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继续在内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商品出口之外,治理产能过剩还需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
文/史晨昱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高投资仍将承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但与之相伴而生的“产能过剩”也成为发展中的一个顽疾。2009年,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国务院2010年5月5日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表示将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 从理论上分析,在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条件下,产能过剩问题会随着供应过度→价格下跌→供应下降的同时,也有可能需求上升→价格上升→供应和需求的再调整这样一种路径,通过对企业效益施压,而逐步缓解甚至接近消失。但是,中国的产能过剩行业却表现出总体盈利、部分企业甚至盈利超高的独特现象。从钢铁行业看,2009年全行业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9%的较高水平,2009年末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甚至创下了7.3%的近年峰值;再如机械行业,2009年全年实现了26.3%的较快增长,2009年末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处于6.4%的近年较高水平。这一悖论说明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丧失了调节导向。 探究原因,产能过剩是个动态概念,其不平衡性必须放在特定经济发展环境中加以认识。 其一,从时间上看,中国遭遇的主要还是周期性过剩问题。受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影响,产业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当前需求的过剩,而一定程度的产能闲置类似于合理库存,可以被后续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消化。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公布了含电力在内的制止重复建设的17个行业目录。然而,除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近10年来我国全社会用电量每年均保持着14%左右的高增长。2009年电力消费量达到36430亿度,较2000年增长近3倍。由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强劲,近年数次出现电力供应紧张、拉闸限电的情形。 其二,从全球看,由于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别巨大,某些行业的产能在一国可能显著过剩,但从某一国际区域来看并不过剩。比如我国2009年产磷肥1386万吨,过剩无疑,但由于越南、菲律宾等产水稻的国家缺乏磷矿资源,而中国出口又存在成本优势,这样将中国及东南亚、南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磷肥产能并无过剩。 如果从上述视野来审视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就能够将我们目前认定的产能过剩行业进一步细分,并能更客观、科学地寻求解决产能过剩的新途径和可能性。除了继续在内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商品出口之外,治理产能过剩还需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产能过剩压力下,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加入到跨国营销和跨国生产的阵营中来。针对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一步推进部分行业的国际化,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来转移过剩产能。 具体而言,如一部分行业的产能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从结构和周期来看都是过剩的,需要坚决限产调控;而有的则是国内短期过剩、而国际则不过剩,需要考虑促进出口或者产能输出;有的是国内国际短期均过剩,但中长期来看并不过剩,需要考虑适度控制,扶植行业领先企业尝试国际化。以钢铁业为例,虽然我国对钢铁还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也不应把“中国需要”完全等同于“中国制造”,考虑到铁矿石的海运费和炼钢的高耗能,与其到海外收购铁矿石,不如将部分钢铁产能移到国外,就地取材制成钢铁后再运回国内,或是实现节能减排和抑制产能过剩的上策。 值得忧虑的是,在产能国际化过程中,中国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落后于大企业“走出去”进程。国内银行业更多提供的是信贷、结算等“单兵种”局部支持,而海外上市安排、大型企业海外收购等核心方案,大多还是由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国际投行策划和推动。在国际金融新秩序重塑、我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的关键时期,尽快打造我国世界级金融航母,争夺国际金融的话语权,是更好支持产能国际化的当务之急。作者为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副处长,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