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医改一周年:“官办民营”的分歧和交锋(2)



 高旭霞说起因此而产生的医患矛盾,声调不由自主地高起来。她刚在病房里被一位老太太的家属骂了一通。“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高血压,进来的时候路都走不了。病人家属总觉得我们克扣她的药量,不给用好药,只开两瓶输液也少了。”实际上,这家人是二医院的老客户,在市场经济行为下建立的信任关系,在免费模式下反而岌岌可危。“他们说,十几年了,我们全家都在你这里治病,你还要刁难我们。”最后,挨骂后的高旭霞搀着老太太在走廊里走了一圈,证明老太太的病情确实在好转,用药是合适的,病人家属的情绪才稳定下来。

  这样的医患矛盾,几乎天天都在发生。免费医疗前,病人对是否过量用药的担心,逆转为现在是否被克扣了他们应得的、政府承诺的免费福利。医生是这种怀疑的一线承担者。在免费医疗的考核标准中,有一项是人均住院天数不得超过10天,因此病人是否应该出院也是一个纠缠不清的关卡。这种分歧有时候甚至演变为打骂医生的过激言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张秀兰告诉本刊,在所有的福利医疗模式中,都由服务提供方(医院)、购买者(政府、保险公司或者公众)、需求方(老百姓)构成。三方关系中,如何控制供方是最大难题。但目前看来,神木通过政府充当强势购买方,并制定制度细则做到了这一点。2010年5月,本刊记者第二次来到神木时,看到曾经在医患关系中占据主动位置的医生确实处在了下风。他们觉得免费医疗限制了他们的决定权,甚至剥夺着医生的成就感、尊严感,抱怨“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但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中有一些人确实以不合理的方式分享到了免费医疗的好处。

  最好的时期,最坏的时期

  在同行的眼里,徐利华是一个精明的有远见的商人。按照“形势比人强”的理论,徐利华就是那个总能跟上形势的人。他本来是县医院的职工。当政府需要民间资本为神木医疗市场的建立贡献力量,他联合几个煤老板老乡,集资办起了麟州医院。去年实行免费医疗后,麟州医院作为第一批中的最后一位,挤进了定点医院的行列。虽然入围看起来有点惊险,但麟州医院自此获得了一个黄金发展期。一位内部人士告诉本刊,麟州医院去年一年的收入是1030万元,比前一年增加了300多万元。2009年下半年,徐利华将麟州医院以一个接近医院年收入的高价卖给了合伙人。这被认为是他全身而退最明智的一招。“那个时候是民营医院最好的时候。”一位民营医院的内部员工对本刊记者说。

  2009年7月来临前,神木县的免费医疗看起来进入了一个平稳运行的阶段。从4月开始的入院高峰已经渐渐退去,各家医院都开始有了周转的空床。根据县康复办提供的统计报表,入院人数总量由高峰期的3000多人降为2700人。神木医改经受住了第一轮考验。但这才是开始。实际上,历史上的医改经验证明,真正最持久、最困难的阻力不是来自于获得福利的民众的道德风险,而是发生在传统利益被削减最多的一方。上世纪60年代中叶,当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为完成“伟大社会”的构想,进行医疗补贴法案的改革时,最大的反弹就出现在美国医师协会。美医协雇用了23名专职在国会游说的人员。总统则以亲自打电话和邀请到白宫做客的方式回击,软硬兼施,历经204天战斗,补贴法案才最后得以推行。具体到神木医改,被种种指标缚住手脚和利润空间的医生和医院,与作为强势购买方的神木政府,虽然还不至于出现唇枪舌剑激辩的场景,但私底下的对抗暗潮涌动。

  神木县的免费医疗有它独特的成熟条件:比如在煤炭储备支持下充裕的财政能力,还有一个相比其他县级城市来说,充裕的民营医疗资源。但它并不是与外界隔绝的孤岛试验。全国传统医疗体制下的弊病沉渣——药品流通中层层加价的潜规则,医院在政府包干经费取消后,自负盈亏压力下医生开大处方的得利冲动……也存在于神木免费医疗的运行体系内,它们都在反面撕扯着免费医疗的监督架构。当免费医疗运行到2009年下半年,经过几个月对规则的熟悉,“甚至有的医院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研究政策”。一些医生开始了对自己丢失利益的维护。

 神木医改一周年:“官办民营”的分歧和交锋(2)
“去年7月开始,确实乱了一阵。”一位民营医院的管理人员对本刊记者说,“我们医院有个医生,给一个病人开了5次CT。”大检查背后还牵连“一个奥秘”。“政府规定的核查指标中有一项是药费比不得超过总费用的50%,而医生开提成药品是收入构成的重要部分。一支抗生素的提成有2元,有的医生一个月的提成费可以上万元。有一个病人的药费达到了800元,根据不能超过总费用50%的规定,医生需要增加检查费用来拉低药费比例。一次CT花费200元,他开5次CT就可以将药费比例控制在50%以下。而这个病例的总费用并不高,距离4000元的上限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合疗办的监管人员在抽查时,一般不会选取总金额比较低的病例。”

  虽然免费医疗的制度细则里,政府指定目录内的药品才可以报销,目录内一般没有提成药。但一位民营医院的管理人员告诉本刊记者,由于药品有两种名称,一是化学名词,一是常规叫法,医生可以变个名称开提成药,“比如美诺西林,不算抗生素,药品目录内也有,但实际上也是提成药”。

  采访期间,本刊记者参加了一场江苏丹阳市政府来神木考察的座谈会。会上,得知神木县医院去年一年的门诊量是13万多时,丹阳市卫生系统的官员们纷纷表示“偏少了”。丹阳市80万人,是神木县参加免费医疗人口的一倍,但他们的门诊量是40万。虽然县医院的副院长辩解“门诊量少是因为神木县人口基数低”,但根据县审计局提供给本刊的审计报告,确实有一些不需要住院的病人享受了住院的待遇。2009年11月,神木县审计局根据对免费医疗3~7月资金运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出具了一份审计报告——这是县里第一次从细节上审视免费医疗的问题。报告显示,免费医疗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不存在资金被挤占挪用的严重违规现象,但在治疗、检查收费、药品价格等方面确实发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医院存在引导病人住院消费的现象。如理疗患者,个别医生主动劝说住院比较划算,一个疗程下来几千元。自己才花400元”。

  另一个可以作为例证的细节是,申请加入免费医疗行业的医院在2009年下半年明显增加。截止到去年9月,定点医院数量由原来的8家增加到12家。到12月,一共有14家医院成为定点。去年6月,神木县卫生局局长告诉本刊记者,神木县医疗市场的资源已经饱和,但免费医疗在这个市场上重新燃起了投资冲动。今年一共有5家民营医院提出申请。其中一家惠民医院,申报的规模是500张床位,比目前规模最大的县医院还多出100张床位。徐利华卖掉了麟州医院后,又办了一家新的社区医院。这是一家以体检为主的综合医院,医院装修一新,除了常规体检项目,还有骨密度检测等项目。“一整套体检下来花费要1万多元,相比北京一些大医院的体检设施也不逊色。”一位医院的管理人员告诉本刊。

  按照其他国家的医改经验和我国医改政策的大方向,都强调应该将非营利医院作为免费医疗的运行主体,这表明这项福利的运行环境缺乏高额的利润空间。但神木民间涌动的投资冲动,似乎在证明着去年7月以来,当医院爆满的住院潮渐渐退去,神木医改最困难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被各项指标缚住手脚的医院和医生阶层,开始为自己的利益寻求松绑的途径——他们确实也找到一些。病人的道德风险也是费用滥用的隐患。神木县内的医院在那么严格的指标限制下,尚且能找到制度的缝隙,去县外就医的病人费用就更难控制。神木县去年去县外定点医院就医的群体只占总量的7.68%,但报销费用却占据了总费用的22.13%。这些数据显然引起了政府的注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1543.html

更多阅读

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身边的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西方经济学里有这么一句名言:“看不见的手”。何谓“看不见的手”?我们首先要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说起。  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系。所谓计划经济,也称

党史回眸: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和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建立

党史回眸: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和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建立  中国现代的规模最大的工矿业、交通业和金融业等都集中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

声明:《神木医改一周年:“官办民营”的分歧和交锋(2)》为网友筦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