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投资而轻实业是浙商的新选择,但如果一个制造业企业过分依赖股权投资,没有基本的实业支撑,未来会怎样?
文|本刊记者 李冬洁 出处|《英才》杂志8月刊 两年前,一个叫蔡骅的浙江人捕捉到了浙商转型的蛛丝马迹,成立了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两年后,浙商的焦虑和对资本的热衷让这个促进会有了用武之地。但此时,身为副会长的蔡骅在高兴之余又有了新的担忧。 从领涨到领跌,浙江成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受冲击最大的地区之一,“浙江模式”也在瞬间由“云巅”一下跌入“谷底”。浙江产业升级刻不容缓,在此命题下,其实浙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充裕的民间资本就是浙江转型的筹码。 在蔡骅看来,上述的预期或许只止于理论,站在浙商投资新潮流的最顶端,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让人欣喜的星星之火。 重投资轻实业 2007年,雅戈尔的李如成怀揣100亿找项目的故事刺激了浙商们的神经。 “目前浙江的企业家对做实业没信心。”蔡骅不无担忧地说。 变化实在太快。仅仅就在两三年前,浙商还是实干精神的代名词。他们不吹嘘,重苦干,只要有利可赚,不嫌行业贵贱高低。多年下来,在一些像纽扣、钥匙、袜子、标牌、打火机、小玩具等小到不能再小的细分行业里,浙江人干出了大名堂。就是这种实干,让浙江在既无政策又无区位优势的条件下异军突起,最终和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平起平坐。 “五六年前浙江做实业的企业家心里还很安稳,但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汇率的变化,还有原材料的涨价,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越来越低,有的只有3%和4%。” 其实,浙江人也看到了原有经营方式的脆弱。技术含量低、重资本轻人才、劳动密集型是浙江民营企业的典型特征,而这有时可能会成为致命的“软肋”。“做实业一不小心就会被别人耍了,尤其是外向型的企业。”蔡骅说。 在浙江,大部分的外向型企业其实就一个功能——订单加工。国外订单不断增加,于是企业用工不断膨胀,厂房建设不断增加,征地也越来越多。而这样的结果是,一旦国外订单不能持续,撑不下去的企业就沦为外资的收购品。“一些浙江的企业就这样被外国人弄死了。” 向资本投资的转型似乎是浙商的宿命,也是主动的选择。 2007年,雅戈尔的李如成怀揣100亿找项目的故事刺激了浙商们的神经。作为在浙商中最早“资本觉醒”的一批,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李如成便在股权投资领域落下“棋子”,而这让他在本世纪的资本市场获得了翻番的暴利。到了2007年,在资本市场已经转过一个轮回的李如成,可以从容地投资任何一个领域。 “以前浙江的老板都认为金融和股票与他们没关系,但现在看到股票市场疯涨,PE和VC的高额回报后,传统行业的老板都坐不住了,于是也开始在资本方面蠢蠢欲动。”蔡骅说,现在的浙江企业家都很看重资本的投资和运营。 杉杉投资控股公司执行总裁胡海平的话颇具代表性。他说,通过实业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后,通过资本运作,进行产业整合,或者投资到更高利润回报的行业,都是资本的追求。 重投资而轻实业是浙商的新选择,但如果一个制造业企业过分依赖股权投资,没有基本的实业支撑,未来会怎样?那么一个制造业大省的未来又将会怎样? “快速催肥的孩子” 未来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浙江的制造业主体地位还是不会改变,但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 浙江经济结构转型,民间资本被寄予厚望。 民间资本充裕是浙江的优势。金融危机以来,浙江很多企业被迫关门,而银行的存款则快速增加,在温州、台州一带,资金套现回笼避险的特征尤为浓厚。而现在则大不相同,“浙江的民营企业早几个月前是不敢投资的,现在都开始在寻找机会了。”蔡骅说。 在政策引导下,投资高科技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是资本的一个出口,但现实似乎并不乐观。“目前从协会了解的情况看,的确有资金投向高科技等一批比较有前景的企业,但项目很少。现在的问题是,又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企业)可投资,现在连太阳能企业都高估了。” 但改变又是艰难的,浙江一向做惯了传统行业,在一没人才,二没技术的条件下,“你说高科技就能高科技?有钱能立刻砸出高科技?”蔡骅反问。 真实的状况是,浙江庞大的资本汹涌着奔向房地产和股市。前一段时间,保利地产增发,数不清的浙江民营企业报名参与,但很多企业因为资格问题而不得不放弃。 “现在好比是千军万马在过独木桥,资本量很大,但不知道往哪里去。现在政策一松,股市一下就起来了,房价也上去了,这很可怕。”蔡骅担忧地说。 立刻建立新的产业结构显然并不现实,短期内浙江经济该怎样突破? 在蔡骅看来,未来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浙江的制造业主体地位还是不会改变,但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技术含量的提高。此外,浙江经济模式的转变还需要从根源上改变,像对人才的培养和对科技、专利的保护,而这些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时间改变的还有浙江企业家的经营思维。在过去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浙江的很多企业从很小的规模,一下子就长成了一年销售几亿、几十亿的大企业,就像快速催肥的孩子,个头虽大但思想还很幼稚。在蔡骅看来,小孩子耍大钱是件危险的事情,而这也需要时间来转变。刘晓人是个案 很多传统浙商认为,把辛苦赚来的钱交给不熟悉的职业投资人,是一件不安全的事情。 原本只是搭一个项目短期融资和产业资本投资的平台,最后竟吸引到创投机构,这是蔡骅没料到的事情。目前除了为创投机构推荐项目,为他们寻找LP(有限合伙人)也是协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近,浙江被誉为民间创投第一人、红鼎创业投资的创始人刘晓人,因无力偿还数额巨大的民间集资款,自首后被警方控制。这一事件为浙江本土的创投业带来一丝阴影,创投机构的道德风险也由此被广为议论。 “刘晓人出事是在非法融资上,没出在风险投资上,就好像你是一个驾驶员,但走路的时候撞到树了,你说和驾驶有关系吗?”但蔡骅认为,浙江的本土创投机构目前有30多家,基本都应该是健康的。 在浙江,创投机构的LP和GP(一般合伙人)的关系是一大特色。很多传统浙商认为,把辛苦赚来的钱交给不熟悉的职业投资人,是一件不安全的事情。于是,奇特的现象就发生了——项目是GP去看,但投资决策还在LP那儿。 在蔡骅看来,这种现象在中国,尤其在浙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他认为,国内的资本拥有者大多拥有做实业的丰富经验,因此投资的参与性就很强,而国外LP的资金大多来自于家族传承,本人并没有丰富的经营经验,因此参与度不高。 “中国的股权私募基金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因为观念、土壤法律、国情和文化都和国外不同,所以不能照搬国外,适合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蔡骅最后表示,“好的做法可以借鉴,然后中国可以做适应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