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匮乏症:每天至少有1/3的时间里,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人类从来是走神的专家。有人开玩笑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走神,让我们不至于老想到死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个游戏。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点,然后尽可能长久地盯着它看。詹姆斯认为,人的大脑无法长久地聚焦在一个点,或者任何一个不动的物体上,哪怕只有几秒钟。因为它如此的渴望变化、惊喜,以及对无知的探险。它会不断寻找新的角度来聚焦这个点:形状的差异、与纸的关系、喻义上的想象,比如它像不像一只眼睛或苍蝇?
从某种角度而言,大脑对信息的渴求,与对性、美食、海洛因没什么区别。这些寻求刺激的欲望是由大脑的神经传递素多巴胺控制的。它能产生非常强烈的冲动,使我们不顾痛楚或疼痛也要满足自己猎奇求新的欲望。
1971年,当计算机还像卡车那么大时,经济学家郝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就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与欲求。
注意力涣散是很多精神疾病的征兆,包括精神分裂症、多动症。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现代人多少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匮乏症。
加州大学的一个研究结果显示,现代都市人群平均每天被340亿个字节的信息轰炸。许多人在网上工作,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中间也不休息,但平均每隔3分钟会被打断一次。即使不被打断,他们也会自己打断自己。而手头的工作每被打断一次,至少需要15分钟才能恢复注意力。
正如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所说,只要坐在计算机前,你很容易就忘了自己要做什么,因为总会有比你手头的工作更刺激,或更有趣的事情冒出来。他说自己真正的工作时间是在洗澡或上床的时候。
注意力的持续分散会令我们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我们不断忙碌,追踪一切,分散心力关注每件事以及每个地方。我们时刻在扫描周围的环境,时刻对新接触的一丁点令人兴奋的消息保持警觉。苹果公司的前雇员林达·斯通将现代人的这种精神状态称为“持续性的局部注意力”,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多任务处理”的强迫症,我们想更快,一次性处理更多的事情。我们把电脑放在跑步机上,这样既能锻炼,又能处理工作。我们一边开车一边发短信,酿成了许多悲剧。对现代人来说,花一个小时只做一件事情,比如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或者练习某种乐器,似乎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了。
一心多用:打网球时用3个球
心理学家爱德华·哈洛威尔(Edward M. Hallowell)说,一心多用就像打网球时用3个球。你以为自己同时在做两件事情,其实只是在两个任务之间快速切换,每切换一次就浪费一点时间和效率。
神经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是通过不同的通道处理不同的信息的——语言通道、视觉通道、听觉通道等等。每一种通道每次只能处理一定量的信息流。如果某个通道负载过多,大脑就会变得低效率,容易出错。比如开车时打手机,两种任务在一系列通道上制造冲突——开车和拨号都是手动任务,观察路况和阅读手机屏幕则同时占用视觉通道。事实上,即使通过无线耳机说话也是很危险的。如果对方在手机中跟你描述一种视觉场景——比如一个装满家具的房间,这种视觉信息就会占据你的视觉通道,从而妨碍你观察路面情况的能力。
除非多种任务是在完全不同的通道中进行,比如叠衣服(视觉—手动)的同时听股票信息(词汇任务)。但现实中符合这种情况的很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执行多任务相比,大脑在执行一个连续性任务时表现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