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新闻出版业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当市场经济将中国变成新闻出版大国的时候,如何成为新闻出版强国这一问题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体制改革催生新闻出版大国 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年初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新闻出版产业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 中国图书出版行业正在产业化、市场化,出版社正在企业化。148家中央各部门所属的出版社转制全面展开,103家高校出版社和268家地方出版社转制工作基本完成,29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已组建完成,453家图书出版社已完成或正在转制。报刊出版单位分类改革稳步实施,全国已有1,069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30个省级新华书店系统完成了转制,出版、报业、发行等上市公司达到31家。 打破地域和部门限制,摈弃条块分割,培育一些资产和资源集中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成为图书出版业改革的重要目标。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出版总社、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兼并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重组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3月,时代出版传媒公司收购中国文联出版社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世界出版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体制改革打通了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掀起了新闻出版企业重组上市的热潮。新闻出版总署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至2009年年底,出版、报业、印刷、数字出版等新闻出版上市企业已达31家,实现融资2,000多亿元。 在多数实体产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业逆势增长,业绩骄人,硕果累累。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突破1万亿元,中国一跃进入世界出版大国行列。 建设性地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1万亿多元,养生类图书贡献良多。养生类图书占据了畅销书的半壁江山,在前10名畅销书中约占50%。 2010年6月4日,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邀请11家在京的医药、科技、科普专业出版社负责人,举行出版管理座谈会,提出对养生保健类图书经有关专家审读合格后才能出版的意见,建立专家评审制度。 在2010年6月7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工作座谈会暨首席健康科普专家颁发证书仪式上,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尤昭玲、王琦、王新陆、仝小林、张伯礼、张国玺、唐旭东、晁恩祥、高学敏、温长路、樊正伦11位专家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专家评审出版养生类图书在全社会引起很大的争议。首先,养生书类图书出版得多、发行量大是养生乱局,还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第二,专家评审制度会不会形成养生垄断?第三,专家评审制度会不会限制图书出版产业自身发展?第四,专家评审制度能不能遏制养生乱局?第五,如何解决新闻出版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图书出版方面已经有非常健全的监督管理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出版管理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图书出版都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既然依照这些法律规定没有发现和查处已经出版的养生书籍有什么问题,主观认为出现养生乱局是杞人忧天。评审养生图书的专家能对他们评审通过的养生书籍承担责任吗?如果他们不承担责任,专家评审就成为摆设;如果让他们承担责任,恐怕没有人愿意担任评审专家。评审养生图书的专家要不要回避出版养生书籍?如果限制他们出版,无疑限制了中国宪法赋予他们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和出版自由权。如果不限制他们出版,那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很难公正,会形成养生研究和养生传播的垄断。一个产业形成垄断后,每一个人就失去了选择的余地。一旦专家有了超越于新闻出版单位和新闻出版管理机关的权力,专家评审制度不仅会形成养生产业垄断,还会出现专家权力腐败。
专家评审会增加新闻出版产业的成本,降低图书出版产业的效率,对图书出版产业的不利是显而易见的。实行评审制度后,读者会发现报刊和书籍更贵了、新闻出版新产品出来的更慢了;评审的专家会陷入左右不讨好,甚至里外不是人的局面,最后导致没人愿意做评审专家。由此看来,实行专家评审制度没有赢家。 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开放,与推动创新有密切关系。中国的目标是形成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但专家评审制度不仅限制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还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创新和活力。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度一直不够,而并不是过头了,不应给新闻出版业头上戴个评审的“紧箍咒”限制其产业发展。 专家评审制度不具备可行性和操作性。养生是一个涵盖众多学科的“边缘”领域。专家应该包括哪些学科的专家?什么样的资历才可以称得上是专家?谁来审、怎么审、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专家与专家有不同意见怎么办?专家与新闻出版单位有不同意见怎么办?专家与作者有不同意见怎么办?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养生问题与医疗体制有关、与中医和西医的争论有关、与治病常识的普及有关,用专家评审养生书的出版方法能解决中国的医疗问题吗? 在新闻出版业建立专家评审制度能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原则吗?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医药卫生发展趋势和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再次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并重,是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一贯方针的重要体现,是中央的智慧,也是人民群众的智慧。 出版发行书籍是一种市场行为,出版发行养生书籍也不例外。出版书籍有出版社把关,出版社认为哪部书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出版哪部书。出版发行后,由市场进行检验,市场自然会淘汰不好的书。通过出版社之间的充分竞争,老百姓或读者才能买到好书。一旦出版社出了有问题的书,不但书销得不好,还会砸出版社的招牌。出版发行书籍的过程中有违法行为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有权进行查处,不需要专家出面。 采取市场竞争和法律规范的途径,才能建设性地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企业家精神与做大出版业之道 尽管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2009年达到1万亿元,但中国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仅为日本国民年阅读量的九分之一。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中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美国的50本,俄罗斯的55本,犹太民族的64本。除了人均阅读量较低外,中国国民阅读的另一个让人忧虑的倾向是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这说明中国新闻出版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知识需求,中国要成为新闻出版强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中国由新闻出版大国走向新闻出版强国,需要将新闻出版业当作重要的产业来发展,新闻出版业原来的领导或官员应具有企业家精神,变成真正的企业家。 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在中国这样一个企业家精神稀缺的国度,从吃“大锅饭”体制中走出来的新闻出版业的领导或官员,就更需要企业家精神了。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是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是企业家的功能。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能干别人根本不能干的事,能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能将市场、客户的价值与制造商、供应商融为一体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反映或扩展,它体现的正是企业的创造与冒险,体现的正是企业的合作与进取。 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容有:诚信、创新、冒险、合作、宽容、敬业、学习、执著等。 可喜的是,中国新闻出版的监督管理部门正在用企业家精神武装自己,决心走上新闻出版强国之道。2010年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指导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和跨所有制的合作、联营、并购,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监管部门体现出的企业家精神,提升了大型新闻出版集团的整体实力,带动中国整个新闻出版格局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为中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中国新闻出版业能产生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新闻出版单位就会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中国有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闻出版企业,有利于中国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给老百姓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焕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 中国一旦成为新闻出版强国,新闻出版产业就为中国崛起助了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