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拿着企业全套的资质证书,韩大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表情,创办企业数年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心里最清楚。 “今年是整整第4年了,我们已经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明年就能开始见效益了!”2010年6月8日,在沈阳君威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君威新能”)位于皇姑区的厂区办公室内,总裁韩大冬告诉《法人》记者。 经过3年努力,君威新能终于在国企林立的军工配套领域站稳了脚跟。目前君威新能是国内热电池行业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且在三年间通过全部资质审核,取得全套资质许可,这让很多大型国企旗下的配套企业也羡慕不已。 作为军工配套产业,其质量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能做军工配套,就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品质是超一流的。 5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第5期《法人》杂志对此政策做了详细报道),再次明确了国家对于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决心,创业多年的韩大冬对此深有感触。 从2007年着手进入军用电源行业开始,带领这家成立仅3年的公司,韩大冬完成了创业初期的积累,收获期就在不久的将来。 民资在垄断行业大有可为 曾经从军13年的韩大冬,始终与部队有着不解之缘。 1987年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毕业后干过通信、建设等部队内多个领域,并荣立过二等功。2000年退役后,韩大冬转战商场,几经沉浮他又回到原点。亏也吃过了,当也上过了,该好好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事业了。
![君威新能:国退民进的另类样本(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061590064035.jpeg)
之后,36岁的韩大冬撇开一切身外事,独自跑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EMBA,班上45个同学,他是出勤率最高的一个。2年学位拿下来,韩大冬感觉自己有了很高的提升,过去的失败、失意都抛到了脑后,他要从零开始,重新创业。 创业首先要选项目,当时手里“有点钱”的韩大冬,正好有一个机遇参与一种军工产品的研制生产。彼时恰逢国家开始放开对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配套领域的限制,“非公36条”也已经实施2年有余,军人出身的韩大冬想到了做军工配套。 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热电池行业的了解,加上一点人脉资源和些许资金,沈阳君威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创业的日子是艰难的,尤其是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要挤进国企林立的垄断行业更是艰难。 热电池属于高科技行业,研发和生产成本都很高,君威新能在成立之初便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国内先进的大功率、低露点生产热电池用干燥工房,配备了与热电池相关的加工设备、检测设备、试验中心。这些设备为热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花掉了大笔的钞票。 用韩大冬的话说,“这是个烧钱的行业”。手里的那点钱很快扔完了,却连个“响声”都没听到,此时的韩大冬犯了难,“没别的,筹钱吧。” 提起那段艰苦的日子,韩大冬感慨万千,一些多年的战友、朋友看到他的困境,二话不说,主动拿钱投资。 “股东不是白当的,可是真金白银要拿钱的。”韩大冬对《法人》记者表示,几位股东的进入,使得君威新能的财务实力得到了补充,企业度过了危机。 这些股东之所以肯出钱,一方面是看好君威新能的未来,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韩大冬的信任。股东们一致决议,不管谁入股多少,韩大冬51%的股权一定要保证,股东们给了韩大冬充分的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