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畅 《中国质量万里行》今年第5期以《湖北一市场大量泡制“化工竹笋”》为题,报道了荆州柳林洲大市场违规使用化工原料,多年大量泡制不合格竹笋的现象。随后,全国知名网站纷纷转载,荆州一时陷入舆论漩涡。荆州有关方面迅速采取行动,查处不合格产品,限令商户整改,并出台了配套措施。 22家生产单位16家无证无照 《中国质量万里行》5月份相关报道刊出不久,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收到一份《关于对柳林洲大市场竹笋加工单位专项整治工作的情况汇报》。(下简称汇报) 《汇报》称,目前柳林洲大市场共有竹笋加工单位22家,其中4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2家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另外16家未取得任何证照。 柳林洲市场位于沙市区临江路,荆州市商务局下属企业,法人代表何生义。 市场内,有20多家门店在做这种笋子,一家一年至少要销六七十吨。市场上的商户称,仅荆州这一个市场每年要运出上万吨用化工原料泡制的竹笋,然后销往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地。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柳林洲大市场上做竹笋加工行当的,最长的已有17年历史。 《汇报》中说,2003年荆州市已有数量众多的竹笋加工企业,遍布整个沙市城区,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同年,因部分竹笋加工单位采用工业甲醇泡制竹笋以达到消毒、杀菌、防腐的目的,受到查处,致使整个竹笋加工企业处于停产整顿状况中,为了便于集中管理,2004年,所有竹笋加工企业全部搬入柳林洲大市场。近年来,违规现象又逐渐抬头。 4月初,本刊对此进行了明察暗访,问题随即暴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4月15日,荆州市质监局对柳林洲大市场竹笋生产单位执法查处,对加工经营户的不合格产品进行了查封,下达封存通知书,并通知相关单位负责人到市局稽查分局接受调查。 荆州市质监局表示,因目前是竹笋的销售淡季,去年的存货已经基本销售完,质监局已经责令停产整顿,市场内的个体经营户基本已经关门停业。 市政府高度关注 质监局采取措施 《中国质量万里行》曝光之后,“化工竹笋”引起了荆州市政府的高度关注。4月29日,荆州市副市长张文政带领市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负责人,对各成员单位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进行检查督办。
![高度关注物质清单 荆州市政府高度关注“化工竹笋”报道](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095779187693.jpeg)
截止记者发稿前,荆州市质监局采取的措施是: 1、对4家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但也存在问题的竹笋企业,督促其限期整改,合格后再恢复生产。 2、对两家有工商营业执照但也存在问题的竹笋加工单位,责令其停产整顿。待其按照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或小作坊管理细则要求整改到位后,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证照。 3、对16家无证无照的竹笋加工单位,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 竹笋属于国家列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目录管理的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市场消费安全,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的相关要求,荆州市质监局建议市政府牵头,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对柳林洲大市场的16家无证无照竹笋加工单位予以取缔。 柳林洲大市场竹笋管理办公室表示,经与经营户协商整改,拟将18家前店后厂经营户整合成1家企业,按照规定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纳入规范管理,以后不再允许个体散户在市场内生产经营竹笋。 该市质监局要求,企业必须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食品添加剂要经过称量准确后方能添加。 荆州市质监局已要求柳林洲大市场划出一块场地统一规划建设厂房。具体工作待市场管理方向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请示批准后启动,待其基本建设完工提出正式申请后,质监局将派技术专家具体指导其升级改造工作。