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艺术家 人人都是出版商



 胡泳

  北京大学副教授

  图书基本上是数字化浪潮当中的最后一座堡垒,因为数字化席卷全球以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基本上都在全面数字化。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书仍然大量存在,但是已经出现了Kindle这样的阅读器。我们所熟知的传统阅读方式可能不会存在太久了,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因为我们现有的阅读方式是经过几千年演化才形成的。

  出版社现在面临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出版有没有未来”很现实也很严峻。一些出版社的老总说:“现在我们出版社整体销售降低,利润变薄,发货也在萎缩。”所以他们在疑惑,读者到底去哪里了?另外,从营销的角度看,过去很多营销模式现在不管用了,广告也不灵了,现在找不到卖点,不知道如何跟读者沟通。

  现在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没有书无所谓,而且可以生活得更好。他们读书,更多地是为了及时的快感和使用,并不是为了过去那种崇高的目的。在另外一方面,出版变得容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以前没有机会,现在有机会讲了,当他开始讲故事的时候,作者死亡了,廉价的一次性内容大量出现,通过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提供给我们,这就是“人人成为出版商”的一个前景。

  在中国开设出版社或者说出版图书都有局限,但是我们看到,像盛大这样的原创文学网站现在已经采用和出版社同样规格、甚至更好的待遇来支付稿费,他们扮演作者的经纪人和出版社进行交易,更重要的是,读者是付费阅读。其实考虑到读者付费阅读的话,在香港或者台湾,这些人所做的事情毫无疑问就是出版社所做的事情。

 人人都是艺术家 人人都是出版商
  在这样一个变局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新思维和新实践在进行?目前凡是做出版的人,都要把目光投向产业之外,因为传统的出版现在突然要和各种各样的媒介、免费内容等等进行竞争。传统出版事实上已经处于一个强制性的转型期。当你仍然把眼光放在如何从同行那里争夺读者的时候,你会很被动。出版人目前习惯的、正在考虑的与正在做的,主要是出版产业内的竞争。然而,关于产业对产业的竞争对策,才是当务之急。因为当前出版的困难,主要还是来自媒体之间的竞争抢走了读者的时间,也改变了读者的生活方式。

  传统出版产业的未来一定是有的,因为阅读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习惯不会消失,但是人们阅读什么?以什么方式阅读?这是今天所有出版业工作者要考虑的。最终可能不会有谁消失、谁灭亡或者谁覆盖谁的事情,而是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共存局面,对于出版人,无非是说,你在这种可能的共存局面当中,能够在哪个地方找到你生存的位置。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前董事长赵斌有一个精辟的总结,他认为,这种共存将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网上书店与实体书店共存,但网上书店的市场份额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大幅提升;纸张书与电子书共存,电子书中多种平台、多种介质将共存,2009年年底到2010年年初,美国亚马逊网站的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了纸本图书就是很好的证明;经过编辑的内容与不经过编辑的内容共存,这主要是指纸本图书与网络内容之间的共存;收费内容与不收费内容将共存,这主要指的是网络内容;文字阅读与读图共存,虽然读图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但仍将继续流行下去;阅读与不阅读的人群共存,这里的不阅读的人群并不是完全不阅读,是指那些通过大量非阅读的方式获取信息的人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2088.html

更多阅读

大道理人人都懂,小情绪却是难以自控。 情绪自控力

【1】女生可以撒娇,男人也可以,只是不是你们强项。。【2】现实中我们有时很无奈,我们的爱被控制到一定的空间,却因不在同一个城市而分开。我们象往蝴蝶般的爱情,因为它拥有翅膀自由飞翔。用必生都在守护彼此。【3】每个人都会犯错,你若深

我们都是为了生活 人人都是生活家

眨眼间,都已经工作三个多月了。期间有过找工作的迷茫,也有过因找不到工作,而站在杭州市区大厦前的挣扎痛苦,当一个人徘徊在杭州的街道上时,常常会对着天空感叹,为什么诺大的城市竟没有我的一个容身之地呢,也许很俗,但却很真实。以前曾天真的

人人都是烘焙师--贝太厨房烘焙课 贝太厨房杂志订阅

上周末过得挺充实,《贝太厨房》的两堂烘焙课,带着学员玩得挺high。上面的两张照片是我最喜欢的,第一张里,每个学员抱着自己亲手烤出来的刚出炉的戚风蛋糕笑脸盈盈,每个人的作品都完美极了,又松又软又厚又香。课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互相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

此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 ——题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一般来说,古典的流派的作曲家是不会直接命名曲目的。我们熟悉贝多芬的“悲怆”、“月光”、“热情

声明:《人人都是艺术家 人人都是出版商》为网友我长高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