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是重要砝码
去年东软集团总计招聘了2000名新员工,如果走社会招聘路线,这些人大约需要从10万人中选拔,平均50个人中能选1个,并且要经过近1年的培训时间,总体的成本是2亿元。而东软现有17000名员工,虽然每年10%的流动率在业内不算高,一年最少的人力补充就达到1700人,这个成本是巨大的。 如此计算,东软信息学院等于无形中为东软提供了2亿元的利润,比任何靠学生盈利的民办院校的利润都高。“虽然东软没有靠办学盈利,但学院带给企业的利润,比单纯追求办学盈利更大。”刘积仁说,东软通过与学校的紧密结合,一方面获得了人才,降低了人才获得成本,同时也为东软获得了更多客户。 一些跨国公司的负责人访问东软,刘积仁第一个带着去看的就是东软信息学院。由于现在一个项目动辄需要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团队,因此合作伙伴很放心将项目交给东软。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东软在竞争客户方面更有优势,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2006年,SAP北亚区总裁西曼参观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之后,敦促SAP以1000万欧元战略投资东软。进入中国市场以来,SAP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受到的认证工程师数量少的限制,而与东软合作之后,为SAP培养了大量认证工程师,分布到了SAP的生态系统中,在拓展中小企业市场时获得了更多人力支持。东软信息学院与诺基亚共同成立的嵌入式Symbian联合实验室,已经帮助东软成为诺基亚全球第一大软件合作伙伴。 随着办学规模的进一步壮大,东软无疑会获得更充足的人力资本补充,这在人才就是企业最重要资产的软件业中,会进一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距离。其实,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服务外包领域,缺少足够的工程技术人员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董事会执行主席孙振耀认为,当前外包产业第一个制约因素就是人,也是企业最主要的成本。“现在这个产业与原来不同的是要先谈成本,再谈发展的潜力。”孙振耀说,尽管产业发展很快,但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做项目,这家企业就会落后于竞争对手。 给学生来真格的 从2004年开始,东软就与惠普公司合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给所有新生配发笔记本电脑。这意味着,今后学生就可以利用W-LAN网,在学校的树荫下、草坪上随意使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网了。 一直帮助东软学院实施无线局域网项目的英特尔战略合作经理王永明回忆,当他第一次来到东软学院的时候,非常惊讶于东软学院超前的教学理念和意识,“全新的笔记本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东软学院的案例证明了在汉语文化圈中,完全可以实施基于最新技术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在10年的产业经历中,刘积仁越来越感到,IT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高校里的计算机专业教材落后,教学模式、教学设备难以跟上,教师知识陈旧,学非所用情况严重,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需求,计算机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后仍不得不再接受企业组织的培训学习。 其实,这些年来,东软集团一直致力于将项目引入学校,使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企业可用的熟手。据了解,现在东软信息学院就有一些阿尔派班、CISCO班、手机班、汽车电子班、东芝班等。这些根据不同合作伙伴雇主要求设立的专业班,能使学生一出校门就直接融入企业环境,不再像传统院校的学生那样经过漫长的培训过程。 但是,刘积仁觉得,现在这些班还远远不够。近日,与东软集团的所有高管和大连、成都、南海三所学院的负责人召开了一个课程改革的现场会之后,刘积仁开始在三所学院大力推动实际项目进校园的“TOPCARES-CDIO一体化教学改革”。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温涛院长认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将工程师的职场实战环境作为学校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在校就扮演一名员工的角色,拥有一体化学习经验。“实行CDIO改革后,最大的变化是所有的教学案例都来真格的,即全部取材于大公司或大企业如台湾信隆公司、东软集团等正在运营的一线的项目。”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主任孙福权博士告诉记者,如果说以前的教学案例是模拟的,那么现在则是完全玩真的,跟学生进入企业学到的东西基本一样。孙福权称,未来学院不但会将很多项目放到学校,甚至会把项目直接包给学生,让他们在实战中学习。
据了解,为了跟上企业和市场的发展,系里先请企业人员培训教师或教师深入企业工作,然后再回到教学岗位,把企业现在运行的环境移植到课程中。这种与项目深度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就真正具备了项目实施能力。 要有全球竞争力才行 最近,刘积仁参观澳大利亚TAFE(全称: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后,有很深的感触。在整个澳大利亚,有将近一半人口曾经接受过TAFE的培训。这些职业技术学院,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所在州政府拨款支持,每年的实际拨款都在40亿澳元左右,为澳大利亚的各行各业提供了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 刘积仁说,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东软的办学方向将始终坚持工程和应用,面向未来的制造业。30年前,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等家电厂商,与中国现在的制造业状况相似,都是来料加工和制造,但现在这些厂商已经把制造业都搬到了中国,本土只留下设计、研发和市场经营等核心部门。在这些公司中几乎有一半人是软件工程师。“未来,我们希望海尔、TCL等中国厂商也能走上这条路,到那时,中国就和世界有一拼了。”刘积仁说,“到那时,这些公司的员工肯定有70%~80%是我们这种学校毕业的!” 刘积仁认为,未来随着能力的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必将像印度企业一样开始走向全球。以东软为例,目前其员工已经有7%左右是外国人,30%以上的业务来自全球,而其目标是5年内一半多的员工和业务来自全球市场,有6000~7000人参与全球的项目。刘积仁认为,这对中国企业来讲是一个很尴尬的挑战, 印度的软件业迈出全球化的关键一步并占据世界软件市场的重要地位,是那里有高质量的人才。据了解,印度拥有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人才储备库,而向这个储备库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是印度的4所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和近400所信息技术学校,这些IT“人才工厂”每年可生产出25万名软件技术人员。美国硅谷和华盛顿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员中,印度人占了40%。 但是,中国传统院校培养的学生,很难像印度学生那样具备到全球去工作的能力。由于长期以来僵化的教育方式,学生可能一个方面不错,其他方面却不行,比如说有的编程序不错,但不会说外语,有的外语不错,但不会编程序,因此中国培养的人才都不够综合,这可能对中国未来的整个产业的发展是个制约和瓶颈。 其实,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东软集团的优势是,东软信息学院能够为其带来足够的支持。几年前东软信息学院就创办了英语系和日语系、国际教育学院等院系。与传统院校外语系不同的是,东软是围绕着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情况,将语言的专业知识与商务技能实训,特别是IT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既掌握服务外包相关领域和行业流程知识,又具备专业领域交际的能力和开放式思维的国际化、实用型外语人才。另外,东软信息学院还通过与美国、日本的数十所院校建立的项目、学位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塑造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语言能力。 “长远来看,东软信息学院就像一片永不枯竭的水源,为东软集团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支持。”刘积仁说。充足的人才储备,无疑已经成了东软集团非常重要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