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多少起认购 基金“一对多”叫板私募?

 私募基金多少起认购 基金“一对多”叫板私募?


  谁也说不清楚,基金公司“一对多”业务的突然亮相是否是受了阳光私募的“刺激”。从开始正式讨论到开放操作,这一新业务只经历了短短4个月,还不及基金公司筹备一个新基金的平均周期。

  2008年的大熊市让阳光私募大放异彩。相比公募基金一片哀鸿遍野,私募的业绩可要“养眼”得多,甚至有私募基金取得了百分之十几的正收益。

  私募所奋战的,原本是基金公司曾经忽略的“阵地”。一度,5000万资金是一道“门槛”,门槛之上的客户享受

  的是基金公司量身定做的理财服务,即“一对一”专户业务;以下则统统归入公募基金理财,包括资金量在100万—5000万的客户。

  实际上,后一部分人群的理财差异化需求异常旺盛,却一直被基金公司“视而不见”,正因此,这部分人群中的一些人出走公募加入私募或者直接选择私募。而“一对多”业务将可能改变这一局面,它满足的正是这一群体的需求,不仅如此,还会抢占私募现有的客户。

  “这次公募和私募是正面交锋。”徐凌峰说。徐是长盛基金专户理财部执行总监,有着13年境内外市场的投研经历,在类专户投资管理上已做足4年。

  相对于之前的“隔空博弈”,“一对多”业务的出现将公私募基金放在了同一个战场上“短兵相见”,各自的优劣势将会显露无疑。长远来看,公私募将拥有怎样生存空间?单就在基金公司范

  围内而言,在原有业绩分化的趋势上,“一对多”业务将会给基金的市场竞争注入怎样的元素?

  公私募基金公开对决

  “一对多”的运作机制类似于私募,但在个股投资比例的限制上会有所区别。

  11年浮沉,国内基金公司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拉开了彼此的距离,在资产管理水平、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华夏等一批基金公司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基金大佬”。而“一对多”业务的发展会否使原有的竞争格局发生扭转?

  在徐凌峰看来,各家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业务的争夺上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现在各公司第一阶段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产品运作出来,有一段业绩记录,就是大家来个期终考试,然后来比较谁做得好,谁做得差,都是用事实来说话,之后形成不同的品牌分类。”

  实际上,不管是业绩记录,还是产品创新,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公司的整体实力。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大家从一家公司的公募业务表现就可以推测它的专户业务水平,同处一个管理体系,公募业务和专户业务不会有太大的悬殊。

  “‘一对多’业务影响不了强弱的大局,不会说一个落后的公司因为‘一对多’做得好,地位就会上升。”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说。

  不过,“一对多”业务让公私募基金之间的“掰腕”摆上了擂台。

  背靠基金公司“大山”的“一对多”优势显而易见:公募基金的品牌、强大的研究平台、严格的风控流程等都是“王牌”。而私募基金这边也不含糊,多年累计的客户和口碑、个性化的投资风格和灵活的操作机制等也是“独门暗器”。

  徐凌峰显然更看好公募基金一方。“国外资产管理公司做专户与对冲基金是一种共存的关系,但现在国内私募的实力有差距,如果要达到与基金公司专户分庭抗礼的程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这样的判断恐怕不会被私募基金所服气。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就指出,“一对多”产品首先在人才上就竞争不过阳光私募。“做私募的很多都是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者明星基金经理出身,投资能力很强。但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很多还只是刚毕业没几年的研究生,经验、能力都很有限。投资者会选择谁为他们投资呢?”

  徐凌峰不否认阳光私募中的确有个别基金经理很出色,但他认为,在基金业发展的早期,有的基金公司为了制造影响力,开展“造星运动”,希望靠一、两个明星基金经理打品牌,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渺小的,团队的力量会超过个人的力量,现在的基金时代正在逐渐淡化个人的色彩。

  “虽然‘一对多’是个新业务,但基础已经打了很长时间,这块已经做了好几年的人才储备,起码长盛在人才方面不是问题。”徐凌峰自信地说。

  阳光私募决策路径更短,操作更灵活,是备受投资者看重的一面,而这实际也是双刃剑。在大势比较配合的情况下,投资的效果很完美,但一旦判断失误,就必输无疑。“基金运作有一个波动率的评价,如果在牛市上涨很多,下跌又亏了很多,这种基金投资人是非常害怕的。”徐凌峰对私募基金运作了解颇深。

  “一对多”的运作机制类似于私募,但在个股投资比例的限制上会有所区别。“有的阳光私募个股持股比例不超过20%,或者有更极端的不超过30%,他可以只拿几只股票就可以,而‘一对多’对此的限制就要严格一些。”徐凌峰认为,基金公司的做法会更稳健一些,因为大比例持股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对净值的损害会很大。

  各有所长,同时又各有所短,未来将是怎样的竞争格局?

  在江赛春看来,短期内公私募基金之间的竞争将不会明显,但长期来看,面对同一个客户群,“一对多”业务肯定会抢占一部分私募的市场份额,对私募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但在业绩上,私募中的精英还是会跑过大部分“一对多”。

  利益输送不可能?

  国内基金公司专户发展迟滞实有隐情,内部利益输送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与股市高度相关而导致利润的不稳定,是基金公司的一块“心病”。为摆脱靠公募基金“一条腿”走路的窘境,在“一对多”业务开闸之前,实际上部分基金公司的业务重心已经向以社保、企业年金、专户咨询及“一对一”业务为代表的非公募业务倾斜,目前像长盛、嘉实等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的非公募资产已初具规模。

  “专户业务是一个必须拓展的业务,而‘一对多’肯定会成为非公募业务的主流。”徐凌峰说,目前长盛基金已把此项业务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未来是公募业务、国际业务和专户业务并驾齐驱。”

  空间巨大是很多基金对“一对多”业务的展望。在海外,一般专户理财业务总规模大约是共同基金规模的十分之一,是股票型基金规模的五分之一。

  国内基金公司专户发展迟滞实有隐情,内部利益输送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不仅表现在操作层面,还有人员配置方面,比如让更优秀的基金经理负责专户业务,这些一直让政策放开慎之又慎。在此次“一对多”开闸之际,质疑声再起——如果一个基金公司专户业务出色,公募业务平淡,这是否说明这家公司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

  “这是一个误解,几个方面都能说明存在这一问题几无可能。”徐凌峰以自身的经验解释,在基金公司内部,有独立的组织架构。首先专户的人员和公募的人员是完全分开的。其次,和公募基金一样,专户投资业务也不能做反向交易。从投资策略选择上来讲,专户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和公募的风格也不一样。

  “这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公募追求相对排名,只要比别人跌得少,或者比别人涨得多就可以了,而我追求绝对收益。我选股和操作的方法,跟他不一样。我如果跟他一样,在大盘下跌的时候,我跟着他一起守仓,那就会输得很惨。”

  在江赛春看来,相比公募基金规范的信息披露,“一对多”业务相对不透明,所以治理利益输送问题主要取决于监管的力度和措施,但从基金公司角度看,由利益输送得到的利益和所冒的风险之间,并不一定成比例,因此“这种事如果有也会是个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1953.html

更多阅读

华夏基金怎么查询账户和收益? 华夏基金活期通收益

华夏基金怎么查询账户和收益?——简介学习买基金的朋友们怎么查询账户和收益华夏基金怎么查询账户和收益?——工具/原料电脑华夏基金账户华夏基金怎么查询账户和收益?——方法/步骤华夏基金怎么查询账户和收益? 1、如图输入华夏基金选

垂死病中惊坐起,我的秋裤在哪里? 垂死病中惊坐起

垂死病中惊坐起,我的秋裤在哪里?编者按:随着冷空气的频频发力,全国将迎来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天寒地冻之际,一件衣服却在网上火了起来,它就是秋裤,它还衍生了自己的文体:秋裤体。垂死病中惊坐起,我的秋裤在哪里;枯藤老树昏鸦,穿条秋裤回家

HIBERNATE一对多配置实例 hibernate入门实例

1. 环境:假定班级和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班级是一,学生是多,对应表格分别是:zlass ,student2. 创建Zlass和Student对象//Zlass对象---------------------------------------------------------public class Zlass{private String class_id;p

声明:《私募基金多少起认购 基金“一对多”叫板私募?》为网友唯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