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 我国实体经济中的大多数行业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的阴影之中 即将公布的5月份CPI数据,会比4月份的糟糕,这会让大众眼球聚焦于物价上升所形成的通胀。但现实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经济紧缩。 由于今年收紧信贷,央行不断发行央票回笼流动性,去年的窟窿无法补上,导致市场流动性在5月下旬突然收紧。与前4个月截然不同,构成我国基础货币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占款在5月份意外下降。没有了外汇占款,中国央行即便想大肆发放货币也无可能。央行能做的就是减少央票发放,减少资金回笼,但与外汇与信贷的创造货币能力不可同日而语,今年5月,央行净投放2240亿元,依然未能缓解银行间头寸的紧张状况。 我国通过信贷派生货币、通过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派生货币的渠道大部分被堵。今年4月以来,房地产成交量同比下挫一半以上,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下挫70%以上,而中国证券市场已被称为全球最熊市,与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希腊看齐。 在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一个去库存化周期结束,企业库存开始增加,实体经济有下行预兆。6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9%,环比回落1.8%。虽然PMI连续15个月保持在50%以上,但已出现下降势头。与此同时,5月汇丰采购经理人指数52.7,创11个月来最低水平。这说明,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民企,已经开始收缩,产品库存开始增加,未来将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此外,预计欧元区危机与美国出口扩张政策将冲击出口。 我国实体经济中的大多数行业一直处于产能过剩的阴影之中。从去年年中至今,工信部一直在提醒产能过剩。 由于去年信贷增量与基建投资过大,导致电解铝、水泥等产能处于恶性膨胀状态,产能过剩的背面是经济紧缩。去年货币流动性过宽引发的一轮资产泡沫,所有有金融属性的产品无论是钢铁、电解铝还是绿豆,都先后进入了一轮价格上涨,但那是货币作祟,并不能证明中国产能不过剩。 虽然中央控产能决心很大,但阻力也很大。一是地方政府的“父爱主义”阻力。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只要产能过剩订单下降,市场就会进行并购重组淘汰掉一些企业,使供需走向平衡。但在中国,情形正好相反,往往经历数个宏观调控周期久压不下,如钢铁业、炼化行业,从1998年、2004年到现在,每次结构调整压缩了一些企业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规模与更多的新项目上马。这其中有地方就业与GDP的考虑,没有一个地方政府会允许自己辖区内的主导产业成为被调控的对象。 二是统一市场尚未形成的阻力。不仅如此,由于市场分割强烈,各经济区块存在或多或少的外来产品禁入、各处买路费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无法做到在统一的市场建立配套基地,而只能在本地重起炉灶,如上海的汽车绝大部分配件来自本地,而非其他具有性价比优势的省市。 三是并购重组过程中优汰劣胜的抵触,在淘汰产能的过程中以行政主导。

如果上述顽疾不除,我们就得在产能过剩、实体经济紧缩、资本市场泡沫的圈子里打转转。 加上今年信贷下降,投资规模下降,全球资金在年中涌到美国避险,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初现雏形,尚未形成赢利能力,此时,资产泡沫稍有下降,经济紧缩之礁就水落石出了。 作者系著名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