个选择,也让他站到了当时舆论的对立面。 凭借多年的经验,施杰认为一审判决“罪名认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且这类案件被判死刑不符合我国少杀慎杀的刑事司法政策,二审一定会改判。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施杰和他的团队拒绝了很多业务,专心投入到对案件的准备工作中。 2009年9月8日,四川省高院的审判庭,施杰用一场情理交融的演讲,改变了孙伟铭的命运,在这场气势磅礴的辩论中,许多旁听的记者听得太过入神甚至忘了记录。最终,二审改判为无期,宣判结果的当天施杰并未到场,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施杰回复给在场律师这样一条短信:“意料之中,仍感遗憾,中国的法治道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