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球通国际旅行社 一条内裤的全球旅行](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092964740846.jpeg)
2004年圣诞节,美国主妇萨拉·邦焦尔尼发现收到的39件礼品中有25件标注着“Made in China”。此后一年,她和家人尝试用看能否忍受“离开中国产品”的生活。结果到了岁末坦然接受失败,萨拉就此出版了一部畅销书,题目叫做《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假如你不将萨拉的行为视作离谱,那么新西兰作家乔·本尼特的举动就实在考验你的承受力了。2008年,49岁的乔在家乡超市里买了一包五条装的内裤——当然是“Made in China”,他感到惊奇:为何五条质地优良的内裤只要8.59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40元)呢?算算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缝纫、仓储、物流的成本,再想想税收、分包、离岸、到岸等盘剥,它们简直廉价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于是乔萌生了一个比萨拉更加荒唐的念头,他要亲自到中国把事情弄个明白。
乔的探秘行程是逆向开展的。他第一站来到上海,这里有足够多的新西兰同胞能为他提供帮助。产业链各环节的商家并没有足够的闲暇与慈悲来为一名作家升华想象力,何况这往往涉及到商业情报。为此乔接受建议谎称自己是某国际大商家的采购经理,由此开展了一场顺藤摸瓜的福尔摩斯式旅程。最终当乔来到一望无垠的新疆棉田,他兴奋地跳进棉花堆里,把自己脱到只剩那条内裤,然后请摄影师为之锁定这一刻。
有必要说明的是,乔的这部书并不重在揭示产业经济规律,更多的却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表感言。乔确实是为“内裤”而来——我甚至担心本书封面的另类设计是否会引爆某些爱国青年的热血神经——然而纵观本书,对内裤产业链的追寻奇妙地成为了作者变身新西兰版马可·波罗的心理契机。
作家逆产业链而上,更多收纳于视野的却是商业以外的元素,比如泉州工厂里梦想进城约会的女工、缙云城外提供人力运输的民工、乌鲁木齐市内彪悍拼酒的汉子。乔为中国的田园乡村、道观庙宇、太极垂钓着迷,这些被我们熟视无睹的场景恰好被他看成中式文明的象征和标志。
本书并无意对中国社会歌功颂德,某种程度上它的一些批评甚至是颇为尖锐的。比如对上海的空气污染、民工的低薪状况、新疆维吾尔聚居区的阴暗描写,都让人心头震慑。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再次挑中上海磁悬浮列车发表恶评:车厢壁上的液晶显示板告诉你,八分钟的行程中,最高时速达到430公里,简直是要命的速度。这就是为了炫耀:“瞧,看,我们有多牛!我们什么都可以做。”
这还不算完,乔最后添上了意味无限深长的那句:“当然也包括内裤。”
《内裤从哪里来?从一包内裤看中国》
[新西兰]乔·本尼特 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