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被称为“有竞争力的国家”? 是其丰厚的资源,富饶的土地?还是其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抑或贸易顺差,大量外汇储备?日本证明了资源贫瘠型国家一样可以成为强国,欧盟证明了高成本的劳动力也可以创造增长,美国则证明连续的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仍然可以持续强盛。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一书中说:“劳动密集型国家竞争力仍停留在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科学技术领先的国家已在追求生产效率的比较优势。”优质的资源能否交给合适的人(公司),生产先进的产品,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出口是一个竞争力指标,海外投资也成为一个重要指标。美国把所有新兴市场都当作其产品的加工厂,而其先进的经验技巧,核心技术等等,却放在本土的保险箱内。“如何提高生产率?”是中国后金融危机时代最迫切的转型问题。这需要中国所有面临转型企业的竞争意志,需要一个有任期的政府愿意做无限量的努力,也需要媒体在转型中给予建设性的激励与批评。 吴晓波近日在新浪微博发表感慨:“当今的中国,似乎人人都很受伤,都自感为失败者。”官员忍受不了仇权,企业家忍受不了仇富,明星忍受不了仇名,文人忍受不了没钱,学生忍受不了没机会,工人、农民忍受不了没地位。每天在媒体上、在网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相互谩骂的闹剧,似乎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失败感的盛世。 失败感何来?是因为我们在物质分化的基础上,一点点膨胀的分别心。在分别心的基础上,越来越隔阂的阶层鸿沟。媒体如何去消弭这样的隔阂,是以公与私的所有制区别,大与小的企业成长阶段等等为标尺,划出一个又一个利益群体,让他们相互鄙视,彼此仇恨。还是让他们相互理解,彼此融合,逐步完善,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理念上。仇恨恰如杂草,“怎样才能除掉荒地上的杂草?”一位高僧曾这样考问他的弟子,弟子们七嘴八舌,有说:“用火烧”、“用铲子铲”等等。高僧说:“按你们的想法去做吧,明年此时便知结果。”弟子们逐一实验,无一法成功,杂草不断地冒出来,直到有一人说:“让我们种庄稼吧。”一年后,其地上五谷丰登,弟子们开悟:“以觉悟的种子代替怨恨的行动,便能收获喜悦。”

一个价值观共识越多的民族越强大,这是历史的铁证。媒体是以无别心还是分别心去履行我们的责任,决定了我们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就像蜜蜂一样,既能为植物授粉,建造融合平台,让花朵成长为果实。又能酿造蜂蜜,带给人类甜蜜滋味。同时,还有一根刺,提醒大家,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我们以消除不公为天职。以觉悟的种子代替怨恨的行动,是蜜蜂和马蜂的区别。在媒体建造的信息融合、信任融合的平台上,我们会发现,批评、表扬固然重要,让人们自省自悟、交换觉悟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