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英才》杂志7月刊
搜索“弱势群体”一词,网上的普遍共识是:弱势群体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从字面上说,这是一个没有指数限定的概念。只要有一群人觉得不公平,受歧视,觉得法律的阳光未照到他们身上,或大众对其有误解,这群人便可以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 据查,“弱势群体”一词被朱镕基总理2002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后,迅速流行。于是“无权无钱无名无机会无健康”等等,便成为弱势群体的特征。有关“公平”的衡定,反而被弱化。如果以“公平”为核心标准,有钱有权有名的人群也可以争取“弱势群体”的名分。 比如,在这场天量放贷中,中小民营企业争到了多少?电视节目上天天在做这方面的报道,呼吁大家关注他们,这正说明,他们的处境已岌岌可危。 比如,网民最喜欢国企高管高薪的话题,只要有一石,不管是否属实,便会激起万层浪。原因很简单,你所在企业获得了资源分配的优先机会,所以,你的个人利益便不应该与你的付出对等,因为你的付出是在高山之巅,谁看得到呢?比如,而今有钱有名的周星驰,本月传出其3亿港元控股上市公司的新闻,成为娱乐界、财经界的崇拜对象。然而,当年他想移民加拿大时,被戴上“帮会分子”的帽子,而被拒签。周为此事接受记者访问时,不也是以“弱势群体”的抱怨,反对歧视吗?形容词都有比较级,民企比较国企而言,在资源获得上民企处弱势。民企老板比较国企老总而言,在有关收入的舆论评判中,国企老总处弱势。所以,“不公平”处处存在,谁弱谁强?谁都做不了裁判,因为信息不对称。 政府好比管理者,他应该是尽可能掌握全面信息的人。所以,我们所期望他做公共服务时、做资源分配时更公道更细心,他的管理理念、他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心态。决定了人们是否会在比较级中选择更正向的那一面。 有一禅与大家分享: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向方丈乞讨,方丈指着寺院前的一堆砖说:“请把它搬到屋后,我付工钱给你。”乞丐生气道:“你不要捉弄一个残废。”方丈用一只手拿起一块砖说:“残废也能干活。”乞丐搬了两小时,得了五十钱,欢喜离开。傍晚,小和尚看见方丈又把砖搬回寺前,十分不解。方丈说:“布施不是施舍,而是在分享中,让人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数年后的洪灾中,一位富豪倾其所有修缮冲毁的寺院,没有留下姓名,和尚们只记得他只有一只手。 这是一个价值良性循环的故事,当强与弱以平等的心态去分享自信与信任时,弱就会变强,一个人,一名员工,一名公民,都盼望自己处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人与人能看到彼此的价值,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